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黃河遇見海

——山東依法推進黃河保護黃河文化傳承見聞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實地考察沿黃省區,為新時期黃河保護治理、流域省區轉型發展指明方向,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傢戰略擘畫藍圖。古老黃河的保護與發展進入歷史新境界,展開歷史新篇章。

6月23日至28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牽頭組織的中華環保世紀行2024年宣傳活動在山東舉行,主題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黃河保護法全面實施”。記者隨采訪團走進山東濟南、德州、菏澤、東營等地,瞭解山東省推進黃河保護法實施、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黃河文化傳承等情況。請看記者帶來的一組報道。

共護黃河安瀾的協同立法

九曲黃河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從菏澤進入山東,流經省內九個設區的市,從東營匯入渤海。黃河山東段長628公裡,占黃河總長度的11.5%。在黃河保護中,山東承擔著重要責任。 近年來,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統籌抓好“大塊頭”與“小快靈”立法,積極構建起以黃河保護條例和加強山東現代水網建設的決定為統領,以東平湖保護條例、南四湖保護條例、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條例和節約用水條例等為框架,以沿黃九市協同立法為支撐的地方性法規一體佈局。 2023年4月1日,黃河保護法正式實施。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立足當地實際,積極推動山東省黃河保護條例的立法進程,於2024年3月審議通過黃河保護條例,與黃河保護法有效銜接,將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為法規,並著重圍繞解決問題進行制度設計,更具針對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 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還推進和參與制定《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山東省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條例》等專項法規,不斷強化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法治保障;制定修訂南四湖、東平湖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等6項流域環境治理專項配套標準,夯實流域生態環境標準基礎。 記者註意到,沿黃九市協同立法還拓展瞭山東黃河保護法治建設。山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徐金妹介紹,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針對黃河下遊山東段的特點,按照“主題協同、特色鮮明”的立法思路,采取“小切口”“小快靈”模式,把黃河水資源保護和利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為主攻方向,紮實推進沿黃九市協同立法。2023年1月,山東省人大常委會批準通過濟南等沿黃九市以“黃河水資源保護與節約集約利用”為主題的地方性法規,並於2023年4月1日起實施。 徐金妹進一步解釋,這次協同立法重在主題協同,九市法規名稱、調整范圍、體例結構不一定完全相同。圍繞“黃河水資源保護與集約節約利用”這一主題,註重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充分考慮本市黃河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現狀,針對問題立法,用立法解決問題,立出本地特色。同時,各市建立完善溝通協調機制、重要問題聯合攻關機制等,共享立法、政策、標準等信息,共同研究解決難點焦點問題。 在執法司法方面,山東黃河河務局聯合公檢法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行刑銜接”機制,沿黃巡回法庭、檢察工作室、司法修復基地增至72處,實現沿黃九市全覆蓋;與公檢法司、河長辦開展各類專項行動134次,向公安機關、檢察院移送問題線索3個。 山東省水利廳與該省檢察院建立水行政主管部門與檢察機關協作機制,與該省公安廳建立水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2023年,山東省水利廳與該省檢察院聯合部署開展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專項行動,對57項問題開展排查整改;與該省高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省司法廳聯合部署開展全省河湖安全保護專項執法行動,共建立問題線索2965個,立案519件,有力維護瞭水事秩序和河湖安全。

