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巴黎有一傢名為“CUNZU”的首飾店,店內售賣由苗族銀匠打造的飾品。店主吳迪是一名設計師兼音樂人。每年她都會回到貴州的工作坊和銀匠們生活一陣子,討論新一季產品的設計。

吳迪。受訪者供圖

吳迪與貴州銀匠們的故事始於一次駐村研究。主修社會學的吳迪與教授一同到貴州調研少數民族的社群關系。控拜村是其中一個駐點。

控拜村也被稱為“銀匠村”,是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的發源地之一。以傢庭為單位的作坊將打銀技藝代代傳承,叮當聲響綿延600年。吳迪在村中拜會瞭一位老銀匠。老銀匠年近70,兩個弟弟在其他城市開工作坊,他留在傢裡務農,平時為族內人需要制作銀飾。

村裡有很多手藝精湛的老匠人。他們偶爾會接到一些國外奢侈品牌的訂單,忙完一周後就恢復日常的生活。

“銀飾鍛制很考驗功底。很多師傅要學習5年或者更長時間才能達到市場標準要求的手藝。”吳迪說,老一輩匠人的孩子們大多外出務工瞭,也有一些留在傢鄉傳承手藝。和匠人們的交談中,她萌生瞭創立苗銀首飾品牌的想法,一方面可以將苗銀推廣到海外,另一方面可以為當地的銀匠提供機會。

吳迪的“靈感繆斯”們。受訪者供圖。

2021年,吳迪在法國巴黎創立瞭苗銀品牌,最開始隻有3位師傅願意合作。隨著訂單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師傅加入,其中不乏年輕的打銀匠。

吳迪說,她與銀匠們的默契是長期培養起來的。“商量著來”是她和師傅們的合作方式。她將設計圖稿交給師傅們時,師傅會在制作時加入自己的小心思;當她想要用花絲工藝達成設計效果時,師傅會根據經驗給出可行的方案。

吳迪的設計“取材”與貴州的山川河流、人文風情。在貴州苗寨的日子裡,吳迪發現苗族人有自己的“時尚風向”,水龍紋、牡丹花紋都曾是苗族女子們的“心頭好”。女子們將傢傳的銀飾交給老銀匠,老銀匠融掉銀飾後制作時興的款式。

“苗族人的龍紋很可愛,和北方地區威嚴霸氣的龍形象不同。他們認為萬物皆可為龍,將水滴、牛、蛇等和龍結合在一起。”吳迪說,銀飾圖騰揭示瞭苗族的風俗信仰,苗族人對自然萬物有著天然的崇敬。生長在平原的她研究著這些陌生的紋樣,想方設法將貴州的各種元素納入到她的設計中。

城市內車水馬龍的喧囂“擁堵”著人們的雙耳,遠方的山川溪流成瞭人們心的“棲息地”。何不將貴州的聲音帶到人們的面前呢?

吳迪和法國的音樂人一起到貴州的少數民族村落,采集民歌、蘆笙、風雨、鳥鳴等聲音,通過音流實驗讓聲音呈現視覺紋路並以此設計。“看得見的聲音”系列飾品由此形成。

吳迪說,這張照片的用意是致敬貴州女匠人的“藍色雙手”。戒指上的紋路源自貴州大自然中的聲音。受訪者供圖。

“當時幾位瑤族的奶奶唱著民歌落淚瞭。我們不清楚歌詞含義就請村支書來翻譯,歌詞大意有關她們年輕時的愛情。法國的音樂人在聽到采樣片段時也落淚瞭。”吳迪說,她還將少數民族的傳統樂器演奏以及民歌演唱拍成瞭短片帶到法國展演,讓法國人有機會目睹千裡之外的鮮活時刻。

在吳迪看來,銀飾於苗族人而言是文化情感記憶的載體,還有很多故事值得挖掘。今年8月她將再次回到貴州,和師傅們嘮嘮傢常,走在苗寨裡尋找新的靈感。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