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國傢文物局微信公眾號推送“運城行”系列報道——

走進永樂宮



  中條山南麓,芮城縣城北,鼎鼎有名的永樂宮就坐落在那裡。


  作為重要的黃河文化遺產,永樂宮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明特質的珍貴文化遺存,以精美絕倫的壁畫藝術、富麗堂皇的宮廷建築、舉世矚目的搬遷工程享譽華夏。


  如果說永樂宮是一首古樸典雅的樂曲,那麼她極具藝術氣息的壁畫就是美妙的音符,音符隨風而動,隨時而興,造就700年的餘音未瞭。



東方藝術畫廊

  松柏蒼翠,綠樹成蔭,殿閣巍巍,道觀森森。


  如今的永樂宮西北有唐代建築五龍廟,南有宋代建築聖壽寺舍利塔以及有著3000年歷史的古魏國城墻遺址。



  永樂宮是為紀念“八仙”之一呂洞賓而修建的一座道教宮觀,原名大純陽萬壽宮,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


  永樂宮現存壁畫1000多平方米,主要分佈在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四座元代建築內,運用重彩勾填畫法繪制瞭統領山川田野的護衛神祇、道教諸神祇朝拜元始天尊的宏大場面,將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社會歷史擬人化,集中表現瞭道教“萬物歸元”的思想。



  無極殿又稱三清殿,是永樂宮最主要的殿宇,殿內壁畫《朝元圖》是永樂宮壁畫的精華。壁畫描繪的290位神祇人物,個個面型豐滿,表情生動,各具典型,各有特征,衣冠服飾無一雷同,繼承瞭唐宋延留下來的吳派道教人物畫傳統。



  《朝元圖》整幅作品構圖宏偉、氣勢磅礴、筆法生動傳神,設色富麗堂皇,代表瞭元代壁畫的最高成就,是迄今所知的中國古代最大的人物畫,在世界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為元代官式建築,我們在展廳可以看到20世紀60年代整體搬遷時候替換下來的純陽殿琉璃鴟吻。




  鴟吻高2.2米,寬1.5米,厚0.52米,整體造型以紅堆土堆塑而成,既誇張又表達出張力,龍吻突出,龍嘴張開吞脊,尾部卷曲以平衡重心,尾部還有一條盤曲的小龍翻騰於海水之中,釉色多變艷麗。這種以龍為主題的大型鴟吻,是我國古代建築龍吻的初創,開明清兩代多樣形式的龍吻的先河。


巧奪天工的搬遷奇跡

  “聽你言我把頭點,永樂宮就是不簡單。你且歇歇喝口水,我再給咱往後談。”


  “為瞭拯救這個無價寶,免使神宮被水淹。黨和政府作決定,決定把神宮遷龍泉。”


  永樂宮遷移前原貌


  朗朗上口的唱詞,來自1964年永樂宮俱樂部編寫組編寫的“永樂宮對口快板”,反映的正是70多年前永樂宮的搬遷場景。


  當時,因其原址屬三門峽水庫工程淹沒區,永樂宮需要搬遷整體建築和巨幅壁畫,看來“‘八仙’真是要‘過海’”,隻不過各顯“神通”的卻是我們的文物工作者。


  “這次搬遷工程,開創瞭中國大型古代建築及壁畫搬遷保護的先河。”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席九龍介紹,搬遷難點在於壁畫揭取,“洋專傢”費用高,而且沒有十足把握。


  永樂宮壁畫搬遷(資料圖)


  那時,壁畫揭取在國內無先例可循。沒有經驗,沒有外援,全靠自力更生。古老的大鋸、手搖式揭取機、木質板壁臺,所有工具都是專傢根據實際情況動手制造,而後僅用四個月時間完成壁畫揭取。


  古建築專傢祁英濤、柴澤俊分別進行瞭多次壁畫揭取、搬遷實驗,最終確定搬遷方案,不僅讓珍貴的元代建築和壁畫完好地保留下來,也為日後文物古建搬遷提供瞭寶貴經驗。



  在搬運時,為確保文物安全,工作人員將木箱裝車,用木框壓牢,空隙部分用舊棉花和木渣填塞嚴實,依次進行搬運。開始運輸時先用人力車做途中振動試驗,再改用汽車,並為此專門修建瞭一條沿河公路。



  從開始動工到完工,前後歷時6年將永樂宮原物原貌搬遷至新址保存,這在當時尚屬先例,尤其是壁畫的遷移,也揭開瞭我國古代壁畫保護的序幕。



  從永樂宮搬遷視頻資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熱火朝天的場景。“和三門峽爭先 和黃河水賽跑”響亮的口號,見證瞭當年文物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敬業擔當、守正創新的使命與擔當。


  搬遷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陸鴻年帶領學生歷時7個月,將永樂宮壁畫全部臨摹下來留作資料,同時也用作搬遷後復原對照,摹本現在也作為國寶被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遷建骨幹平均年紀不到30歲,卻創造瞭驚天偉業,後來也都成為各自研究領域的佼佼者。他們閃亮的名字,註定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廊。可以說,他們成就瞭永樂宮,永樂宮也成就瞭他們。


