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民中國》日文版創刊70周年。70年,840期雜志,《人民中國》始終堅持中日友好,緊貼時代與中日關系熱點,向日本社會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70年,25567個日夜,《人民中國》始終與讀者一路相伴,共同見證中日關系波瀾起伏的發展歷程,記錄兩國人民情真意切的友好往來。
座談會活動現場
6月21日上午,以“守正創新 再續輝煌”為主題的《人民中國》日文版創刊7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中國外文局舉行。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中日友協常務副會長、前駐日大使程永華,原國務院中日經濟交流會秘書長張雲方,原人民中國雜志社老領導、老同志代表以及中國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員工代表近80人齊聚一堂,共敘往事,共話未來。
肯定與期望
“《人民中國》的70年是致力向日本說明真實中國的70年,是中日友好人士攜手同心推動中日友好的70年,是一代代《人民中國》人堅守初心使命,不斷創新發展的70年。”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在致辭中高度肯定瞭《人民中國》為推動當代中日關系發展發揮的獨特且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並指出一代代《人民中國》人鑄就瞭使命擔當、求真務實、改革創新、愛崗敬業、團結合作的精神。這些寶貴精神是《人民中國》70年錘煉出的傳統作風,更是支持今後事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致辭
創刊70周年是裡程碑,更是新起點。圍繞如何在新形勢下更好地開展對日傳播,高岸明提出瞭五點期望,即要堅定推進中日友好的信念,服務中日關系大局;要深化資源共享機制,形成對日傳播合力;要提高業務創新能力,做強人民中國品牌;要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對日傳播生力軍;要拓寬兩國人脈資源,唱響友好合作聲音。
中日友協常務副會長、前駐日大使程永華致辭
中日友協常務副會長、前駐日大使程永華在致辭中強調:“習近平主席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中日之間既擁有實現綠色低碳、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共同關切與利益點,也擁有相通的東方文化、東方智慧等共鳴、共情之處。作為日本人民讀懂看懂中國的重要‘窗口’,希望《人民中國》立足日本民眾關切,著眼中國人民生活,通過有深度、有厚度、有溫度的題材故事,向日本民眾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也期待《人民中國》能繼續發揮在日影響力和獨特優勢,以日本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親切細膩的文風,正面引導日本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關註中國發展、中國機遇、中國未來,積極投身中日人文交流與互利合作,不斷激發中日友好蘊藏的磅礴力量,共同開創兩國關系美好前景。”
亞太傳播中心總編輯王眾一代讀原文化部副部長劉德有先生的書面致辭
亞太傳播中心總編輯王眾一代讀瞭已92歲高齡的原文化部副部長劉德有的書面致辭。劉德有在致辭中指出:“《人民中國》的可貴之處在於堅持守正創新,這也是雜志能夠一直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證。近年來,中日關系發生瞭深刻、復雜、巨大的變化,但我們必須如實地看到維護和推動中日友好發展的健康力量依然存在,特別是一批新生的年輕力量正在成長,他們是《人民中國》讀者的後備軍,需要我們格外加以重視、愛護和精心培育。很多日本民眾對中國的情況並不瞭解,我們要做的是向他們展示好中國的形象,傳播好中國的聲音,講好中國的故事。”
原國務院中日經濟交流會秘書長張雲方致辭
