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發生,他們火速出擊;險情解除,他們默默退場。在很多特重大自然災害搶險救援和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任務中,總能看到一支特殊隊伍的身影——中國安能。

這支由原武警水電部隊轉隸組建的特殊隊伍,也是目前唯一一傢以應急救援為主業的中央企業。每到危急時刻,中國安能救援隊伍都會在最短的時間出現在災區前線,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29日,記者一行走進自然災害工程救援搶險合肥隊(中國安能合肥分公司),近距離感受“鐵心向黨、鐵肩擔當、鐵膽攻堅、鐵骨奮鬥”的“水電鐵軍精神”。

脫下橄欖綠,穿上救援紅

作為國傢級自然災害工程救援隊伍,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合肥隊是中國安能集團致力打造的“1個自然災害工程救援中心+13個基地+9支專業救援隊”的力量體系之一,其前身為武警水電第二支隊,主要立足安徽,輻射長三角,提供自然災害工程救援保障。

近年來,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合肥隊先後參與瞭2021河南特大暴雨災害救援、2023年京津冀特大暴雨災害搶險救援等多項急難險重任務。今年以來,圓滿完成瞭安徽歙縣抗洪搶險、安徽六安決口封堵、湖南華容特大決口封堵、遼寧葫蘆島水毀道路搶修等急難險重任務。

湖南華容特大決口封堵現場。(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脫下橄欖綠,穿上救援紅,戰衣更迭,初心不改,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合肥隊一次次用實際行動詮釋水電鐵軍“攻堅克難、敢打必勝”的過硬作風。

合肥分公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王維偉深入抗災救險工作12年,早已是一位歷盡危情的救險戰線上的老兵。唐傢山堰塞湖搶險、四川雅安蘆山地震、廣東深圳12·20滑坡……危急時刻,他和隊友選擇一次次重裝逆行。山崩地裂、滑坡、崩塌、洪澇、重機械的救援現場,受傷是傢常便飯,因常年身在爆震現場,王維偉現時常困擾於間歇性發作的神經性耳聾。用他的話,“隻要不死,其他都是小事。”在他心裡,雖然脫下瞭軍裝,但每到危急時刻,還是把自己當作一個軍人,那份強烈的自豪感、緊迫感、責任感,早就深深刻在瞭骨子裡。

既要黑科技,也要真本事

合肥隊下屬三個救援基地,分別是巢湖救援基地、安慶救援基地、淮南救援基地。來到巢湖救援基地,在靜態裝備展示區,從無人機偵測到水域搶險救援,從水文地質監測到防汛檢測預警,從圩堤險情處置、電力通訊搶修到決口堰塞湖處置,一系列科技搶險“利器”露出真容,偵察無人機、自扶正救生艇、通信指揮車、子母式龍吸水、水陸兩棲全地形多功能起重機等災害救援硬核科技讓人為之驚嘆。其中,水下測繪艇、子母式龍吸水等在參與2021年河南“7·20”特大洪澇災害應急救援任務中都發揮瞭重要作用。

“這是防洪砌磚,它本身的榫卯特點可以讓防禦工事更牢固,相比傳統的沙袋和組隔板,還能靈活適應各種地形和環境,接下來我們也會投入使用。”王維偉向記者介紹瞭新出的“防洪利器”。

救災搶險有時要在分毫之間搶救生機。在動態人裝表演環節,圓盤切割鋸燈泡上切鋼絲、液壓剪切鉗夾雞蛋等精準操控技術演練輪番上演。在工程搶險裝備展示區,工作人員現場展示瞭挖掘機搬磚、“投籃”等各種救援裝備操作。

智能遙控挖掘機操作訓練。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王維偉表示,下一步,該基地將著眼工程救援技術研發、防災減災科普宣教、搶險人才培訓等方面,積極拓展“應急救援+”產業發展,在防災減災救災方面發揮“國傢隊”“專業隊”的獨特作用。

轉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使命

回顧中國安能轉企以來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發展歷程,最具安能特色、起決定性的因素,仍舊是部隊時期傳承下來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作風優勢,是中國安能70餘年改革發展歷史積淀而成的“水電鐵軍精神”。如今,隨著企業市場化程度加深,一方面轉企人員特別是士官年齡漸大,另一方面新招聘人員等新群體比例增多,傳承紅色血脈、發揚軍人作風重要性日益突出。

2018年部隊集體轉制,張旭升面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是像其他戰友一樣復員找份工作,還是選擇投入應急救援事業。最終他遵從內心,選擇成為應急救援隊伍中的一員。2022年,因專業技術水平過硬,張旭升被任命為巢湖基地訓練和裝備負責人,身份的轉變,讓他更多地考慮如何用更科學的方式訓練隊員。為此,他倡導實施“導師帶徒”“一對一結對子”工程、“雁陣計劃”等人才培養計劃,在基地日常管理中開展各類技術培訓活動。

六安固鎮鎮決口封堵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除瞭技術技能,更重要的是鐵軍精神的傳承。作為曾經的水電兵,在每次抗洪搶險中我們都會積極戰鬥,這是責任,也是態度。”張旭升認為,做好“傳、幫、帶”是水電鐵軍精神活力的體現,可以為救援基地培養一批“專精”骨幹,讓他們早日在遂行救援任務中獨當一面,這也是歷來的優良傳統。

以老帶新傳幫帶,薪火相傳鑄忠誠。對於像王維偉、張旭升為代表的救險戰線上的老兵,轉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守護國傢安寧與社會穩定的光榮使命。從“橄欖綠”到“救援紅”,這一次,他們的戰場更廣,責任更大。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