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巨筆,常常在重要節點, 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記。 奮進的城市,往往在關鍵時刻, 迎來奔騰激蕩的機遇。 在全市上下持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及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精神的關鍵之時,在“二次創業”再出發,“大幹十二年,再造新廣州”的開局之年,《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國務院正式批復,立起瞭廣州新一輪大發展的“四梁八柱”,為廣州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上開好局、起好步註入強勁動力。

 

這是廣州推動高質量發展、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全市國土空間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政策和總綱,賦予瞭廣州“6+4”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明確瞭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的願景,廣州在全國城市中的定位更高、功能更強、分量更重。   市域景觀視廊示意圖

 

高點站位,勇擔“世界—國傢—灣區”時代語境下的新使命;出新出彩,擘畫融灣向海、全域繁榮的新藍圖;砥礪奮進,謀劃闊步邁入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的新征程。廣州,這座歷經千年而繁盛不衰的城市,再一次被委以重任,歷史的機遇又一次向這片熱土張開懷抱。 珠江之畔,滔滔江水奔騰而過,羊城大地,生生不息奮鬥不止。廣州,是廣東的廣州、中國的廣州,也是世界的廣州。為一域增光、為全局添彩,既是一份特殊的榮耀,更是沉甸甸的責任!

 

廣州,使命不凡

城市的性質決定瞭一座城市的發展方向。廣州的戰略定位,承載著重大國傢使命,蘊含著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擘畫出未來美好的圖景。

近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賦予廣州“6+4”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進一步突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首次提出瞭“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城市性質,為正處於動力轉換期、優勢再造期、新一輪發展醞釀期的廣州註入瞭強勁動能。

 

城市的地位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驗中得到提升。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獲國傢批復三版總規,城市定位從“廣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躍升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作為2018年自然資源部成立以來唯一部署的市級國土空間規劃改革試點城市,廣州在全國城市中定位更高、功能更強、分量更重。 不是哪個城市,都能承擔這樣的國傢使命。放眼全國來看,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每一個地方的發展戰略,都是應時代所呼、國傢所需,都蘊含著重大戰略深意。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又是廣州?我們從歷史中找尋答案。

往遠看,廣州是一座歷經千年經久不衰的商業之城,作為連通世界的南大門,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甚至一度是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扼守著通往大洲大洋的海路咽喉。 往近看,無論是在苦難輝煌的革命年代,或是激情燃燒的建設時期,還是在波瀾壯闊的改革歲月,廣州始終得風氣之先,敢想會幹、勇立潮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廣州城市景觀

 

舟大者任重,馬駿者遠馳。廣州從來就是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作探索的、作貢獻的英雄之城。進入新時代,更是被寄予厚望重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5次親臨廣東、3次視察廣州,要求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肯定廣州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並以廣州為例向世界宣介中國式現代化,寄望廣州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 廣州明白自己的這種使命:中央把許多先行先試、服務國傢戰略的機會交給廣州,是一種信任和期待。這種時代和政策的際遇,從來也離不開自身的努力。

 

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廣州都市圈,在全省鄉村振興中當好示范和表率,推動“百千萬工程”走前列、做示范……廣州建設高能級省會城市幹勁十足; 錨定“一點兩地”全新定位,深化區域協同,引領灣區發展,共建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城市群……廣州開放型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持續增強; 強化國傢雙循環戰略的節點樞紐,堅定不移主動服務和積極融入國傢戰略……廣州作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城市性質不斷彰顯; 對標世界標桿城市,強化鏈接全球和配置高端要素的能力……廣州建設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信心更強。 一座城市,地位越重,責任越大。在重任面前當仁不讓,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全球和區域網絡中行棋佈陣,率先為國傢重大戰略探路破局,廣州,註定使命不凡! 廣州,底氣十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廣州要建設什麼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面對這新征程上的“廣州之問”,“六個城市性質”回答瞭前者,“四項核心功能”則為後者點明瞭廣州的底氣所在、優勢所在、動力所在,相當於為2021年至2035年的城市發展“施工圖”架好瞭“四梁八柱”。 如何理解  “國際商貿中心、 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 全國綜合性門戶、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 這四項核心功能?

