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舟”之名,赴星河萬裡

——寫在天舟八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之際

從千年前“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到千年後“嫦娥”赴寰宇、“天問”探星河,中國人對頭頂這片浩瀚星空的求索從未止步。

當乳白色箭體傲然挺立,當鮮紅的五星紅旗和湛藍的“中國航天”字樣再次閃耀,流淌在中華民族浪漫基因裡的飛天夢在這個初冬又一次被熱烈點燃。

11月15日23時13分,搭載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九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約10分鐘後,天舟八號貨運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之後飛船太陽能帆板順利展開,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記者 張麗蕓 攝

北京時間11月15日23時13分,隨著01指揮員張楠點火口令響起,搭載長征七號遙九運載火箭的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拔地而起,拖著長長的烈焰直入蒼穹,巨大的轟鳴霎時響徹海天。

這一刻,所有的歡呼與吶喊、淚水與感動、欣喜與期待,屬於中國航天!

把脈風雲,護夢想遠航

風和日麗,是每次火箭發射任務的期許。然而,現實的風雨總是不請自來。

任務前幾天,臺風“天兔”“桃芝”“萬宜”“銀杏”四“臺”共舞,讓發射場一度陷入緊張。面對大傢對發射是否會再次延期的擔憂,氣象系統指揮員陳陽篤定地回答:“如期!”

“如期”兩個字的背後,是陳陽和團隊成員對天氣情況的精密推算和掌握。任務期間,他們24小時不間斷觀測場區內實時溫度、濕度、氣壓以及風向風速,持續傳輸交換氣象數據數十萬條,為上級指揮決策提供依據。

“高空風合格。”夜幕降臨,距離火箭發射還有4個小時。值班機房內,陳陽緊緊盯著數據接收終端內不斷變化的氣象要素數據。

2009年,剛畢業的陳陽懷著滿腔憧憬走進文昌航天發射場,成為一名航天氣象人。剛來第一天,陳陽的師父告訴他,每個氣象員手中都有一本屬於自己的“晴雨表”,這是他們與天氣的浪漫約定。

翻開陳陽的“晴雨表”,裡面密密麻麻記錄著他到這裡15年來積累的氣象經驗,有觀測心得和天氣預測,也有實時氣象要素變化數據,具體到分,精確到秒。

風從哪裡來,雲往何處去,浪花何時起,雨滴何時落,自然天氣的神秘力量最後都變為一條條數據被陳陽捕捉下來。

對於這位氣象專傢來說,和天氣相處,就是要不斷和它們“較勁”,摸清它們的“脾氣”。

航天發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地利顯著,人和常有,而天時莫測。文昌航天發射場地處海南島東部,強臺風、強雷暴、強降雨、高溫、高濕、高鹽霧考驗著這座年輕的發射場。要想從瞬息萬變的天氣中推演出萬無一失的發射“窗口”,不僅考驗氣象預報員的專業素養,也考驗預報員對任務“窗口”的把控能力,更考驗預報員的心理素質。

面對復雜多變的氣象條件,陳陽和團隊成員始終“以不變應萬變”,用沉穩的心態和敏銳的洞察力迎狂風、鬥雷雨,用紮實的專業功底和嚴謹的科研態度把脈風雲。他們一次次“逆行”,鍥而不舍地為火箭發射找尋最佳“窗口”,被大傢親切地稱為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凌雲天眼”。

“各號註意,30分鐘準備!”

陳陽習慣性閉上眼睛,感受風的氣息。

一切就緒,可以“出發”!

熒熒星光,照亮漫漫征途

11月15日23時13分,搭載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九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約10分鐘後,天舟八號貨運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之後飛船太陽能帆板順利展開,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發(黃國暢 攝)

烈焰激射,天舟啟航。

火箭尾焰的光芒劃破漆黑長夜奔向太空。約10分鐘後,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入軌參數精度滿足“圓滿成功”評定準則。指揮大廳又一次亮起喜慶的“大紅屏”,歡呼聲和掌聲雷動。

不同於室外的熱烈慶賀,通信指揮中心氣氛依舊緊張。操作控制室內,技術室副主任趙準一動不動盯著屏幕,手上的鼠標迅速滑動。

火箭騰空的硝煙散盡,通信人的戰鬥還在繼續。

“每次執行任務,我們都是最早一波進場,最後一批撤離。”從接到發射任務到火箭順利升空,趙準和通信指揮中心的科技人員已經在機房堅守近2個月瞭,這種狀態對大傢來說,再正常不過。

為確保鏈路通暢,通信各點位實行24小時不間斷值班,他們對關鍵技術反復驗證,對任務流程持續優化。

“進行網絡丟包試驗……”在緊張地核對完傳輸、視頻等通信設備的技術狀態,確認沒有任何問題後,趙準長長地舒瞭一口氣。

這次,又是漂亮的一仗!

