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情緒化下的管教,不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是在給孩子制造痛苦。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則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之前,網上曾有一則話題#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刷屏瞭。
想想看,如果父母情緒脆弱,一點小事就會開始波動,那麼孩子成長之後會變成什麼樣?
在這樣原生傢庭長大的孩子,心靈該有多敏感而脆弱啊?
這個話題,深深戳中瞭廣大父母和孩子的心,引起瞭網友們強烈的共鳴。
情緒脆弱的父母,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
《欲望山莊》裡說:
“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一個人的筋骨,語言有時候比暴力更能傷人。”
一句話,可以讓孩子心如刀割;一句話,也可以讓孩子抵禦世間所有的苦痛。
也許,你的情緒,並沒有從肉體上虐待孩子。
但是,你一點就著,一驚一乍的脆弱情緒,卻成瞭孩子精神上的折磨。
在這樣傢庭下長大的孩子,變得如履薄冰,生怕犯錯,討好父母,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情緒爆炸。
父母大概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壞脾氣,究竟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你的易怒情緒,強大到足以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一位外國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采訪瞭很多在這種傢庭長大的孩子,總結出瞭15種常見的性格.
一起來看看,您傢孩子是哪一種?
1. 不斷道歉
因為父母脾氣太差,有些孩子會一直道歉,生怕引爆父母火爆的脾氣。
在這樣傢庭裡長大的孩子,隨時都會保持警惕,變得小心翼翼。
一位名叫Jodie B.的孩子在采訪中說道:
“我現在喜歡獨自做事,因為如果和別人一起,在我做什麼的時候,發現別人在看表,我會立刻開始恐慌,覺得自己耽誤瞭別人的時間,不停地道歉。” “看表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
另一位名叫Natalie J.的孩子也說:
“我會為瞭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註意,因為如果我在傢裡這麼做瞭,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
2. 想得太多
父母情緒容易失控,會導致孩子想的太多。
因為父母爆發時,孩子就會想,是不是我又犯錯瞭,我哪裡做的不對又讓媽媽不開心瞭?
這樣的想法,會讓孩子陷入到焦慮當中,深受父母的壞情緒所折磨。
一位孩子在采訪中說道: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致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
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這樣的孩子,總是極力討好別人,照顧別人的感受,考慮別人的需求,生怕別人失望。
所以,這樣性格的孩子,活得好累,活得沒有自我!
名為Rye B.的孩子說:“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盡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
4. 控制欲
情緒易怒的傢庭,還會培養出有控制欲的孩子。
有些孩子會覺得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欲,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這樣的孩子,總是試圖將一切控制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圍之內,以免稍有疏忽就讓父母不滿。
Murphy M.說: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范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
5. 照顧所有人
你傢孩子是個“老好人”,就問你累不累?
在易怒傢庭成長的孩子,簡直就是歷經瞭風雨,懂得照顧好父母的情緒。
所以,他們在外面與人打交道,也會懂得照顧別人的情緒與感受,甚至自然地成為瞭知心大哥、大姐的角色。
Chloe L.說: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
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瞭。”
6. 難以抉擇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宋倩一角,既是一位控制欲超強的媽媽,也是一位脆弱敏感的母親。
她可以因為一部電影和女兒大哭大吵;
也可以搗毀喬衛東為女兒創造的秘密基地;
也可以為瞭把女兒留在身邊,而斷掉她報考南大的路,導致喬英子長期失眠,崩潰跳河。
她處處為喬英子設計前程,替女兒選擇人生,導致女兒一邊提防著母親,一邊陷入到無盡的痛苦抉擇中。
所以,喬英子才會失眠一個多月,南大成瞭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
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我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
一位孩子在采訪中如是說道。
7. 忽視自己的感受
因為父母易怒,所以孩子盡量把自己隱藏起來,避免與父母發生正面沖突。
他們忽視自己的感受,因為生活中的痛苦太多,孩子必須如此,才能不那麼痛苦。
Jodi A.就說:“我會把所有的情緒都藏起來,而不是釋放出來。”
另一位孩子也說:“我必須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別人接觸對我來說很困難。”
8. 永遠取悅別人
一位孩子說:“我父親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會虐待我,而現在,我不會談論自己的感受,而是永遠在嘗試取悅別人,即使這意味著傷害自己。”
另一位孩子也說道:
“我永遠奉承別人,我永遠小心翼翼地想好每一句說出口的話,我永遠在取悅別人。
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也許就會面對嚴重的抑鬱情緒,或是突然的暴怒。”
9. 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有網友說:“無論我付出多少,我都是被拋棄的那一個。”
這樣的孩子,最終把自己活成瞭生活的配角。
因為,他們無法把結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面對父母的壞情緒,我們很難按照自己意願去生活。
10. 沒有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都是父母給的。
但倘若父母情緒都不好,動不動就“我怎麼養瞭你這麼個東西”、“就當我沒生過你”,孩子怎麼可能會開心,會有安全感呢?