做好文物保護研究

  紅墻綠瓦之中,安靜的庫房內,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的文物工作者正在一絲不茍地修復古建構件。


  “近年來,我們對元代建築拆卸的數百件構件琉璃、木雕、泥塑進行保護修復,及時搶救修復新發現元代到明代珍貴道教紙質文物30餘件,還對明代永樂宮宮門、永樂宮下架油飾及地面、四大殿屋面進行維護修繕。”席九龍說。



  針對永樂宮建築壁畫蟲害、鳥害、鼠害、病害等問題,先後實施古建築防鳥簷幪網掛網,聘請專業公司常年除蟲、殺鼠等;啟動壁畫病害治理,完成龍虎殿、重陽殿593平方米的壁畫修復工作;建立壁畫微環境監測系統,永樂宮預防保護系統初步建立。



  加強安消防工作,全面提升永樂宮文物保護能力。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招聘15名專職安消防人員;實施智能安防工程,安裝200餘個安防探頭,達到監控全覆蓋;對景區山門至宮門消防通道、供水管網、消防栓井、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進行升級改造;新建2座微型消防站,增購防爆防恐安防設備,建立門禁安全系統等。


  微型消防車


  聯合國內知名科研院校團隊,通過開展項目合作、平臺共建等方式,持續提升文物保護水平。與清華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開展“永樂宮元代建築與彩畫精細化勘察、監測與價值研究”,與雲岡石窟研究院開展“永樂宮石質文物病害分析及修復保護項目”等;設立山西博物院永樂宮壁畫保護工作站,進一步提高永樂宮壁畫文物保護科研能力,開展的“永樂宮壁畫搬遷工藝技術與壁畫保護現狀關聯技術總結研究項目”目前已通過中期評估。此外,2018年永樂宮啟動數字保護工程,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和近景攝影測量技術創建數字資產,通過數字賦能讓永樂宮壁畫呈現出全新的姿態。


  據瞭解,2016年至2022年末,各級政府累計投入1.6億元,用於永樂宮壁畫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完成壁畫數字化保護研究,文物保護能力全面提升。席九龍說,永樂宮將以“大保護”為前提,以文物本體保護為抓手,全力做好壁畫文物保護和預防性保護工作。持續推進永樂宮壁畫修復保護工程,完善“國寶級文物保護實時監測與預警服務平臺”建設。盡最大努力確保壁畫文物安全,堅持不懈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爭取在“十四五”末預防性保護工作達到全省一流水平。


講好永樂宮故事

  永樂宮以“大利用”為目的,加強文物價值挖掘闡釋,提高展示傳播水平,努力講好永樂宮故事。


  “永樂宮搬遷紀實展——永樂壯歌”展廳一角


  走進提升改造後的“永樂宮搬遷紀實展——永樂壯歌”展廳,立馬會被數字大屏吸引,搬遷手寫材料、專傢講述視頻及老照片等各種資料應有盡有,隻需要手指點擊就能看到詳情。在這裡,可以直觀感受新中國文物保護史上舉世矚目的永樂宮搬遷工程,瞭解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克服一切困難,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歷史自覺和責任情懷。


  數字修復、動畫呈現的壁畫,色彩更鮮亮


  “和光同塵——中國傳統文化之道”展,從傳統之道、披雲行道、沖和建宮和大道踐行四個方面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數字化、AR、短視頻等多種手段,講好永樂宮壁畫道教文化、人物故事,讓永樂文化動起來、活起來、潮起來。


  央視《國寶檔案》講述永樂宮壁畫搬遷故事


  一系列宣傳,廣泛傳播瞭永樂宮蘊藏的道教文化、傳統繪畫藝術價值。先後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電視臺節目《國寶檔案》播出《永樂宮搬遷記》,在《如果國寶會說話》播出《朝元圖》;山西星衛視傳媒《感知山西》欄目專題播放《感知永樂宮》節目;永樂宮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推送關於永樂宮琉璃建築構件、道教文物修復故事及老一輩搬遷親歷者講述的故事上百條;編輯出版《永樂宮壁畫純陽殿釋文圖解》,通俗講述瞭呂洞賓的傳奇一生。



  推動永樂宮“觀妙入真”巡展,走進山西博物院、羅湖美術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場館,使永樂宮一大批珍貴文物走出庫房,進入觀眾視野,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此外,還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提煉永樂宮文化價值內涵,開發上百種文創產品。


  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壁畫資源優勢,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開發壁畫臨摹、搬遷體驗、鬥拱展示體驗、泥皮畫體驗、碑拓體驗等系列研學課程,通過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著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永樂宮還可以看到不少美術專業的大學生前來參觀學習,身處壁畫殿堂,呼吸林間清香,別有一番滋味。“目前,永樂宮已成為國內十多所高校的大學生臨摹實習基地。”席九龍說,永樂宮通過多層次展示文物蘊藏的歷史信息和文明要素,使文物走進大眾生活、煥發時代光彩,真正讓永樂宮走出去。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