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記者 喬聚

8月21日下午,在東京中國文化中心系列舉行的為期近半年的系列專題講座———《從甲骨文看中國文化(卜辭篇)》,在聽眾們熱烈的掌聲中圓滿收官。

“一片甲骨驚天下”,1899殷墟甲骨文被發現迄今已有125周年。甲骨文的發現不僅改寫瞭中國歷史的進程,將中國的信史提前瞭千年,成為世界文明的共同財產,更隨著甲骨文研究深入,從過去的絕學發展為當今的一門國際化顯學,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和代表。


占卜之“卜”字,乃為龜骨灼燒後之裂紋,音為擬聲。文字與卜辭的學習同時進行。

為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125周年,傳播中國傳統歷史和文化,展示中華人文精神和智慧,講述中國故事,東京中國文化中心邀請瞭旅日著名甲骨文學者、書法篆刻傢張大順舉辦瞭《從甲骨文看中國文化(卜辭篇)》系列講座。這一系列講座,既是8年前張大順《從甲骨文看中國文化(文字篇)》系列講座的續篇,也是以甲骨文卜辭為主要內容的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又一次生動例證。


“左遷”之“左”,其意可追溯到3千年前的殷商時期。

《從甲骨文看中國文化(卜辭篇)》系列講座前後歷時約半年,共分十回進行。系列講座通過對70餘片甲骨文的近百條卜辭的講解,圍繞3500年前的農業、漁業、牧業、軍事、征伐、天文、地理、教育、醫療、生育等社會生活進行分類式分析和闡釋,對甲骨文卜辭的基本構成形式、文法、字詞以及骨片的收藏狀況,也進行瞭詳盡分析說明和探討。


每有重大事件發生必采用雙刀書契,施丹警示。此為問天祭祀“鳥星”否。

每次講解之後,都安排瞭問答互動,張大順都熱情耐心地解答聽眾提問,並讓聽眾選出的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一個甲骨文字,用色紙書寫後贈予對方。同時還針對踴躍的聽眾設計課後題,在有效地調動瞭聽眾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讓他們感受到尊重與鼓勵。經過學習,有聽眾嘗試著用張大順教授的“卜辭五字法”發送“甲骨文卜辭句式”的短信,成為一段佳話。在最後一次講座上,張大順還特別邀請聽眾上臺分享自己對卜辭的理解。超越時空感知先民與上天之神的交流、對話與自我存在。別開生面,趣味橫生。


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一次交通事故是這樣發生的。

在這次系列講座中,張大順除瞭全方位、多角度地運用實例論證殷之“國之大事 在祀在戎”的治國理念,還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卜辭,做畫龍點睛式的剖析和例證。他用旁征博引、深入淺出的講述,賦予復雜且生澀的知識以通俗易懂、耳目一新的方便之門,使原本看似茫然無序的卜辭生動鮮明,歷久彌新,牽引著歷史深處的先民智慧向今天的人們緩緩走來。


精彩互動,回答聽眾針對卜辭中的同字異形的提問。

在講座中,張大順尤其註意舉一些至今仍出現在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說明,鮮活有趣,讓聽眾在會意和歡笑中收獲滿滿的知識。這些生動案例集結成“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交通事故”“最具有神秘感的虹字為雙頭龍飲水的想象”“最早的日全食和月全食記錄”“中國最早的女將軍婦好如何帶兵征伐”“並非現代人的男尊女卑的祈念”“卜卦六夢之妙想”“對面相歡之宴饗的向往”“對種種病患的心憂”等歷史小掌故。如席地跪坐的身姿、側耳傾聽的專註、開懷暢飲的背影、前後兩腳涉水的足跡……經張大順的巧妙編輯,甲骨文背後蘊含的深厚歷史,化作動人的生活場景,讓聽眾感同身受、刻骨銘心。


每次開講之前的溫故知新環節,亦平添一樂。


部分聽眾的無記名調查亦成為今後參考之資。

講座引起在日文化愛好者的熱烈反響。一位來自神奈川的聽眾感慨:學習甲骨文時的感覺是朦朧朧的,有古代的現代的、有中國的日本的,還有對未來的想象和憧憬,如飲醇酒一般舒心暢意、韻味無窮。一位企業傢表示,講座助其瞭解中國文化和歷史的起點,值得終生研究和解讀。還有聽眾表示,這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特別的課程,從入門起步,一路探索直至高峰,受益匪淺。


聽眾通過抽獎得到瞭自己心儀的甲骨文。


東京中國文化中心主任羅玉泉與部分聽眾一同書寫甲骨文。

這一系列講座正式完結後,作為講師的張大接受瞭記者的采訪。他表示,甲骨文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亦為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一個甲骨文字就是一個故事,一段書契卜辭既是一段內涵豐厚的文化橫截面,甲骨文是古代天人合一的神通意會,是古代先民心琴際會的回響。系列講座營造瞭一個難能可貴的與甲骨文對話交流的橋梁,跨越時空,感受甲骨文的無窮魅力和絕妙創意,感受悠悠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五千年中國故事精彩紛呈,甲骨文是“彩上之彩”,根植於文化寶藏,我們的中國故事必定越講越精彩!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