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想強調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如何在城市規劃中考慮未來,”西班牙馬德裡歐洲大學建築學首席教授喬斯·路易斯·佩內拉斯在6月28日於馬德裡舉行的中國—西班牙“城市規劃與文化發展”對話會上指出。他特別介紹瞭他目前所推進的一個新的城市規劃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工程師、社會學傢、建築師、藝術傢等各界人士都被邀請加入進來,預測城市未來的發展,然後進行城市規劃。“我想說的是,未來已經在這裡瞭,我們要超越未來,”佩內拉斯說道。  

  這場由中國外文局西歐與非洲傳播中心(今日中國雜志社)和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組織的關於“城市規劃與文化發展”的對話會,吸引瞭中、西相關領域官員、專傢學者等100餘人參加。  

6月28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胡凱紅在中國—西班牙“城市規劃與文化發展”對話會上致辭

  中國、西班牙兩國雖然遠隔萬裡,文明的紐帶讓兩國友誼歷久彌堅。“在以人為本、尊重自然、文化傳承、綠色發展等城市規劃理念上,中西兩國有許多相似之處,”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胡凱紅在對話會開幕式致辭中指出。  

  2022年,中西兩國的貿易額首次突破瞭500億美元。2023年兩國迎來建交50周年,2025年兩國即將慶祝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20周年,一系列的交流活動正把中西關系推向新高度。目前,中國和西班牙已經建立30多對友好城市。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怎麼把現代發展理念同歷史、文化融合在一起,一直是兩國城市管理規劃者共同交流的一個重要話題,中國駐西班牙大使姚敬在致辭中指出。  

  在本次對話會上,與會嘉賓圍繞中西城市發展和規劃呈現出的新變化、新特點,從城市更新與文化活化、城市公共空間的打造、綠色建築、歷史文化元素與城市建設和發展的融合、未來城市建設等幾個方面,進行瞭深入交流和研討。  

6月28日,中國—西班牙 “城市規劃與文化發展”對話會在西班牙馬德裡美術中心舉行 

  打造宜居的人民之城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站在楊浦區濱江棧橋上,總書記感嘆“昔日的‘工業銹帶’變成瞭如今的‘生活秀帶’”。他強調:“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2023年7月18日,上海,盛夏夜裡,“一江一河”濱水公共空間成瞭滬上市民遊客消暑納涼的好去處,濱江大道上空現瑰麗晚霞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在對話會上分析瞭上海“一江一河”(黃浦江和蘇州河)的城市更新與文化活化的主要歷程和經驗,在這一過程中,“蘇州河,從昔日的‘工業銹帶’和破敗的‘老舊城區’變成瞭‘生活秀帶’和‘創新空間’。”劉士林強調瞭2010年上海世博會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對上海城市更新的指導作用,這一主題也正是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理念的具體體現。此外,劉教授還特別強調瞭政府在城市更新中的主導作用,“政府主導可以統籌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和需求。如果沒有政府主導,純粹的商業驅動,則容易走偏。”  

  圍繞建設更加宜居、人性化的城市,馬德裡議會社工黨發言人,西班牙前工業、貿易及旅遊大臣瑪利亞·雷耶斯·馬羅托·伊列拉強調瞭打造公共空間的重要性,並指出公共空間應該成為拉近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場所。她指出,馬德裡很多公共空間被汽車和集市等占據,社會生活被迫轉移到酒吧和購物中心,人們缺乏做運動、散步或純粹與他人交往的空間。“如果我們將公共空間作為經濟、社會活動的主軸,這樣將會形成新的社區關系,生活也會以更人性化、更便捷的方式進行。”她強調城市應恢復目前被汽車占據的大部分公共空間,並靈活使用閑置空間、空地,比如學校在非上課時間開放操場,以便公共使用。  