面對日益嚴峻、復雜的國際輿論挑戰,媒體可謂責任重大。原國務院中日經濟交流會秘書長張雲方認為,如何增強日本和世界各國對中國的全面理解,舒緩緊張局勢,是作為中國對外交流窗口和平臺的《人民中國》義不容辭的職責。他在致辭中提出,“國傢關系是動態的,人民的交流卻是永恒的。在介紹一個等身大中國的同時,也要把一個多彩的世界、文明的亞洲和真實的日本帶給中國讀者。要把中日兩國世代友好的理念,像乳汁一樣不斷地澆灌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心田。”
回憶與擔當
在紀念座談會的交流環節,8位退休或在職的老中青員工代表相繼發言,共同回憶瞭《人民中國》取得的輝煌發展成就、值得銘記的優良作風以及感人至深的奮鬥故事,並結合自己的工作為《人民中國》今後取得更好發展獻計獻策。
原人民中國雜志社社長沈文玉
原人民中國雜志社社長沈文玉如數傢珍般回憶起一代代《人民中國》人的拼搏往事,並表示大傢用火熱年華和滿腔情懷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瞭新中國外宣事業的無名英雄冊上,詮釋瞭外宣人的光榮、責任和擔當。
退休老同志代表劉世昭
退休老同志代表劉世昭曾是一名攝影記者,在35年的職業生涯中,他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用影像定格時代記憶。1981年,劉世昭與文字記者沈興大歷時404天,騎行1萬多裡,采訪瞭京杭大運河沿途的53個縣和77個村鎮。他通過自己的經歷展示瞭《人民中國》通過實地探訪,向讀者展示原汁原味的社會百態和人民生活的風貌。
對日傳播事業部主任錢海澎
媒體融合發展部主任王浩
作為業務骨幹代表,對日傳播事業部主任錢海澎和媒體融合發展部主任王浩分享瞭加入人民中國大傢庭20年來的感悟。在錢海澎看來,走過70年征程的《人民中國》雖經歷中日關系的起起伏伏,卻波瀾不驚、從容笑對。這份淡定的背後是傳承帶來的自信、創新賦予的活力,以及堅定中日友好信念鑄就的底氣。王浩則將《人民中國》比喻成一位中年知識分子,成熟、博學、厚重,有品位又不失幽默,向日本讀者娓娓講述中國故事。兩人不約而同地表示,隨著產品形態的拓寬和業務創新的實踐,《人民中國》這棵對日傳播的“老樹”,正在不斷發出“新芽”。
日本專傢籠川可奈子
從《人民中國》的讀者轉變為雜志社一員的日本專傢籠川可奈子表示,雖然在異國他鄉工作並非易事,但人民中國這個大傢庭給瞭她很多溫暖和幫助。《人民中國》的報道讓她接觸、認識到瞭真實的中國,她也希望能有更多日本讀者通過《人民中國》這座“橋梁”感知充滿魅力的中國。
對日傳播事業部編輯蔡夢瑤
對日傳播事業部編輯蔡夢瑤表示,雖然她隻是入職4年的青年員工,但深切感受到前輩們薪火相傳的“人民中國精神”,一直在激勵鼓舞著自己。4年來,她感悟到“用腳板跑出好新聞”和“為讀者奉獻有溫度報道”的深刻內涵,並將以此不斷鞭策自己成長、蛻變。
華語傳播事業部副主任徐豪
視覺設計部副主任韋萬裡
2021年,外文局對事業單位進行瞭全方位改革,在人民中國雜志社與中國報道雜志社的基礎上組建瞭中國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為《人民中國》在新時代加快融合發展、深耕對日傳播提供瞭新的平臺。作為共同奮鬥的同仁,華語傳播事業部(《中國報道》編輯部)副主任徐豪和視覺設計部副主任韋萬裡也為《人民中國》70歲生日送上瞭祝福,並分享瞭他們眼中的《人民中國》。在徐豪看來, 《人民中國》日文版能在70年的大浪淘沙中延續至今、文脈不斷,是因為它做到瞭“守拙”、“創新”和“包容”。這三點讓《人民中國》成為中日關系歷史進程的記錄者、見證者和守望者,也創造瞭自己光榮的歷史。韋萬裡認為,紙媒雜志的生存之道,在於它能給讀者帶來“浪漫”的閱讀體驗。今後,他將著力打造圖片和設計兩條語言線索,力求建立雜志獨特且有魅力的視覺風格,以更好滿足讀者的需求和期望。
亞太傳播中心主任陳文戈作總結發言
熱情洋溢的致辭和精彩生動的交流結束後,亞太傳播中心主任陳文戈作瞭總結發言。他指出,70年來,《人民中國》在拼搏奮鬥中彰顯出的使命擔當、求真務實、改革創新、鉆研探索與團結協作精神,我們必須傳承弘揚;在踐行“四力”中塑造出的真實、紮實、平實的文風,我們必須發揚光大。相信在大傢的共同努力下,《人民中國》這個老字號必將在新時代國際傳播事業中再放異彩。
與會嘉賓及發言者合影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