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燈光中,橫臥在朦朧紗幕後的舞者如同一條擱淺在巖石上的美人魚,不斷掙紮中,忽然身體分裂,一分為二,失去瞭原本可以舞動的“下肢”。7月6日、7日,由身身不息制作、瑞士文化基金會支持,中國舞蹈傢劉巖和瑞士藝術傢亞歷山德羅·斯基亞塔雷拉兩位身體受限的中瑞舞蹈傢攜手推出的舞蹈劇場《我再次呼吸》在國傢大劇院上演。這部作品不僅是一次舞蹈藝術的展示,更是一次跨越文化、身體和心靈的深度對話。

跨越身體障礙演繹生命之舞

  舞蹈劇場《我再次呼吸》劇照。記者 方非攝

  “你似乎認識我很多年瞭,我是劉巖,一個熱愛跳舞的人,愛到骨子裡。”在《我再次呼吸》的演出中,不僅可以看到劉巖的表演,還可以聽到她以旁白的形式表達心聲,“你認識的可能是我的過去、我的墜落、我的命運之重。但你可能不瞭解重是一種什麼感覺——像箭矢沖向我年輕的夢境,擊碎一萬種可能。”來自瑞士的亞歷山德羅·斯基亞塔雷拉,和劉巖有著相似的痛苦經歷:“慢慢地,我的手失去瞭力量,他們叫它平山癥。沒有疼痛,靜靜地,我前臂的神經變得越來越細,仿佛手機的充電線要斷瞭似的。我不再能拿得穩筆或叉子,不過我還能跳舞。但短暫的自由所付出的代價很高,我繼續前行。”

  一位因經歷瞭重大事故而不得不坐上輪椅;一位因嚴重疾病而逐漸失去手部的力量,這兩位身體受限但始終酷愛舞蹈的藝術傢,共同選擇“以手為媒”,重新面對自己的過去和身體,攜手再現充滿力量的自我探索和擁抱之旅。演出中,可以看到兩位舞者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方式,在光影的配合下,探索著身體表達的可能性。尤其是通過用“手”進行的無聲交流,雙臂、十指,千變萬化,姿態紛呈,引領觀眾進入一個奇妙的“手舞世界”。亞歷山德羅對意大利那不勒斯民間手勢的使用,劉巖對中國古典舞手舞和手印的研究,充分結合瞭中西方古典與現代舞蹈的精髓,也傳達著他們對於生命和舞蹈的深刻理解:手不僅是肢體,也是象征,是通向更多空間的載體。

  “對雙手的重新接納與自我和解,使我的舞蹈生涯有瞭與眾不同的新發展,並且充滿力量。”亞歷山德羅這樣認為。劉巖也深有感悟:“《我再次呼吸》的創作讓我對身體和空間有瞭再一次的認識。當我試著舞動雙臂,從容地去擁抱她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瞭春暖花開,我又擁有瞭對一切事物的愛,如一次溫和的呼吸。”演出尾聲,曾在作品開頭“一分為二”的兩位舞者,重新匯聚成一具更有力量的站立的身體。劉巖坐在亞歷山德羅肩頭,高昂著頭,雙手伸向無邊的宇宙蒼穹;而亞歷山德羅則穩健有力地緩緩邁出一步又一步,帶領劉巖,也帶領觀眾,走向更遠的未來,更多的可能性……他們的每一次呼吸,都蘊藏著無限的生命力。

  長期致力於包容性藝術、國際交流及藝術公益的葛慧超作為《我再次呼吸》的制作人和舞蹈構作,認為這部作品誕生於全球的包容性藝術浪潮之中,兩位有著相似生命經歷的藝術傢,從對完美舞者的追求,到重新建立對身體、生命和藝術的認同,從遵循單一的藝術審美范式,到創造更多元、更豐富的感知現場,與觀眾共同踏上瞭這趟精神旅程。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