  伊列拉還特別跟大傢分享瞭西班牙社工黨提出的讓馬德裡實現城市轉型發展的“鄰近馬德裡”計劃。這一計劃旨在使馬德裡更加現代化、更加綠色、更加親民、更加平等。該項目將試圖改變空間的用途,將三分之二的空間留給行人,三分之一用於交通,來使公共空間煥發活力。連接社區的市民軸線將與馬德裡所有包括公園、綠地在內的綠色基礎設施相連。  

  南京市文明辦專職副主任趙傑,則從南京滿足市民的文化需求角度講述瞭該市具體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規劃實踐。南京以梧桐樹為文化符號,利用城市的公共資源,“主要是在一些景點景區、公園廣場、窗口地區、商業片區,包括小型市民廣場、口袋公園等,我們打造瞭62個小型的建在老百姓身邊的城市客廳,取名為‘梧桐語’小型城市客廳。”這一集便民服務、文化展示、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小型城市公共空間,為老百姓構建瞭一個15分鐘文化服務圈,附近居民能夠便捷地參加一些文體活動。  

  讓文化成為城市的底色  

  習總書記曾說過,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瞭,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南京古城墻內外 圖/王衛鑫  

  在本次對話會上,針對如何打造一個既傳承歷史文化、又鼓勵經濟社會創新的城市,與會嘉賓進行瞭深入的討論。  

  在城市發展新道路探索方面,胡凱紅分享瞭以下幾點思考:一是傳承文化遺產,共守城市歷史文脈;二是推動文化創新,共塑城市發展未來;三是深耕文化交流,共譜文明互鑒新篇。  

  “我們應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探索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文化傳承傳播新模式,共同挖掘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接續文明脈絡,讓古老城市煥發歷久彌新的時代光彩。”胡凱紅強調。  

  趙傑從三個方面介紹瞭南京的具體實踐,即把歷史文化的元素融入城市的規劃建設中,把市民的文化需求融入到城市的規劃建設中,把文化創意設計融入到城市規劃建設中。在歷史街區的改造過程中,“我們既要保存歷史建築原來的生態環境,同時又引入一些現代生活元素,比如引進茶館、特色餐飲、網紅咖啡館、書店、舊貨鋪子等等這些具有煙火氣的服務業態,這讓南京老城的改造煥發瞭新的現代文明光彩。”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講師張映樂,從文化發展的視角介紹瞭中國在歷史城區更新中的一些成果和經驗。他指出,隨著中國的城鎮化從原來的增量發展進入到現在的存量發展,城市更新的內容也從一開始的整體性的功能結構調整發展到現在的以人為本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張映樂認為對於歷史街區的改造,最重要的並不在於建築的形式,而在於通過空間的改造將其功能保留下來,並且向更多人開放,讓民眾能夠參與到原本隻屬於本地人的生活中。“這樣一種交融的過程,我覺得是保留傳統並使其走向未來的一個好辦法。”張映樂認為,城區更新後,遊客來到這裡,依然能感覺到這個街區是屬於這裡的,而不是專門被造出來的,並看到當地人依舊在這裡延續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的、有活力的狀態,而不是一個固定的、傳統的、被保護起來的狀態,這是最重要的。”  

  趙傑認為,瞭解一個城市的文化,首先要看看它的農貿市場。他介紹瞭南京用藝術介入科巷菜場改造項目。“我們邀請瞭九位從60後到90後不同年齡層的藝術傢,包括詩人、音樂人、藝術傢、書法傢、設計師等不同專業領域,他們從各自不同角度對這個項目提出改造設想。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探索如何讓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藝術相連,然後達到一個共生共榮的狀態。這樣市民在買菜的過程中,還能欣賞到美,這對市民整體文明素質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趙傑還特別談到他參觀位於馬德裡馬約爾廣場的聖米高菜市場得到的啟發。“它確實顛覆瞭我對菜市場的認知,因為它不光是滿足老百姓的購物需求,還成瞭當地市民文化交流的一個空間。在那裡,除瞭看到瞭琳瑯滿目的商品外,我還看到大傢在一起飲酒、交流。我會把這個好的做法帶回南京。”  