有一次,尹建莉老師在節目裡做嘉賓;
主持人問她:你父母說過什麼話,讓你覺得,對你傷害最大?
她回答:
我媽氣急之下對我說,我就當沒養你這個女兒,以後老瞭我也不指望你養,我自己過。
隨後,另一位主持人提議在現場做一次調查,看看有多少人聽過父母說這樣的話。
沒想到,在場98%的聽眾表示有類似的經歷。
11. 覺得別人的行為總是有深意的
孩子的這種性格,和“想得太多”相似。
有孩子說:
“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談,或是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都會引起我的警覺,讓我覺得他在暗示什麼,讓我浮想聯翩。”
“我經常會覺得這些小線索是為瞭讓我面對生活崩潰,讓我做好準備,我甚至已經習慣瞭這麼做,無法改變。”
12. 拒人於千裡之外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
情緒易怒的父母,總是把孩子推開,隔離自己。
在父母影響下的孩子,也總是拒絕與父母,乃至他人交流、好好相處。
對此,有孩子說:
“當我抑鬱的時候,我會把所有人都推開,因為我媽媽就是這麼做的。
我正在努力學習如何讓人們進入我的生活,但這真的很難做到,因為我根本不會如何與人正確地交流。”
13. 玻璃心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就是典型的玻璃心,遇到小事就一驚一乍,一點都不穩重。
而有些孩子,在這種情緒影響下,也會變得敏感脆弱,對什麼事都不能很好控制情緒。
14. 幫別人收拾殘局
在電視劇《流淌的美好時光》中,易遙就是一個經常幫母親收拾殘局的人。
媽媽因婚姻失敗,而終日酗酒,脾氣變得異常暴躁。
她整日喝的醉醺醺的,經常丟三落四,和鄰裡大吵大鬧,還動不動地就指責易遙,朝她發火。
而易遙呢,隻能每次都替她收拾殘局:向鄰裡道歉,把母親丟在外面的啤酒貨車拉回來,清理好因嘔吐而混亂不堪的傢...
15. 善解人意
這位心理醫生得出的這點結論,很多人倒是沒想到。
其中,一位孩子說:
“其實在這樣的傢庭裡成長並不完全是壞事啦,我意識到,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學會瞭如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在我還隻有3歲的時候,我媽媽哭瞭,我去給她買瞭她房間裡的毛絨玩具熊。”
以上15種性格表現,多數都是在情緒脆弱父母影響下的不良表現。
你願意自己的孩子這樣嗎?
這些特點,值得每一位父母反思...
想必所有的父母,都不想因為自己的情緒,而傷害到孩子。
所以,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母需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少朝孩子發火,與孩子好好說話。
包貝爾曾在《你好爸爸》節目中坦言,自己曾怒甩過女兒餃子一巴掌。
有一次,他帶著餃子去動物園玩,但動物園快關門時,餃子並不想走。
有人見勸說無果,想直接抱餃子走,結果餃子很不高興地打瞭對方一巴掌。
包貝爾見此情景,立馬就火瞭,反手給瞭女兒一巴掌。
餃子哇地一聲哭瞭起來,包貝爾並沒有平復情緒,還讓其他人都不許安慰餃子。
用“以暴制暴”、“壞情緒對抗壞情緒”的方式,隻會把孩子嚇得大哭,未必能起到太好的教育作用。
孩子打人確實是不對的,但大人因為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脾氣而打孩子,更是錯誤的。
對孩子來說,父母情緒失控的時候,就是一場恐怖電影。
從某種意義上說:父母的情緒平和,是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
孩子的好脾氣,來自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與言傳身教的引導。
父母為人處事的方式、情緒的表達、對生活的態度……無一不影響著孩子一切行為習慣的養成,包括情緒管理。
《父母的情緒影響孩子一生》裡說:
“父母的好情緒能讓孩子感到愉快、自信,是促使孩子進步的助推器;
父母的情緒不好,會讓孩子感到鬱悶、自卑,是促使孩子消沉、學業止步不前的導火線。”
父母就像是一面鏡子,情緒的好壞將直接刻在孩子身上,變成孩子長大後的樣子。
亂發脾氣的父母,對孩子來說,就像定時炸彈,永遠不知何時會爆炸;
也像是病毒,慢慢腐蝕孩子們的心靈,孩子的心態很容易崩潰,面目全非。
最後,無論面對怎樣讓人“暴怒”的局面,請父母們記住一句話:你們的好情緒才是你們傢最好的風水。
希望所有父母,不要被情緒所左右,被自己的情緒給打敗。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能有效控制情緒,給孩子一片愛的藍天白雲,以助力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The End -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