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當地時間7月4日下午,在奧克蘭市中心舉辦瞭一場關於論壇活動,濟群法師受邀出席本次活動並開展《心經的生死觀》主題講座。之後,和來自慈懷社區和安寧關懷醫院的嘉賓們就“如何正確面對生死”的話題進行交流,並解答瞭現場來賓的提問。

來自慈懷社區的Dr. Chloe Bangs和Lana Petrović、來自Mercy Hospice的Dr. Carol McAllum等專傢,在論壇中介紹瞭他們在引導人們接受生命自然規律、減輕痛苦和追求臨終內心平靜等方面做的許多努力。

濟群法師對此表示贊嘆:無論從社會或者個人來說,安寧關懷和臨終關懷都是非常重要的。隨後法師開示瞭《心經》的生死觀,為“如何正確面對生死”提供瞭一個更超然的東方視角,為從事安寧關懷和臨終關懷的慈懷社區志願者們提供瞭深刻的認知基礎。

完美人生 五福臨門缺一不可

古人說的五福臨門,包括瞭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五種福報,我們通常很喜歡前面四個,卻對最後一個避之唯恐不及。

濟群法師說:生活在浮華世間,多數人每天忙忙碌碌,都是在關註“生”的問題,關註現實問題,仿佛死亡、疾病和我們沒有關系,通常不去關心。我們整個社會普遍缺乏這方面的教育,導致人們一旦面臨重大疾病或者死亡降臨,往往會無所適從、手忙腳亂。敢於直面生死的人,會認識到死亡也是生命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不僅僅要過好生活,也要知道當我們走向死亡的時候,要如何更好的度過這個環節,這對我們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正確面對生死?是非常有意義的話題。這個問題需要更多人來關心,而不是回避。我們中國人對臨終的態度多半是回避,當人一旦面臨重病的時候,沒辦法接納死亡,就拼命搶救,導致最終在折磨中死去,在不舍中離開,非常痛苦。所以,建立正確的醫療觀和死亡觀非常重要。人死的時候能夠安詳的離開,確實是人生的一大福報。

接納無常 積極主動把握心念

要建立對死亡正確的態度。態度很重要,沒有正確的態度,死亡一定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無論患者還是傢屬,往往都不願意接納死亡。萬物有生必然有死,我們居住的星球本身也有成、住、壞、空的階段,所以死亡是生命必然要經歷的現象。

佛陀時代,有個婦人傢裡孩子死瞭,她無法接受,每日痛哭,抱著死去的孩子到處求醫,最後找到瞭佛陀。佛陀說,我可以救這個孩子,但我需要一種火,這個火種需要來自沒死過人的傢庭。於是婦人挨傢挨戶去問,結果,傢傢都死過人。後來,這個婦人釋然瞭,放下內心的執念,接納瞭死亡是生命一種正常的現象。

我們要接納死亡,就要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要認識到生命是有過去也有未來的。信仰的意義有兩方面,一是要讓人“生”的更好,能有智慧的生活;二是要讓人“死”的更好,未來的生命能夠增上。佛法中,經常把死當做修行的提醒。佛教認為人的身份非常可貴,因為人身有苦有樂,又有理性,當人在擺脫痛苦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尋求真相:我是誰,我從哪來到哪裡去?這樣的思考就有可能找到生命的真相,開啟智慧寶藏,實現自我拯救。

在擁有人身的時候,想讓生活更有意義價值,不僅僅需要生活,還需要修行。死是一定的,但什麼時候死是不定的。這一生絕大多數人是稀裡糊塗的來,稀裡糊塗的走,非常被動。通過學習和訓練,可以幫助我們認清生命真相,擁有對未來主動選擇的能力。這種人生態度是非常積極的,不是消極的。

佛法如何看待生死?佛法認為:生命像大海,今生是浪花。每個生命都有兩個層面,從有限性的角度來看,這一生很渺小短暫;但心也有無限的廣闊,因為心的本質跟宇宙是鏈接的,心是無限的,宇宙也是無限的。

