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全國1291萬考生奔赴考場,迎接一場大考。為瞭這場考試,一些地方鼓勵大傢安排錯峰上下班,還有地方組織瞭愛心車隊為考生保駕護航……高考,成為街頭巷尾、千傢萬戶關註熱議的一件大事。

從1977年恢復高考算起,高考已經走過瞭46年。時代在變化,人生的選項也在不斷增加,但高考承載著的樸素願望始終沒有變。

大傢關註高考,關心赴考的孩子,這背後折射的是整個社會對付出就有回報、奮鬥成就人生的認同,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一種渴望與守護。

6月7日,寧波市第四中學考點外,傢長在雨中送考 

通過高考見證奮鬥、創造未來,一直以來都是個體、傢庭與時代賦予高考的意義。恢復高考以來,累計有2億餘名考生參與其中,為它緊張、興奮和燃燒。

作為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這場大考正是許多人實現人生“逆襲”,最終在諸多領域表現突出,實現人生價值的開端。

前兩天,航天員桂海潮乘著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一飛沖天”。從小生活在西部貧困山區,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的他,就是通過高考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邁出瞭實現“飛天夢”的第一步。從莽莽大山飛向浩瀚宇宙,他詮釋瞭何謂“知識就是力量”。

在麗江華坪女子高中,張桂梅校長用生命辦學,創造瞭山區教育的奇跡。10多年間,2000多名大山女孩通過高考圓瞭大學夢,很多人後來成為瞭教師、警察、軍人,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更不要說,1977年10月,當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時,全社會一下子沸騰瞭。那一年,570萬人進入考場,27.3萬人被錄取。著名導演張藝謀就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生。從農民、工人到導演,高考就是他跨越山海的橋梁。他曾說:“回想起來,如果沒有高考,很難說會有現在的一切。”

高考的“難”,不在試題,而在於對人意志的磨煉。當我們懷念高考,懷念的是揮汗如雨、奮筆疾書的日子,懷念的是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的時光,懷念的是胸懷夢想、絕不言棄的歲月。不管走多遠,高考始終撩撥著我們每個人的心弦。那片年輕的戰場,從未遠去。

高考的最大意義,也絕不僅僅在於考瞭多高的分,上瞭哪一所學校,更在於每個過來人都能從這段不懈奮鬥的經歷中,汲取精神力量,收獲寶貴成長。從某種意義說,高考已經和國人的拼搏精神融為一體,是青年向上的精神載體。

當我們把視野打開,不難發現,高考改變瞭一代代人的人生,更深深影響著一個國傢的命運。

高考是發現、培養人才的一種重要形式。迄今,我們還沒有找到比高考更合適、更符合中國國情的機制,來作為人才選拔和培養的通道。恢復高考的第一年,錄取率僅為4.7%。到今天,雖然高考人數增加瞭一倍多,但錄取率已是當年的近20倍,更多優秀學生步入高等學府。

通過高考這一選拔機制,高素質人才源源不斷在全國各地流動,為國傢發展提供瞭重要的智力支撐,驅動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前文提到的桂海潮就是如此,不僅走出瞭大山,成就瞭自我,還為祖國出征,飛向瞭太空,參與到載人航天事業當中。

高考,是加速社會流動的一場“革命”。回望歷史,階層固化是各朝各代都難以消除的弊端。雖然直到清朝末年才廢除的科舉制度,曾是寒門之子步入上流社會的一個通道,但是其群體規模很小。

高考讓廣大學子得以在同一個平臺公平競爭,大傢都有機會進入大學學習深造,見識更廣闊的世界,用知識改變命運,即便他們有著不同身份、來自不同區域、擁有不同財富。

數據表明,在階層流動的貢獻度上,中國教育遠優於美國。據中國僑網報道,根深蒂固的歧視、種族主義思想的灌輸、難以逾越的網絡鴻溝,甚至童工問題,都讓美國有色人種學生的教育生涯變得困難重重。

高考,促進瞭社會公平與公正。有學者曾指出,“恢復高考不是簡單地恢復瞭一種考試制度,而是社會公平與公正的重建”。對一個走向偉大復興的國傢而言,她“重新回到瞭制度性培養知識分子和遴選精英的軌道上”。高考成為國人的集體記憶,而“公平”“開放”就是其中的關鍵詞。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項項政策展現瞭國傢推進教育公平的決心和力度。比如教育精準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比如出重拳打壓牟利資本對教育領域的過度滲透;比如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高校招生持續向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傾斜,等等。

時代不會辜負青年學子,我們已經朝著“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的方向不懈努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每個人都獲得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高考不隻考驗學生,也考驗著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坦白而言,如今的高考制度也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重點高校中縣城、農村考生的數量有減少趨勢,打破“寒門難出貴子”的局面仍有一定難度;比如高考壓力一級一級傳導,造成較為普遍的焦慮和“內卷”;比如高考分省錄取的方式導致各地區錄取率不同,區域之間的不平衡受到一些爭議……

此外,近年來,關於“學歷貶值”“文科生就業難”的討論越來越多。有時候,上大學的確不等於就能找到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工作。這跟大學擴招、市場接納能力、多元就業選擇、個體預期等因素有關,但絕不意味著高考無用瞭。高考依然是最公平和有效的選拔方式,依然是年輕人改變命運、實現夢想、創造未來最公平的途徑。

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制度,高考制度一直在不斷“進化”與完善,但再好的制度設計,也不可能一下子解決所有問題。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各不相同,想要一下子把這些問題解決掉不現實。但我們可以創造有利條件、漸漸突破壁壘,讓社會資源快快地流動起來,讓人人都有向上走的通道、往上沖的可能。

需要思考的是,該如何把“獨木橋”變成“平衡木”,在公平與效率之間、標準與多元之間尋求最恰當的平衡。比如,如何通過標準化考試確保流程嚴謹科學,如何兼顧考生的多元差異等。

守護教育公平、培養創新人才,始終應該是關註的重點。高考的本質是平等地分配接受高等教育和參與競爭的權利,中國如此,國外一些國傢也是如此。不能隻依靠學生和傢庭的毅力與決心來實現公平競爭,而要以科學的制度設計,讓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傢庭始終看見陽光、充滿希望。

對青年學子來說,一考定不瞭終生,人生還有無限可能。高考考得好,不意味著就可以從此歇腳,人生的賽跑才剛剛開始。倘若考得不夠完美,也不要就此給自己貼上“我不行”的標簽。一個人的夢想有多大,步子就能邁多遠,隻要朝著錨定的方向不懈奮鬥,每個人都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在祝福每個青年學子勇敢奔赴星辰大海的同時,筆者想引用2003年高考錄取揭榜之際,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寫過的一句話來作為收尾:

一個人能否成才,關鍵不在於是否上大學,而在於他的實際本領。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大學校,留心處處皆學問。隻要你肯學習、能吃苦,沒有讀過大學,照樣能成才。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