  西班牙參議院外事委員會第一秘書娜塔莉亞·烏切羅·佩雷斯認為本次對話會將城市規劃與文化發展聯系起來非常有趣,因為城市規劃不僅僅是設計便於人們生產生活的場所、道路和空間,還必須承載當地人的各種文化,適應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西班牙和中國都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多元的文化:從古建築遺存到語言、音樂、文學、藝術、民俗、飲食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兩國在城市規劃中必須考慮到這些文化元素,因為所有這些共同決定瞭居民的生活方式。”     

  應對挑戰,打造未來之城  

  2023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在城市規劃和執行上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  

位於西班牙馬德裡市中心的一座後現代綠色公寓,充滿森林氣息

  針對城市發展普遍面臨的問題,就如何通過創新手段更好地打造未來之城,與會嘉賓深入進行瞭交流。胡凱紅在對話會致辭中指出,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城市是文明的載體,隻有不斷推動文化創新,才能為城市規劃註入源頭活水,讓城市文明傳承不息。“我們鼓勵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倡導科技與文化的深度結合,通過文化創新,讓城市不僅是歷史與現代的交匯點,更是傳統與創新的融合地,共同塑造城市文明的新未來,”胡凱紅強調。  

  對於這一話題,西班牙知名建築師、知華講堂主席瑪利亞·羅莎·塞維拉的回應是“向自然尋找答案”。“自然是我們的導師,可以解答我們對於未來模式的困惑,”她說。在主題演講中,通過PPT她以花瓣的結構為例,強調每一片花瓣的排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為瞭讓它們都能獲取充足的陽光來生長。塞維拉認為自然界的很多形態都可以給未來建築設計帶來啟發。她目前研究的主要課題是關於可持續的、有機建築。“我們在努力打造一種可以最大程度節約材料、最大程度節約能源、又同時擁有像自然一樣的多元化形態的建築。我們可以把它叫做綠色建築或者是可持續建築。”她以成都一個以仙人掌的形態為設計靈感的建築和杭州西湖一個植物主題的生態保護項目為例,強調自然如何成為建築師設計的靈感。  

  氣候變化正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新挑戰。如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捕捉二氧化碳,也成瞭城市規劃者考慮的重點議題。種植植被是碳捕集的好辦法。但是城市空間有限,如何最大限度實現綠植覆蓋正成為建築師重點攻克的難題。塞維拉的答案是在建築上種植微藻。“因為他們既可以給我們提供生物質能、肥料,又可以捕捉二氧化碳。我們在建築物的表面種植微藻,形成一個閉口的循環。我們這一研究項目目前已進入建設環節。”  

  在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方面,西班牙建築師、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教授胡安·阿爾伯特強調瞭中國古代哲學對於當今城市規劃設計的指導作用。“在設計規劃方面,關於自然元素與人的關系,就是我們所說的氛圍,中國古代文化理念給我們以很大啟發。在中國,氛圍是與周邊自然環境緊密相關的,氛圍的打造能給我們提供一個與自然更有親近感的環境。”  

  馬德裡世界首都協會副主席安吉爾•薩拉博索則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考慮可持續發展,要有韌性,能夠適應周邊環境的變化。“毫無疑問,我們需要把古城和新城融合起來,達到一個平衡。同時,在文物的保護和創新之間也要達到一個平衡。新城和老城之間要有一個自然的銜接和結合,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讓歷史城區不喪失自己的文化價值,這非常重要,”薩拉博索指出。他也特別指出市民參與的重要性。  

  馬德裡歐洲大學建築學首席教授佩內拉斯強調,在城市規劃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未來發展的預測,並提出瞭一些新的城市規劃和管理概念,比如無人機智慧城市,以及生物計算城市設計和管理體系。他強調這一生物計算體系不光是要考慮實現對城市的智慧管理,還要引入生物計算,考慮生物多樣性。  

  佩內拉斯強調瞭新科技給城市規劃和發展帶來的各種可能,並呼籲各方更新城市規劃思路,以打造更適合未來發展的城市。“我們的未來已經在這裡瞭,我們要超越未來。”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