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深入開展經方臨床應用研究,傳承弘揚中醫經方,促進張仲景學術理論研究及臨床應用的發展。10月10日,第八屆燕趙醫學講壇第二屆京冀經方傳承學術會議暨第四屆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張仲景分會學術年會在河北省中醫院舉辦。

大會現場

本次大會由胡希恕“三名”傳承工作室、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張仲景學術思想研究專業委員會、河北中醫藥大學扁鵲文化研究院共同主辦;河北省中醫院、河北省傳統文化教育學會中醫藥文化傳播工作委員會協辦;胡希恕經方醫學傳承基地、石傢莊杏林中西醫結合醫院承辦。中醫藥專傢、學者、醫院院長、基層醫療機構代表400餘人參加本次學術大會。

大會現場

大會在石傢莊市欒城區至柔學校學生表演的情景劇《張仲景坐堂行醫》和快板書《經方傷寒歌訣》中拉開帷幕,孩子們身著古裝傾情演繹,將張仲景辭去長沙太守,專心寫《傷寒雜病論》的這段歷史情景重新再現,最後又用朗朗上口的快板形式將傷寒論經方以廣泛傳誦。

學生演繹情景劇《張仲景坐堂行醫》

石傢莊杏林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陳俊梅在歡迎辭中對北京胡希恕“三名”傳承工作室的支持與認可深表感謝。“2023年5月28日,胡希恕經方醫學石傢莊傳承基地”落戶該院。基地成立一年來,積極推動瞭中醫經典的傳承發展。此次會議將深入挖掘傳承胡希恕經方醫學學術思想,推廣中醫經方辨治婦科、男科疾病的臨床經驗,為培養更多經方醫師,服務於臨床,惠及患者,也為婦科、男科疾病的防治帶來新思路。

石傢莊杏林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陳俊梅致辭

河北省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支政對各位領導專傢和同仁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他表示,河北省中醫院大力推進健康促進型典范醫院建設,進一步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瞭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方面持續創新突破。特別是以經方為代表系列方劑,簡、效、廉,有效的幫助患者縮短病程、緩解癥狀,發揮瞭重要作用。

河北省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支政在會上致辭

河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方朝義致辭表示,中醫藥事業迎來瞭難得的發展機遇,河北中醫藥大學通過搭建燕趙醫學傳承創新發展體系,大力強化燕趙醫學工作,以其統領學校建設發展,並融入學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傳承和對外交流等各方面,希望胡希恕經方醫學能更深入的和河北中醫藥大學合作,提升學校內涵建設水平,將燕趙醫學真正打造為學校的特色和品牌。

河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方朝義致辭

河北省中醫藥學會會長孔祥驪在會上表示,胡希恕經方醫學思想在當下已經成為經方界一面旗幟,在國內及國際中醫界擁有很大影響力。本次會議以中醫經方醫學治療婦科、男科疾病的學術研究、臨床應用及傳承發展為主線,邀請馮世綸教授等專傢進行精彩講座,內容豐富,相信與會人員一定受益匪淺。

河北省中醫藥學會會長孔祥驪致辭

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處處長孫慶臣講話指出,經方是中醫藥學的精華,馮世綸教授為推動中醫經方的傳播推廣不遺餘力。國傢非常重視中醫藥的發展,經方作為中醫發展的重大事項,認真研究,發揚光大。經方的發展經過前人的探索和實踐取得瞭很多成績。希望在今天的學術會議上,通過圍繞中醫經方學說的高水平學術探討,積極探索應用中醫經方應對婦科、男科疾病防治,將大會成果進行總結分享推廣,能夠進一步推動促進中醫經典的傳承發展。

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處處長孫慶臣致辭

本次經方大會,以“經方在婦科、男科中的應用”為主題,旨在通過搭建一個高規格、高水平的交流平臺,讓中醫藥領域的專傢學者共聚一堂,深入探討經方的精髓與價值,共同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多位中醫藥界大咖,圍繞經方的臨床應用、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為與會嘉賓帶來一場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首都國醫名師、胡希恕名傢研究室和馮世綸名醫傳承工作站首席指導專傢馮世綸教授;北京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男科主任李蘭群教授;石傢莊杏林中西醫結合醫院陳俊梅院長;胡希恕“三名”傳承工作室校長陶有強;晉州市中醫院名醫堂主任孟康;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原副院長、河北中醫藥大學扁鵲文化研究院院長曹東義教授分別以《經方治療婦科病》、《經方辨治男性性功能障礙的思路和體會》、《芎歸膠艾湯臨床應用體會》、《溫經湯方證的拓展應用》、《經方在婦科病驗案舉隅》、《張仲景對於婦科病的貢獻》為主題進行瞭精彩的學術講座,將經方應用演繹得淋漓盡致,現場學術氛圍濃厚,為中醫藥學者將經方理論運用於臨床指明瞭方向。

馮世綸教授對同學們的精彩表演表示感謝

中醫是國粹,經方醫學又是中醫臨床實踐積累的精華,本次學術論壇推動瞭胡希恕學術思想在河北紮根、傳承與發揚,胡希恕經方醫學石傢莊傳承基地將以胡希恕學術思想體系為核心,以中醫經典古籍為載體,不斷挖掘中醫智慧,激發中醫活力,為廣大中醫藥學者提供更好的交流平臺,同時推動胡希恕經方醫學在基層的傳承與發展,從而更好地造福於廣大患者。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