從全國大局看,這是在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的主線下,讓我們破“內卷”、細分工的必然要求。謀定核心功能定位,旨在讓各超大特大城市立足國傢所需、城市所長,錯位發展、各美其美。

從資源稟賦看,這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讓我們鍛長板、揚優勢的時代機遇。“州”立江上,“廣”通四海,“千年商都”是廣州的品牌、廣州的底氣。我們不僅要續寫這段傳奇,還有更大的“野心”,向建設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進發。 從發展動力看,這也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潮中,讓我們強引擎、“挑大梁”的清晰指引。產業向“實”求“質”,科技向“新”登“高”,廣州要建設好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發揮向世界展示改革開放成果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作用。 ——商貿更向活。瞄準“國際商貿中心”核心功能,廣州以商貿保持發展定力,著力成為鏈接雙循環的戰略支點。 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商品進出口總值連續第3年雙雙超過1萬億元;今年年中,第135屆廣交會線下成交額和境外采購商到會數創下歷史新高……面對經濟恢復波浪式發展等新形勢新挑戰,廣州依舊交出瞭一張亮眼的“成績單”。  

萬商雲集的廣交會,外貿“朋友圈”不斷拓展

 

作為全國唯一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和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的副省級城市,廣州要在“內外兼修”中譜寫商都新篇,擴內需、穩外需,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出廣州貢獻。

 

廣州港南沙港區已逐漸成為買全球、賣全球的“帶貨達人”

 

——經濟更向實。錨定“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核心功能,廣州以產業保障發展活力,把握“數”和“碳”兩大轉型趨勢,促進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小苗變大樹、未來產業種子快開花。 走進樂金顯示廣州制造基地,全球最大尺寸和最先進的8.5代OLED生產線,源源不斷地為中國和世界市場供應高端8K電視屏幕和最新的車載顯示屏幕;作為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廣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仍在不斷進化,先進設備、傳統機器人、人形機器人與車間工人協力“智造”……今年上半年,廣州高技術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增長9.8%,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34.5%,占全市制造業投資比重提高至55.5%,“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步伐越走越實。

廣汽埃安的智能駕駛系統   ——門戶更向強。聚焦“綜合性門戶”核心功能,廣州以開放匯聚多元外力,推動樞紐功能更強、城市能級更高、交往交融更深,當好當之無愧的“南大門”。 

 

綜合性門戶是在國傢層面承擔對外交往、要素集散功能,代表國傢開展國際交流的核心節點。縱觀全國,能稱得上綜合性門戶的僅“北上廣”三傢。   這是國傢對廣州交通樞紐功能的認可:對外,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鏈接全球,助力城市向空而強、向海而興;對內,白雲站拉開“高鐵進城”序幕,深中通道南沙線即將開通,交通網絡高效暢達、能級再躍升。  

飛機從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起飛   更為關鍵的是國傢對廣州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提出的更高期許: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正式掛牌,為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等領域先行先試建起“橋頭堡”;“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從都國際論壇等主場外交活動,讓廣州在大國外交的最前線展示嶺南文化魅力、改革開放成果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重要成就。  

“2023從都國際論壇”在廣州舉行   ——城市更向新。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核心功能,廣州以科創保持發展動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讓創新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出臺科技成果轉化“1+N”政策,建立起100億元天使母基金、500億元創投基金、1500億元產投基金……廣州以“大手筆”謀劃科創“大未來”。面向2035年,廣州將集聚生物技術、新型儲能、納米科技等國傢戰略科技力量,激發高校、大院大所和企業集成式創新活力,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打造“產業友好型、企業友好型、企業傢友好型、科學傢友好型”營商環境,致力讓企業、企業傢、科學傢在廣州更好發展、更快成功。 我們看到,今天的廣州,經濟總量大韌性好、市場活力足流量高、城市環境美包容性強、國際影響力大美譽度高等基本面持續鞏固,在科技創新、商貿、流通、對外交往等方面對全國全省的擔當和貢獻持續提升,百度實時遷徙地圖排名、新設外資企業數量、新增經營主體數量等都以實打實的數據證明國際國內依然看好廣州、信任廣州、選擇廣州。  

位於南沙的國際金融論壇永久會址會議中心將集聚更多國際金融產業和高端的國際金融資源 面對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重任,面對《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廣州不僅有改革基因,也有現實基礎,不僅有強大決心,也有十足信心!   廣州,大有可為

