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過海探尋華人赴澳移民史,他逐漸找到史學研究的恢宏志向。不放過任何一個蛛絲馬跡,他隻為探尋華僑華人的奮鬥歷程。他是一棵科研“常青樹”,引領學生看到比夢想更遙遠的地方。
不久前,江蘇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張秋生教授主編的《江蘇華僑華人史》由中國華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著作是中國僑聯2020年立項的重點項目,也是江蘇省自新中國建立以來出版的首部省級華僑華人通史,記錄著2500年來江蘇華僑華人遠赴海外移民、拼搏、發展和融入主流社會的奮鬥歷程。
▲圖為張秋生教授主編《江蘇華僑華人史》書影
近年來,關於大洋洲、拉丁美洲和非洲華僑華人移民與中外關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學界重視。作為中國澳大利亞研究會副會長、江蘇師范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華僑華人研究中心主任,張秋生教授長期致力於國際移民與華僑華人研究、亞太地區國際關系與澳大利亞研究,並通過研究華僑華人史,致力於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1
張秋生教授是江蘇師范大學1978級歷史系本科生,1999年博士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上世紀80-90年代,國內湧現出瞭一大批研究主要資本主義大國歷史的學者,而圍繞二流資本主義國傢的史學研究則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外語專業學者從文學角度譯介相關作品。
“1982年從歷史系畢業留校後,我從事瞭8年美國史的研究。美國有個城市舊金山很出名,即聖弗朗西斯科,澳大利亞墨爾本又稱‘新金山’,則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我一直在想,我們省屬高校的世界史研究怎麼才能做出特色?調整研究思路、轉換學術方向可能是一條走出困境、探索特色的現實路徑。”張秋生教授說。
1991年,張秋生教授公派出國留學,遠赴澳大利亞,開啟瞭探索“新金山”的逐夢之旅。
在早期赴澳移民中,“廣東人敢為天下先,也敢吃苦,在中澳關系的發展進程中,擔任起先驅、領頭羊的作用,華人為澳大利亞工業化原始資本積累作出瞭不可低估的貢獻。”在澳大利亞公派留學長達一年多的日子裡,張秋生教授走遍各大圖書館,查閱大量珍貴英文資料,試圖探尋有關早期華人赴澳的蛛絲馬跡。
終於,張秋生教授從一張19世紀中葉的報紙《悉尼先驅晨報》夾縫中看到瞭一則刊載首批華工乘船到達澳大利亞本土的消息。
華工大批輸出澳大利亞始於19世紀40年代下半期。大批來自廣東的華人群體赴澳洲淘金,由此揭開瞭中澳關系史的序幕。當時澳大利亞東海岸的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殖民區分別發現大量金礦,尤其是維多利亞殖民區,掀起一股巨大的淘金熱潮,有“新金山”之稱的墨爾本引來大批中國礦工。聚焦於此,1992年,張秋生教授的專題論文《首批華工入澳時間考》發表在瞭《世界歷史》雜志上,並在1998年出版瞭國內第一部《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專著。
▲圖為2008年11月,張秋生教授著作榮獲澳大利亞政府與澳中理事會優秀原創著作獎
張秋生教授介紹,伴隨著全球化的加速與各類別赴澳華人移民的不斷增加,澳大利亞境內的華人人數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節節攀升。“目前華人華裔族群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少數民族之一,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ABS)最新公佈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華裔人口已超過140萬人,約占全澳總人口2500萬的5.5%。他們在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張秋生教授說。
對於澳大利亞華僑華人歷史問題進行研究,表面上是還原華人赴澳移民史,實則有更深層次的用意和價值。“不僅可以深入研究華僑華人在中澳關系史中的重要地位,還能有效地聯系、團結一大批澳大利亞華僑華人關註祖(籍)國、建設和報效祖(籍)國。”張秋生教授表示。
▲圖為2010年10月,張秋生教授在第十二屆澳大利亞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作學術報告
