當非遺遇上科技,蘇繡能生發出什麼樣的新活力?紫砂壺的花紋和樣式究竟是如何燒制而成的?融合瞭文化與故事、技術與技藝的建湖雜技詩劇會帶來怎樣的視聽感受?讓南京金箔僅有0.0001毫米厚度的秘密武器是什麼?在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淮劇小鎮,“非遺+文旅”深度融合的淮劇實景秀如何俘獲更多年輕觀眾的關註?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和《非遺裡的中國》一起走進江蘇吧。

由文化和旅遊部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非遺裡的中國》,將在五一期間邀您一起走進水韻江蘇,領略非遺傳承創新的時代新活力。節目將於今日CCTV-1晚八點檔播出,央視頻全網獨傢首播。

本期節目中,主持人撒貝寧,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單霽翔,以及影視演員楊童舒一起相約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淮劇小鎮,漫步山水庭園,邂逅近30項極具江蘇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感受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裡的南北交融和水韻吳風。 這些非遺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也有近年因影視劇而火出圈的絨花制作技藝、富春茶點制作技藝,還有地方色彩濃鬱的淮劇、大豐瓷刻以及南通藍印花佈印染技藝等。得益於傳承人的守護與代代相傳,如今,這些技藝不僅浸潤著江蘇這片土地的獨特歷史文化,還蘊藏著年輕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解讀。

當傳統蘇繡和創新技術結合

會有怎樣令人驚奇的際遇

有瞭SMA記憶金屬的加持

僅靠觸摸

蘇繡便有瞭花會開、蝶會舞的“魔法”

從平面二維繡品搖身一變為立體動態繡品

世界第一幅動態交互蘇繡作品應運而生

近看有細節,遠看呈立體

58個人用時3年繡成蘇繡作品《西出長安》

這是蘇繡從工藝品演變成藝術品的一處註腳

兩根針、兩個繡工

聚精會神中

依靠熟練完美的配合

才能制作完成雙面異色繡品

他們讓蘇繡變成瞭國禮

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一扇窗口

紫砂也叫“五色土”

可通過不同紫砂原礦進行有機融合

形成獨一無二的顏色

呂氏絞泥為紫砂壺設計和創新增添瞭新元素

形成瞭風格、樣式不一的特色

繁復精湛、巧奪天工的制作工藝

形成瞭紫砂

“方非一式,圓無一相”

千姿百態的器型

生發出“美以致用,和而不同”的

中華美學精神

出於對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的喜愛和欽佩

李玉剛跨界非遺

將古音“融入”紫砂

傾情創作的歌曲《相承》將在節目中首發

作為南派雜技的代表

建湖雜技融合瞭

吳越文化與漢楚文化的特點

既不乏陽剛之氣,又兼有婉約之美

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它

插上詩劇的翅膀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淮劇的念白、雜技的功夫

這是“技術+藝術”的完美組合

500張捶打好的金箔厚度等同於一根頭發

從25毫米厚的黃金

變為0.0001毫米厚的金箔

中間需要無數次的錘打壓制

從0.02毫米厚粗壓條

到0.01毫米厚的半精壓

到0.0007毫米厚的金葉子

再到0.0003毫米厚的金開子

然後還要繼續鍛打

才能完成金箔制作

金箔能打到如此之薄

秘密武器在於烏金紙的應用

它是中國獨立研發的新型材料

“非遺+科技”使得金箔不僅可以更薄

出箔率也提高瞭30%

金箔制作中還有一個核心工藝

便是出具

也就是把金箔

用鵝毛伴著口風挑入柔軟細致的毛胎紙內

完成這一動作

不僅對鵝毛的挑選大有講究

對技藝、環境的要求也都很高

須得平心靜氣、調節氣息

在均勻的呼吸之間方能完成

當淮劇與文旅結合

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從傳統舞臺演出到融合文旅實景的表演

遊客可以穿行於表演現場

這會是怎樣的一種漫遊體驗?

古儺遺響,梨園奇葩

當傳統戲曲與旅遊深度融合

又會帶來怎樣的意外之喜?

毋庸置疑

創新演繹是其未來發展值得研究的命題

今日,CCTV-1晚八點檔 相約走進江蘇 在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淮劇小鎮 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傳承與時代創新 感受非遺的無限魅力

來源:央視一套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