城市性質,為廣州在浩瀚的發展坐標中精準定位,照亮前行道路;核心功能定位,賦予瞭廣州在新征程上的使命任務,不斷攀登高峰。而城市空間結構重塑,則為“大幹十二年、再造新廣州”的壯志豪情鋪設瞭足夠大的舞臺。

自1954年初版總規方案問世以來,廣州已歷經16版總規的精心雕琢。從每一版廣州城市總規中,都能觸摸到城市舒展筋骨的脈動,感受到城市演進蛻變的強烈節奏。 1984年,《廣州城市總體規劃(1984—2000年)》吹響向東發展號角,六運會主場館的落地和天河組團的崛起,見證瞭規劃的前瞻力量與東部先進制造業的蓬勃集聚。

 

2005年,《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10)》勾勒出一幅沿珠江水系發展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型城市藍圖,廣州的發展格局因此而更加開闊。

 

2016年,《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提出“南拓、北優、東進、西聯、中調”的十字方針,引領廣州城市空間實現瞭從量的拓展邁向質的提升。 我們不難看到,過去每一次佈局的完善調整,每一次城市的更新迭代,都孕育瞭更強勁的動能,奔向瞭更美好的願景。  

如今,廣州再次迎來戰略機遇與轉型的關鍵節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決定,吹響瞭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號角。不久前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提出,錨定走在前列目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展現新氣象、幹出新作為。

 

9月20日召開的廣州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展望並不遙遠的2035,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一個勇立潮頭的廣州開新局、蹚新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一個開放共享的廣州聯通四海,千萬廣州市民也需要一個宜居宜業的廣州擁抱人生出彩機遇。 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 在大有可為的時代更要大有作為! 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順應全球區域化發展趨勢,積極落實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一流城市群的戰略要求,整體謀劃面向2035年中長期發展的空間戰略藍圖:

 

劃定2135.00平方千米的城鎮開發邊界,為“大幹十二年、再造新廣州”的宏偉藍圖留下瞭廣闊的戰略發展縱深; 劃定1429.15平方千米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則為廣州未來的持續發展築牢瞭綠色生態屏障; 鋪開一張廣州全域地圖,“一帶一軸、三核四極”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城鎮空間結構,清晰地搭起瞭廣州城市未來生長的骨架,展示瞭廣州構建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提升的超大城市轉型發展道路。   市域空間結構規劃圖

空間結構:

一帶一軸三核四極

一帶

珠江高質量發展帶,著力推進廣州中心城區與東部中心聯動發展,加強城市核心功能沿江聚集與向東拓展,建設成為一流濱水區,打造展示老城市新活力、鏈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發展的重要紐帶。

一軸

活力創新軸,延續廣州中軸營城的空間脈絡,串聯東部中心、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獅子洋增長極等重要戰略節點,建設成為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質生產力重要承載地,打造支撐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陣地。

三核

中心城區合理疏解非核心功能,集聚總部金融、創新創意、文化旅遊、國際交往、商貿會展核心功能,成為集聚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和展現國際形象的中心區域。

 

東部中心加速形成現代產業體系核心集聚地,建設開放高效綠色的門戶之城、挺起產業脊梁的創智之城、青春活力共享的山水之城。

 

南沙新區推進先行先試,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

四極

建設四個增長極,以復合交通樞紐建設、優質公共服務設施資源外溢等多種方式,支撐國傢知識中心城、北部增長極、獅子洋增長極、從化綠色發展示范區四個外圍綜合新城建設,打造都市圈的戰略支點,輻射帶動周邊區域高質量發展,實現網絡聯動和全域繁榮。

從珠江到東江,再到增江,一條珠江高質量發展帶串聯起廣州的厚重歷史和繁榮未來,聚焦現代服務、科技創新、文化創意、濱江休閑、公共服務等功能,成為廣州展示老城市新活力、鏈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發展的重要紐帶。
 

市民夜遊珠江   從黃埔知識城到南沙伶仃洋,一條活力創新軸鏈接縱貫南北約100公裡,串聯起東部中心、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獅子洋增長極等重要戰略節點,釋放廣州的發展動能,集聚重大科技設施,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銜接廣深港和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高起點引領灣區發展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在“一帶一軸”的穿針引線下,“三核四級”更進一步奠定瞭廣州突圍的方位。