此後,張秋生教授多次赴澳大利亞訪學、交流,足跡遍佈世界40多個國傢,先後擔任拉籌伯大學、悉尼大學客座教授。近年來張秋生教授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華商通史》(六卷本)、國傢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澳大利亞亞洲移民政策與亞洲新移民問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澳大利亞對華移民政策與華人新移民問題研究》、國傢“十二五”社科重點出版項目《世界華僑華人通史·大洋洲卷》、中國僑聯重點課題《江蘇華僑華人史》,以及澳大利亞政府與澳中理事會項目、國僑辦、中國僑聯和江蘇省政府項目等20餘項,在《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光明日報》《世界民族》《現代國際關系》等重要刊物發表論文100多篇,著有《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澳大利亞與亞洲關系史1940-1995》《澳大利亞亞洲移民政策與亞洲新移民問題研究》《世界華僑華人通史·大洋洲卷》《列國志·澳大利亞》《澳洲簡史》《華僑華人研究》(1-8輯主編)等,多部著作獲江蘇省政府、國務院僑辦和澳大利亞政府與澳中理事會科研成果獎。
▲圖為2018年8月,在巴西聖保羅大學參加巴西華人移民研究國際研討會
▲圖為2020年張秋生教授專著獲澳洲科研獎
基於長期以來的學術積累和研究成果,2020年2月,張秋生教授在《光明日報》(理論版·史學版)主持瞭海外華商史研究的專欄;專著《澳大利亞亞洲移民政策與亞洲新移民問題研究》榮獲澳中理事會與澳大利亞在華基金會(FASIC)設立的2020年澳研優秀原創著作獎;同年11月,張秋生教授應邀擔任中央電視臺4套《世界聽我說》專題節目嘉賓,節目播出後引發廣泛反響。
▲圖為2019年8月,張秋生教授應邀擔任中央電視臺4套《世界聽我說》專題節目嘉賓,節目於2020年11月播出
2
作為國內知名的華僑華人史學研究專傢,張秋生教授在開展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的同時,始終牢記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身份,即使科研再忙,也仍然把教育教學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
“很多人都講教學相長,我對此深有體會。我對一些學術問題的思考很多都來自於課堂。有時學生向我提出一個新問題,很多時候都是我們共同來研究。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新知識的把握會更加深刻,不僅培養瞭他們的科研興趣,也幫助他們樹立瞭從事科研的志向。”張秋生教授如是說。
於明波是蘇州大學社會學院講師,現為蘇州大學國別與區域研究院研究人員,主要從事英國移民史研究。2010年從青島大學經濟學專業畢業後,懷著對歷史學的強烈興趣,他成功跨專業考研錄取到江蘇師范大學,成為瞭張秋生教授的碩士研究生。作為張秋生教授指導的成功申請到澳中理事會項目的17位研究生之一,於明波也有幸到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交流,也就從那一時期開始,於明波逐漸找到瞭讀博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當時剛讀研時候很迷茫,張老師經常找我談心談話,針對我的專業基礎特別制定瞭一系列的學習計劃,使我逐漸找到瞭科研的興趣與方向,張老師的治學精神和工作熱情直接影響我至今。”於明波這樣說。
在日常教學中,張秋生教授會收到學生反饋的很多學術問題。有沒有更好的研究思路?有沒有更好的研究視角?每每學生拋出的看似簡單的問題張秋生教授會花大量時間予以指導解答。“隨著學生們的科研水平的提升,他們甚至能夠觸及到我一直以來想研究但還未及研究的領域,因此,我們在華僑華人研究的學術領域中之所以能取得目前在國內獨具特色並處於領先行列的成果,其實一部分也包含著我們學生們的思想智慧。”張秋生教授說。
不僅如此,近年來在張秋生教授的帶領和推動下,學院世界史學科的科研平臺建設和華僑華人研究學術團隊建設成果也十分突出,先後建立瞭“國務院僑辦僑務理論研究江蘇基地”“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備案基地”和“國傢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為服務國傢重大戰略需求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瞭一批高質量的研究報告與咨詢成果。
▲圖為張秋生教授獲得“江蘇省歸僑僑眷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從1982年留校任教至今,張秋生教授已經在教育工作崗位上工作瞭40餘年。作為一棵科研常青樹,張秋生教授一直在引領學生看到比夢想更遙遠的地方。“做老師很幸福,堅定做一名好老師更是我一生追求的理想。華僑華人研究不僅過去和現在是史學界學術研究的重要領域,而且能為國傢調整人口政策、僑務政策和留學政策提供理論依據,更能為國傢的‘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現實支持。目前海外華僑華人約有6000萬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傢就達4000萬。改革開放以來,65%以上的外資均為華僑華人所引進。因此,研究華僑華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我想這也是我堅持從事這項研究的意義所在。”對此,張秋生教授深情地說。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