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海外留學的中國學生數量已激增至70多萬,這一數字是2003年的六倍之多。這股留學熱潮在網絡上引發瞭熱烈討論,許多留學生踴躍地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比如,調侃“白人飯”的帖子在社交媒體走紅,這既體現瞭文化差異對留學生的沖擊,也是留學生們對自己烹飪技術和生活技能的自嘲。同時,這些帖子還傳遞著他們對傢鄉美食的思念、遠離傢人的孤獨、在異國求學面臨的挑戰與他們的堅持。

網絡上這些生動的分享讓大眾對留學生活有瞭更直觀的瞭解。但回到故事的出發點 —— 中國學生為何會選擇出國留學?他們又是如何決定去哪兒留學的呢?

以往的研究通常采用推拉理論(push-and-pull theory)來解釋人口遷移現象。這一理論認為,某些因素作為“推力”,會促使人們離開原有的居住地;同時,另一些因素作為“拉力”,則吸引著他們選擇新的環境。對於中國留學生而言,一個典型的“推力”便是中國“一考定終身”的教育競爭壓力;相比之下,被認為更加靈活、能開拓文化視野、增加就業機會的西方教育則成為瞭一種“拉力”,吸引學生前往異國求學。

推拉理論提供瞭一個較為客觀的解讀,以其通俗易懂的特點,在留學話題的公眾討論中頗為流行。然而,這一概括性視角也顯得較為單一和固定。它往往隻聚焦於“原居住地”和“新目的地”之間的簡單對比,未能充分揭示留學動機中多樣化、多維度交織的動態。這些動態可以包括宏觀環境的變遷、中層機構(如媒體與留學中介)的介入,以及個人和傢庭自主性(agency)的復雜作用。

留學,作為挑戰和機遇的綜合體,其意義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學術追求,引發瞭人們關於個人發展、身份認同和全球動態的思考。如今,留學的決策過程變得更加個性化,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因素和設想。有些學生可能在年幼時就有過出國旅行或參加國際夏令營的經歷,對外國文化留下瞭美好的印象;而有些學生,則在留學中介或媒體的宣傳中萌生瞭對國外生活的憧憬和成為全球精英的向往。那麼,在留學生踏上異國土地之前,他們和他們的傢長是如何構建留學的願景、比較不同的國傢、並最終做出決策的呢?而留學生活又是否真的滿足瞭他們的期待呢?

在 2022至2023年期間,臺灣大學的呂青湖教授、UBC(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生蔡曼琳以及UBC的錢嶽教授共同開展瞭一項研究,對在加拿大溫哥華公立大學就讀的36名中國留學生進行瞭深入訪談,瞭解瞭他們留學決策背後的故事。受訪者包括22名本科生和14名研究生,男女比例各占一半,且他們都是在15歲後才前往加拿大學習和生活。在訪談中,受訪者分享瞭自己對不同留學國傢的評估、對加拿大留學的期待,以及留學後的感受和對未來發展的思考。

註:該論文於2024年發表在學術期刊 Canadian Ethic Studies上

https://muse.jhu.edu/pub/78/article/934427

1

“留學鄙視鏈”:加拿大是意外之選嗎?

當受訪者回顧自己選擇留學目的地的決策過程時,“留學鄙視鏈”這個概念頻繁被提及。在公眾認知中,各國教育體系有明顯的高低之分,而大多數受訪者心中最好的大學都位於英國和美國。一位受訪者直言道:“從全球聲望來說,西方教育在‘食物鏈’上比中國教育更高。”受訪的留學生普遍構想西方教育是“輕松舒適”、“高質量”、“自由度高”且“內容廣泛”的,認為它明顯優於以強化競爭和“內卷”著稱的中式教育。

“留學鄙視鏈”的背後,既有各類全球大學排名廣泛傳播的影響,也有社交媒體、留學中介的積極推動。同時,各個國傢在全球政治、經濟、文化權力階梯中的地位差異也不斷影響著公眾的看法和偏好。一位學習藝術的受訪者分享瞭留學中介經常用排名來描述英國的情況:“全球的藝術排名,他(中介)就說皇傢藝術學院就是第一,然後倫敦藝術學院是第二。(至於加拿大的藝術學校,)要說實話嘛,實話我覺得應該是Second Rank(次於英國的第二梯隊)吧” 。

盡管許多受訪者都強調瞭教育排名的重要性,但他們最終的選擇卻並非是所謂“最好”的英國或美國。在綜合評估後,他們發現加拿大在生活品質上更具吸引力,即便其教育並非位於“鄙視鏈”的頂端。例如,一位受訪者在對比美、加時表示:

“美國總體上教育水平和整個就業環境的確會高一截,這個我是很同意的。隻不過它這個高一截跟我會不會在那兒長期地生活或者定居,它是兩碼事。現在這個情況,我覺得大概率是不會的。”

前文提到的學習藝術的受訪者也解釋瞭自己為什麼來到藝術排名“第二梯隊”的加拿大:“生活的那種狀態的話,我覺得(加拿大)是first rank(排名第一的),就是如果你要在這邊住下來,你要在這邊工作或者說是社交,我覺得在加拿大是最好的,溫哥華是最好的。”