中心城區“歷史文化核”、東部中心“現代活力核”、南沙新區“未來發展核”三核聯動發展,將成為承擔全球城市功能、展現國際大都市時代活力與獨特魅力的核心區域。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國傢知識中心城、北部增長極、獅子洋增長極、從化綠色發展示范區四個增長極,將成為支撐廣州建設大都市圈、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重要支點。 “一帶一軸、三核四極”的謀篇佈局,折射出廣州圍繞國傢和區域重大戰略,立足城市資源稟賦特點,向著具有國際競爭力、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全球城市目標穩步邁進的生長邏輯。透過這一邏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在全球城市網絡中發揮更廣泛、更全面的引領作用。   明天得到什麼,取決於昨天有什麼,更取決於今天幹什麼。  

就在規劃批復的同時,一張彰顯廣州“殺出一條血路”膽識氣魄的改革路線圖也已經繪就。它不僅僅是紙上的墨跡,而且是廣州7434.4平方千米大地上正在發生的故事:越秀區瑤臺城中村改造項目(一期)首開區正式啟動、第十六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在廣州國際生物島開幕、深中通道南沙線也即將在10月正式通車……

 

廣州國際生物島

放眼這片熱土,處處可見奮鬥的身影,處處都是拼搏的聲音。   廣州的今天,是歷史長河中連貫的篇章,是連接過去與未來對話的橋梁。廣州的故事,更是每一個奮鬥者與追夢人的故事,珍惜當下,勇敢追夢,因為歷史與未來,都在你我手中。   古希臘哲學傢曾經說過,“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我們說,新的不僅是太陽,更是太陽下生活的人們和人們的生活。改革在持續,生活在變遷,發展無止境。讓我們攜起手,肩並肩,同心幹,闊步邁向2035年!

 國務院關於《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批復 

廣東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

 

你們關於報請批準《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收悉。現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自然資源部審查通過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廣州市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廣州是廣東省省會,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傢歷史文化名城,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揮國際商貿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綜合性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等功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優勢,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廣州篇章。

 

二、築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廣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於68.03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59.81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1429.15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139.78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2135.00平方千米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於40%;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上級下達任務,其中2025年不低於9%;用水總量不超過上級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45.42億立方米;除國傢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圍填海;嚴格無居民海島管理。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地震等風險控制線以及綠地系統線、水體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和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等安全保障空間。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主動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建設南沙新區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深化與香港、澳門協同發展,加強與深圳“雙城”聯動,共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深化與佛山、清遠一體化發展,加強廣州都市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的區域協同,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四、系統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加快構建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的城鎮體系,優化提升中心城區服務能級,高標準建設南沙新區。鞏固廣州北部生態安全屏障,加強珠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系統保護和集約利用海域、海島、海岸線資源。保障現代都市農業空間需求,拓展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空間。完善城市功能結構和空間佈局,協調產業佈局、綜合交通、設施配置和土地使用,優先保障先進制造業、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空間需求,優化商貿、金融等現代服務業佈局,支持特色海洋產業集群。強化國際航空、航運、鐵路樞紐功能,完善多向聯通、多式聯運的對外對內通道,做好重大基礎設施的空間預留,建設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統籌水利、能源、環境、通信、國防等基礎設施空間,積極穩步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防災減災救災設施區域佈局,提高國土空間安全韌性。統籌安排公共服務設施佈局,完善城鄉生活圈,促進職住平衡;系統佈局藍綠開放空間,營造更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人民城市。嚴格開發強度管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統籌地上地下空間利用,有序實施城市有機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彰顯城鄉自然與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整體保護白雲山、珠江等自然山水格局,加強嶺南文化和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加強對城市建築高度、體量、色彩等空間要素的管控引導,保護好歷史文化街區,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廣州市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廣東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要指導督促廣州市人民政府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廣州市人民政府要依據經批準的總體規劃編制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依據詳細規劃核發規劃許可,加強城市設計方法運用,建立國土空間相關專項規劃統籌管理制度,強化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建立健全城市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要及時請示報告。

 

國務院  

2024年9月15日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城華、方晴、賈政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陳憂子、王燕、廖雪明、楊耀燁、駱昌威 示意圖/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席樂瑤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