所有曾經發生過的事情,都會在我們生命中發生累積,這種積累又會對未來的生命構成影響。所以,臨終關懷很重要,可以幫助我們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建立善的念頭。臨終關懷時的心理引導,是要幫助他回憶自己這一生做過的善事,引導他心中歡喜,激發內心的善念。這種引導可以根據不同的宗教進行,對信佛的人就可以助念阿彌陀佛,這時心會自然產生善念。

佛教的心性理論,可以讓我們對生命的瞭解越來越深,瞭解除瞭意識層面還有潛意識層面。究竟什麼代表我?身體、想法、情緒、地位,都是經不起解構的。我們這個身體結束瞭之後,是不是我就不存在瞭?佛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生命的本來面目,其實“生死”隻是一種假象。禪宗有很多“坐脫立亡”的故事,修行好的人死時會很自在,就像脫一件衣服一樣。

般若智慧 超越迷霧回歸本心

《心經》全文隻有260字,頻繁用到三個否定詞:空、無、不,告訴我們要用“緣起性空”的方式認識物質世界,“無無明……無老死亦無老死竟”,要認識到一切現象都是條件關系的假象,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包括生死也是假相。

佛法有兩個字用的非常奇妙,一個是“假”,一個是“幻”。假,不是真實不變的有,也不是沒有,所以是假相;幻,是生滅變化,不是固定不變的。但是我們對世界總是有永恒的期待,因為我們接受的所有教育,都是在不斷向外在世界尋找依賴:希望身體長命百歲,愛情天長地久,事業千秋萬代。但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充滿變化的,我們要認清現象背後的真相,認清所有的現象背後都是空性。現象總有生滅,但我們通過修行可以超越這些現象看到空的本質,就是覺悟的本心。

我們內心感受到的所有念頭,隻不過是心靈天空的影像。生死的本質是空的,有禪修的能力,就能體會到內在的覺性。通過禪修,我們的心能跟這些念頭保持距離,有能力從現象裡跳出來,感受當下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安住在覺知中。《心經》讓我們去認識生命內在還有不生不死的心。一旦能夠體會到這種心,生死的變化對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瞭。

對於禪修的人而言,死亡是解脫的機會,前提是需要有修行。當然,解脫的機會也不隻是死亡的時候有,其實每個人每天都有。我們的心是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的,一個心理活動發生瞭,下一個還沒產生,這個空隙就是機會。我們的心就像無雲的晴空,但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活在晴空裡,而是活在雲彩裡,活在念頭裡,所以無法認識本心。禪修要做的,就是從念頭裡跳出來,開發我們的覺知力,在做的過程中同時保持清清楚楚的心,像一潭清澈的水一樣,清清明明。

我們平時活在各種情緒和念頭裡,現在要開啟覺知的力量,認識到這顆心是非常空曠,清明的,不再活在各種心理活動中。虛空中的雲彩有起有落,但虛空一直都是那樣。生生滅滅的世界,總是會給我們帶來傷害。如果我們活在虛空裡,而不是活在雲彩裡,通過禪修,訓練自己不再被心靈天空中的雲彩遮蔽的能力。當我們開啟內心的覺知力,就能從生死現象中跳出來,觀照這些變化,並不會被其影響。

最後的論壇環節,濟群法師說:臨終關懷和安寧關懷是文明社會先進的表現,這不僅僅是現代問題,也是古老而永恒的問題。建立對死亡歸宿的認識離不開宗教,雖然各種宗教對死亡的解決方式不同,但死亡一直是宗教要解決的問題。

從事安寧關懷的醫護人員們在認真聆聽法師的開示後又和法師進行瞭深入的交流,並真誠表示:我們確實需要學習佛法的智慧。

此次濟群法師受邀到訪新西蘭,參加瞭多場面對不同領域的文化交流活動。在認識心性的層面上,東方智慧文化是很有優勢的,希望用佛法智慧為現代人的解決各種問題,也為當地信眾帶來更深刻的心靈啟迪。

此時正是奧克蘭的雨季。論壇結束時,一場大雨也剛剛結束。

雨收雲散,晴空如洗。南平太平洋上一道彩虹橫跨天際,架起瞭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