啟程留學前,許多受訪者表示對加拿大的瞭解並不深入,但大體上的印象是“土地廣袤”、“多元文化的”、“愛好和平”、“安全的”, 並且“加拿大人友好、有禮貌”。這些宜居的標簽在描述溫哥華時尤為突出。許多受訪者表示他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溫哥華擁有龐大的華人社群和正宗的中國美食。他們相信,相比其他西方國傢的城市而言,華人文化和身份在溫哥華得到瞭更廣泛的接受和認可,留學生活可以更加舒適,他們遭遇歧視的可能性也更低。

除瞭生活質量,全球的政治動態也是留學決策中學生和傢長慎重考慮的一個因素。特別是中國和美國的關系,是受訪者們在評估留學環境時的參照點。以中美關系為背景,加拿大“對華友好”的標簽和在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顯得尤為突出。

一位曾在美國學習和工作的受訪者解釋瞭自己離開美國轉而來到加拿大的原因:

“當時是Trump(特朗普)在位,然後美國就是很亂,亂七八糟的 ... 當時還有一個就是,我老婆懷孕瞭,懷孕瞭以後我們也在想這個關於孩子將來的教育,就是想讓TA(孩子)生活在一個相對更安全一點的地方... 就比如說,中美關系將來如果惡化 ... 美國很快會采取行動。在美國的中國人呢,非常有可能會成為一些被攻擊的目標,尤其是在一些中國人不是大多數的地方。在加拿大呢,首先就是溫哥華這個地方,中國人其實還是占瞭挺大多數的,我們在最壞的情況下,我們也有辦法去維權,去保護自己。”

其他受訪者同樣指出,中美關系的惡化、美國的槍支暴力和反華情緒也讓他們顧慮重重,美國也因此無法成為他們的留學首選。一部分學生明確表示不會去一個對中國懷有敵意的國傢留學,而也有一些學生持著較為開放的態度,但他們的傢長卻出於對孩子安全的擔憂,堅定地將美國從留學選項中剔除。相較之下,中加關系雖然也出現緊張態勢,但整體上顯得相對和睦、可控。對於受訪者們來說,比起美國,加拿大更可能提供一個安心的學術環境與生活港灣。

2

考慮長遠發展與移民:加拿大為何脫穎而出?

對一些學生和傢庭來說,“去哪兒留學”不僅僅是一個短期的教育抉擇, 更是人生發展規劃裡的重要一環,與工作、移民身份、經濟機遇都息息相關。在這一考量中,美國作為熱門的移民國傢之一,又一次成為許多受訪者的比較對象。他們指出,中國籍申請者獲得美國綠卡需要漫長的等待。更令人擔憂的是,不僅綠卡審批周期長,連學生和工作簽證的審批流程也日趨嚴苛。一位受訪者解釋道:“美國你要H1b(工作簽證)要等很久,而且特別卷。還有就是你假如九十天還是六十天,你沒找到工作,你就得被踢出去。”

反觀加拿大,一些受訪者認為它比美國更適合作為“全球公民”之路的起點。一位受訪者這樣描述加拿大:“學業上像是個stepping stone(墊腳石)...讓你先去融入進這種英語系的那種生活環境,然後再逐漸的去往其他的地方發展”。在他們眼中,加拿不僅提供瞭英語系國傢的生活環境,還伴隨著對留學生更為友好、便捷的移民政策。特別是針對某些專業的研究生,加拿大為他們提供瞭畢業後直接申請“楓葉卡”(即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的機會,這對有“全球公民夢”的留學生群體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力。

許多受訪者由此構想,成為加拿大的永久居民能使他們享受到更加自由的全球旅行和就業機會,給未來增添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有些受訪者表示,雖然他們在未來還是打算回國發展,但依然想先獲得“楓葉卡”,這是一種靈活的策略,可以為他們在面對未來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性時,保留更多選擇的餘地。正如一位受訪者所言,“雞蛋總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嘛”。

回望這些學生決定“最佳”目的地的心路歷程,他們的思考超越瞭頂尖大學與熱門國傢的簡單對比。在信息檢索與內心憧憬的交織中,他們審視瞭國際關系、生活環境、未來發展和個人機遇,勾勒出瞭一幅留學加拿大的美好願景。

那麼他們是否真的踏上瞭自己所期待的道路呢?

真正抵達加拿大後,一些受訪者表示這裡的生活滿足瞭他們之前的期待,也有一些受訪者在抵達後經歷瞭種種挫折,打破瞭他們對溫哥華的美好想象。不少學生在街頭遭遇過針對華人的種族主義歧視,也有學生提到華人內部不同世代、來自不同地區移民之間的隔離與分歧。比如,一位受訪者告訴我們,他在租房過程中被中國移民欺騙,原本以為會得到同胞的支持,卻感到受傷和背叛,還有其他學生分享瞭自己在粵菜餐館說普通話時遭到輕視的經歷。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