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東坡•風流千古》賞析-上
蘇軾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廟堂之上的縱捭橫闔,也有江湖之遠的豁達豪放。由於少年得志,木秀於林,青年蘇軾養成口無遮攔、鋒芒畢露的性格,這為他日後屢遭貶謫埋下伏筆。林語堂說,蘇東坡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命途多舛,卻生性豁達,總是能從在別人看來特別慘的遭遇中找到有樂趣的事情去做,除瞭作詩詞,還研究美食,發明農具,富有愛心,做慈善等。其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成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萬物。幾乎沒有哪一個華人,在他的生命機遇中,沒有與蘇軾的詩詞產生共情和共鳴。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滋養華人心靈千年的文化巨匠,在他去世之後,僅留下南宋詞人王之道的一個自度曲《憶東坡》作為紀念性詞牌,存世兩首詞,瀕臨失傳,於情於理於心實難接受。作為一介文人,願乘文化復興之風,以綿薄之力呼籲重塑此調,使其復活於今朝。於是,便有瞭長弓的這首《憶東坡•風流千古》。
該詞的上片以大寫意手法,概括東坡一生的凜凜風骨。“日月映三江,雪霽堆千樹。”三江,泛指東坡走過的山山水水。也許是命運的安排,蘇軾被貶的大半歲月,都與大江大湖大海相伴,三江代表瞭他生活或工作過的廣闊區域。黃庭堅曾這樣評蘇軾:“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這裡,“日月”是時間和永恒的化身。雖然東坡主要活動在溫潤的南方,但作者依然感到其周身寒意逼人——雪霽堆千樹,既寫出瞭作者的主觀感受,也是後人對蘇軾長期面臨的生存環境的總的概括。這兩句起興,寫出在廣袤的時空背景中,一位仙風道骨、浩然正氣、肅然可敬的長者,竹杖向我們走來。正如陸遊所說:“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
如果說全詞啟句是遠景描寫,接下來的鏡頭則過渡到全景再到中景,於是我們看清瞭東坡的裝束:“籬杖佈衣南行遠”。蘇軾為官四十載,因與當朝者政見不合,一再遭貶,每次都被貶去更遙遠的南方荒涼之所——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每次他都選擇笑對人生:“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一向秉持傢訓,淡泊名利,生活儉仆;一心讀書,著意修為,他的名句“粗繒大佈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既是對朋友的贊美,也是自己一生的追求。
如果說“籬杖佈衣南行遠”是“果”,那麼“新進烏臺妒”則道出瞭“因”。“新進”一詞在當時社會略帶貶義,時值王安石變法,由於過於激進,瞞報浮誇頻仍,朝野把那些靠趨炎附勢而加官進爵者稱為“新進”,有譏諷之意,那些被稱作“新進”的人也自感顏面無光。元豐二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調任湖州,在《湖州謝上表》中寫到:“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表中“其”為自稱,“新進”即指近期發跡的新派人物。此表一出,立刻遭到新派人物嫉恨並上章彈劾,罪名是“攻擊朝政,反對新法”。震驚古今的文字獄“烏臺詩案”由此引發。
烏臺,是指當朝主司監察的禦史臺,因其府內植有柏樹,樹上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那幫欲置蘇軾於死地的新派人物聚攏在烏臺,沆瀣一氣,頻頻發難,蘇軾在獄中飽受煎熬,“可憐比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在烏臺監獄被囚的130天,蘇軾幾近斃命,幸得有識之士奔走營救,加之宋太祖趙匡胤留有不殺士大夫遺訓,終以大赦躲過此劫。出獄之後,蘇軾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相當於民間自衛隊副隊長),不得簽書公事。宋時州府分九個等級,黃州屬最低等級。蕭條的黃州沒有給他預備住所,他隻好寄居在一所寺廟。因水土不服,疾病纏身,幸好寺中圓通、寶月、清隱等和尚采草藥,幫助蘇軾療愈疾病。四個月後,蘇軾傢眷趕到,憑蘇軾微薄的薪水,全傢難以糊口。黃州的朋友於心不忍,為蘇軾請得廢棄軍營荒地50畝幫補生計。荒地在城東門外坡崗,蘇軾效白居易忠州東坡之名,也冠名東坡。他不僅種植稼禾,還築起居室——雪堂,上懸“東坡雪堂”以明志願。蘇軾從廟堂走向民間,即從這塊坡地開始。在很多士大夫眼裡視為粗鄙的農耕生活,讓他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踏實。他特作《東坡》詩:“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可見他心智的變化,從此自號“東坡居士”,開啟他人生的下半場。於是,一位識得人間煙火,自信與自省並存,苦難與輝煌相伴的東坡先生,降臨人世。“不懼讒言腥雨,平生竹笠迎風,料峭東坡路”,既是對他一生又是對他更加輝煌的後半生的高度概括。
遭逢貶謫的蘇東坡,痛定思痛,非但沒有消沉,反而涅槃重生,達成他一生中最璀璨的文化藝術成就。在黃州短短五個年頭,他完成753篇(首)詩詞歌賦文札;寫出豪放派開宗之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寫出有“二賦雙珠可夜明”美譽的《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寫出中國古代三大行書之一《黃州寒食詩帖》;寫出輕快恬淡的遊記《記承天寺夜遊》;創造“東坡美食”系列,在黃州聳立瞭一座光耀千秋的文化豐碑。“天涯萬裡,千古風流豈朝暮。”如今,這些成就傳遍大江南北,穿越朝朝暮暮浮雲而享譽古今,成為華夏大地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標記。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