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為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 小暑時節已進入盛夏,恰逢在三伏天的初伏前後,此時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 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在其《小暑六月節》中寫到,“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形象描繪瞭小暑節氣的某日,熱風拂動,竹林喧嘩,天色昏暗,雷聲炸響,一幅山雨欲來的獨特畫卷。 小暑有三候 古人認為,小暑有三候。
初候,溫風至;二候,蟋蜂居壁;三候,鷹始摯。 意思是說,小暑節氣之後五日,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再五日,蟋蜂躲在墻壁上納涼;又五日,鷹類開始捕食。

小暑養生

01/ 飲食養生

小暑節氣高溫酷暑,濕度也大,人體容易受濕熱邪氣的侵襲,出現疲倦乏力、頭身困重、食欲不佳、脘腹脹滿、泛酸腹瀉等癥狀。因此飲食上既要註意清熱祛暑,也要註意健脾化濕。 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司運化飲食及水濕。飲食上可 多選用荷葉、冬瓜、苦瓜、綠豆、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茯苓 等清熱利水、健脾祛濕的食材。 02/ 起居運動 小暑時節人體陽氣旺盛,但因氣候炎熱,耗能較大,又容易引起陽氣外泄太過。要遵循“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小暑節氣就要做到“少動多靜”,每天應作息規律,勞逸結合。 可在清晨或傍晚至湖邊或公園進行散步、太極拳等運動,遊泳、瑜伽也是極佳選擇,遊泳可消暑健身,瑜伽可安神養性。 但無論選擇何種運動,切忌運動後大汗淋漓,容易耗氣傷津。忌烈日下運動,運動時刻盡量調整在清晨或是黑夜。 03/ 穴位養生 天熱除瞭補水,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身上的這三眼“泉”,即湧泉、極泉和陰陵泉三個穴位。

湧泉:滋陰降火

炎熱的夏季,出汗較多會傷氣傷陰,容易出現陰虛火旺的癥狀,此時要註意滋陰降火。建議多按揉湧泉穴。 位置:位於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即是穴。 操作: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大力氣揉20次~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作用:滋陰降火,緩解上火引起的口幹、眩暈、焦躁等。 極泉:寬胸寧神 很多人在室外會感覺熱的心煩,即便是回到空調房也不會很快平靜情緒,遇到棘手的工作更是容易情緒化。這個時候不妨按按極泉穴。 位置:位於腋窩的頂點。 操作:雙臂交叉於胸前,雙手按對側腋窩,用手指適度地按摩捏拿,每次按捏3分鐘左右;然後,左手上舉,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舉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次~50次,反復操作5遍。 作用:寬胸寧神,調和氣血,緩解燥熱引起的心情煩躁、情緒不穩。 陰陵泉:利水除濕 夏季濕氣較重,一些人會出現脘腹脹滿、不愛吃東西、大便稀溏,甚至水腫等癥狀。建議按揉一下陰陵泉。 位置: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的凹陷處。取穴時,正坐屈膝,用拇指沿著小腿內側骨的內緣由下往上推按,拇指推按到膝關節下的脛骨向上彎曲凹陷處即為穴。 操作:將拇指指端放於穴位處,按揉2分鐘左右,以酸脹為度。 作用:加強脾胃運化,利水除濕,調理三焦,預防夏季消化道疾病的發生。

小暑民諺養生

諺語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 經驗、教訓的總結 是智慧的結晶 各地小暑民諺中就有很多 凝聚瞭養生保健的智慧

小暑多吃面食 “六月六,吃瞭糕屑長瞭肉”。“糕屑”就是炒面,唐代醫學傢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中醫認為,小麥味甘,性涼,有養心安神,益氣除熱,除煩止渴,和五臟,調經絡,利小便之功效。而“以熱制熱”一向是中醫養生專傢提倡的夏季養生良方。 六月六飲羊肉湯 民謠雲:“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力,益腎氣”,是助元陽、補精血、益勞損之佳品。
中醫認為,伏天吃羊肉,可以去濕氣、避寒冷、暖胃生津、保護胃腸,這與《黃帝內經》所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觀點是相契合的。 故徐州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的說法。 小暑時節多曬黴 川北旺蒼“六月六,曬紅綠”的民諺流傳甚廣。這一天是一年中日照時間最長,陽關輻射最強的日子,鄉村人傢多會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箱櫃裡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好好消毒一番,以去潮去濕,防黴防蛀。 黃瓜茄子來解暑 “六月熱得哭,黃瓜茄子來解暑”,涼拌黃瓜、茄子是川人小暑時節的最愛。 《本草求真》說黃瓜“氣味甘寒,服此能清熱利水”,有解毒消腫,生津止渴作用。 《本草綱目》說“茄子味甘、性寒、無毒。主治寒熱、五臟勞損及瘟病。吃茄子可散血止痛,去痢利尿,消腫寬腸”。 《醫林纂要》亦稱茄子“寬中、散血、止瀉”。
常吃藕和綠豆芽 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中醫認為,蓮藕味甘性平,能治療苦夏之病。 “吃瞭綠豆芽,再熱都不怕。”《本草綱目》說“綠豆芽性涼味甘,不僅能清暑熱、通經脈、解諸毒,還能補腎、利尿、消腫、滋陰壯陽,調五臟、美肌膚、利濕熱,適用於濕熱鬱滯、食少體倦、熱病煩渴、大便秘結、小便不利、目赤腫痛、口鼻生瘡等患者”。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