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福建福州舉行,“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主題展覽同日開展。圖為當日拍攝的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舉辦地福建博物院。記者 薑克紅 攝
中央紀委國傢監委網站 陳瑤報道 小口、長鼓腹,體形碩大,狀如豎立的橄欖,頸肩間有四個環耳,通體散發著碧藍晶瑩的光澤……5月18日,“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主題展覽展出的五代孔雀藍釉陶瓶,吸引瞭不少參觀者駐足觀賞。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於17日至19日在福建博物院舉行。上述展覽是福建博物院圍繞“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主題,策劃推出的原創展覽之一,旨在展現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在人文和精神層面承上啟下的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友好往來之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節點之一,福建留下瞭豐富的文化遺產。在此次主題展覽中,福建博物院聯合全國35傢文博機構,通過295件(套)精品文物展現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以五代孔雀藍釉陶瓶為例,它於1965年在福州出土,是目前發現波斯孔雀藍釉類器物中最大的完整器之一。經專傢考證,這類藍釉陶器產自古代西亞及中亞地區,一般用於盛裝油、香水、飲品等液體類物質。它的發現,是古老的中華民族與西亞地區人民通過海路友好往來的實物見證,也進一步印證瞭福建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彰顯出博物館為社會服務、為大眾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博物館為人們感受歷史、感受精神、感受文化碰撞提供瞭路徑和平臺,又為當下推動社會持續向前、賦能美好生活積攢重要力量,成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縱觀歷史長河,從古代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優秀文化蘊含的萬邦咸寧、同舟共濟、和諧共生等理念,隨時代發展的步伐被賦予新的內涵,煥發出新的生機。博物館連接過去、現在、未來,承載著文明記錄、延續、傳承的重要使命,應成為展示可持續發展、促進美好生活的交流互鑒平臺,這也是博物館可持續性的應有之義。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