陪伴這座年輕航天城共同成長的趙準,是大傢口中有名的技術大拿。雖然已經在數字戰場鏖戰十幾個春秋,但每次受領任務,趙準都保持第一次的沖勁和謹慎狀態。在他的標準裡,絕不帶任何隱患和問題上天。

一次發射任務前,進行網絡性能測試項目時,突然出現瞭丟包情況,當時智能網管軟件和流量分析軟件並未發出異常告警。趙準的心立即提到瞭嗓子眼,他帶領團隊快速定位,追溯來源,最終準確定位問題並及時處置。不放過任何細小隱患,這是趙準和航天通信人的工作態度。

科學是理性的,飛天是浪漫的。在通信人的世界裡,可能畢生都無法親眼看到火箭升空的絢爛。對他們而言,發射隻是屏幕上的一串電波,或是耳畔的那陣轟鳴,而“技術狀態正常”是他們對任務圓滿成功最浪漫的告白。

屏幕上的線路錯綜復雜,數據跳躍閃爍,千萬條看不見的電波伴隨騰飛的火箭躍向太空,穿梭在預定軌道上,它們宛如一束束星光,織成“天網”,灑滿銀河,守護著“太空傢園”。

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有許多像趙準一樣的航天人,他們默默奮戰在幕後,為火箭升空保駕護航。天問、夢天、嫦娥、天舟……每一次發射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每一次任務成功都離不開他們的合力托舉。

築夢未來,每一步都堅實有力

今朝蟾宮願,萬裡始文昌。

天舟八號貨運飛船不僅會為中國空間站的航天員們送去生活必備品,還給他們準備瞭春節、中秋、端午等各個節日的禮包,每一位將在太空當中度過生日的航天員,都有專屬的個性化生日禮包。同時,“舟”上還搭載瞭各種用於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試驗所需要的設備和材料。

其中最引人註目的,當屬一位特殊的“乘客”——月壤磚,此次任務它將隨天舟八號一起進入空間站。

“月壤磚”,是由我國科學傢模擬月壤成分燒制而成的,它采用瞭我國古代建築常用的榫卯結構,密度與普通磚塊相當,抗壓強度卻是普通紅磚、混凝土磚的3倍以上,用於未來月球基地的建造拼裝。為瞭驗證“月壤磚”的力學性能、熱學性能和宇宙輻射作用對其的影響,它們將在空間站接受暴露試驗。

或許,每個航天人心中都有一個欲上寰宇造瓊樓的夢。在嫦娥奔月、玉兔搗藥、蟾宮折桂神話故事中長大的許琪琪,小時候也常常會幻想天宮是什麼樣子,月亮上是不是真的有廣寒宮,月桂樹下是否有嫦娥玉兔嬉鬧。

長大後,許琪琪來到文昌航天發射場,成為火箭控制系統的一員。見證瞭“嫦娥”奔月、“玉兔”巡月、“天問”探宇,親歷航天人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勇於追夢、不斷圓夢,中國人何時登月造房子的暢想也在許琪琪的內心不斷生根發芽。

如今,擔任“金手指”的她穩穩按下紅色點火按鈕,親手將裝載“月壤磚”的天舟八號貨運飛船送入天宮。乘“舟”遠航的,還有少年時那顆澎湃的心。

“期待月亮上的‘廣寒宮’早日建成。”許琪琪笑著告訴記者。

神話是前人對天空的想象,航天是今人親手創造出來的神話。當現代科技搭載古老智慧,當昔日神話映照今朝現實,或許,來自中國古老傳說中仙宮瓊宇的縹緲輪廓終有一天會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這一代人的眼前。

11月15日23時13分,搭載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九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約10分鐘後,天舟八號貨運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之後飛船太陽能帆板順利展開,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記者 張麗蕓 攝

2016年6月25日,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發射成功,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亮相,驚艷世界,開啟瞭它征服太空的傳奇之旅。隨後,天舟一號奔赴星空,完成首次“太空加油”,天問一號逐夢蒼穹,回應千年叩問,嫦娥五號飛向月球,天舟四號遨遊寰宇,天舟八號騰空而起,成功將“月壤磚”送上天宮……一個個運載能力更大、可靠性更高、更加綠色環保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在這裡成功發射,一個個大國重器從這裡飛向太空。

知道浪漫源起何處,便知道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這些年來,一批批航天人深耕任務前沿,一次次用雙手放飛征服太空的夢想,他們夜以繼日奮力拼搏,用國之重器回答時代叩問,用載人航天呼應千年期望。

一舟一諾一征程,以“舟”之名,以你我之名,共赴浩瀚。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