“黃河水鄉”的生態檢察室

一起由齊河縣檢察院提起公訴的非法買賣國傢重點一級保護植物石山蘇鐵案在該縣黃河生態城法庭公開開庭審理。

6月26日,一起由齊河縣檢察院提起公訴的非法買賣國傢重點一級保護植物石山蘇鐵案在該縣黃河生態城法庭公開開庭審理。 齊河作為德州市唯一沿黃縣,擁有63.4公裡黃河生態廊道、萬畝林海、黃河濕地等生態資源,素有“黃河水鄉”“長壽之鄉”的美譽。 為落實服務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2022年,該縣檢察院在黃河國際生態城設立黃河生態檢察室,內設益德益心辦公室、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絡辦公室、首席專傢工作室、聽證室、企業合規辦公室等8個辦公室。 齊河縣檢察院檢察長曹曉梅介紹,檢察室采用“四檢合一”及“1+N”的辦案模式,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職能。該院堅持黃河生態檢察室與省級生態修復示范基地聯合打造,構建“刑事打擊+公益訴訟+警示教育+生態修復”四位一體辦案模式,建立“人大代表+檢察官+N”協同工作機制,與相關部門建立生態環境異地修復、損害賠償與公益訴訟銜接機制。黃河生態檢察室成立以來,辦理的2起案件獲評全國典型案事例,5起案件獲評全省典型案事例。 2023年6月,該院發現黃河大堤一處堤坡被開墾為梯田後用於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嚴重影響黃河行洪安全,遂立案。由於案件涉及生態修復等專業性問題,辦案過程中,檢察官邀請水務、農業、環保等領域專傢和特邀檢察官助理一起到案發地實地查看情況,經專傢論證,破壞河堤毀林開墾行為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破壞。 該院和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制定生態防護林及草坪補植方案,並由專業人員對修復補植方案進行論證。論證通過後,依方案補植相應的水土保持林及堤坡草坪。修復完成後,經專傢評估,堤坡已達到原有設計標準、符合《黃河堤防工程管理標準》要求。 “從案件辦理到壩體修復、生態環境修復,除瞭專傢的支持,還離不開人大代表的監督。”曹曉梅說。 齊河縣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張鴻翔介紹,該縣人大常委會整合司法相關領域21名市、縣人大代表力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司法服務保障混編專業人大代表小組聯絡站,探索建立人大司法監督“3+1”工作機制,“3”即黃河生態城法庭、黃河生態檢察室、黃河生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1”即代表聯絡站。 齊河縣人大代表、山東縱遠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春鈺是司法服務保障混編專業人大代表小組成員。此前,她參與辦理瞭一起非法獵捕野生動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王某在禁獵區、禁獵期、使用禁用工具捕殺野生鳥類,構成非法狩獵罪。但通過調查瞭解到,王某基本不懂法,為瞭防止果樹的果實被鳥類啄食,才架設的捕鳥網。張春鈺積極發揮代表作用,為王某釋法說理,使其自願認罪認罰、積極賠償。最終,王某被從輕處罰。 “既能參加普法宣傳、案件調解、庭審觀摩、檢察官履職評議等各類活動,又能與前來開庭的當事人溝通交流,征集選民群眾的意見建議,聯絡站為我們人大代表履職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平臺。”張春鈺說。

奔流不息的大河文明

毛吉志,75歲,菏澤市東明縣長興集鄉興東新村農民畫傢,從小生活在黃河灘區,過去受盡黃河所帶來的苦難。 “你看我這幅畫,畫的是1975年黃河發大水,我們一傢人躲避洪水的場景,當時傢裡的三間房全淹瞭,隻有屋脊在水面上,一傢人為瞭活命隻能擠在上面……” 2017年,東明縣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部署,啟動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奮戰,4個鄉鎮、32539戶12萬灘區群眾全部搬出“水窩子”,住進新房子。 現在的新村,都是白墻紅瓦的二層小洋樓,柏油路、衛生室、廣場、學校、超市一應俱全。這讓從小喜歡畫畫的毛吉志靈感迸發,他拿起畫筆,用一幅幅畫,將黃河沿岸群眾從飽受水患到實現安居夢的生活變遷展示出來,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段珍貴的記憶。 省級非遺項目“曹縣戲文紙紮”傳承人趙曼麗則以魯西南地區口口相傳的民間歌謠為藍本,帶著100多名中小學生歷時兩個多月,用戲文紙紮、面塑、泥塑等非遺技藝與綜合材料,再現瞭堯作成陽、舜漁雷澤、大禹治水等傳說故事,以及春耕、播種、運糧等勞作場景,組成作品《黃河謠》。

菏澤市人大代表、剪紙非遺傳承人楊秀玲展示其剪紙作品——《黃河情》。

一幅寬0.63米、長12米的剪紙作品——《黃河情》,表達瞭菏澤市人大代表、剪紙非遺傳承人楊秀玲對黃河深深的眷戀。 四川九曲黃河第一灣、甘肅的大水車、寧夏的絲綢之路駝隊和特產、內蒙古的蒙古包和能歌善舞的蒙古人、陜西窯洞裡剪紙的孩子老人、山西的壺口瀑佈、河南的三門峽大壩、山東的“一山一水一聖人”……楊秀玲用傳統的剪紙技藝描繪出沿黃9省區的黃河文化和地域景觀。 “我自小生活在黃河邊、喝著黃河水、聽著黃河的故事、看著黃河奔湧不息。我想留下黃河的魂。”楊秀玲介紹起創作《黃河情》的初衷。為表現黃河奔流氣勢,她采取“陽剪”的方式來表現水流,用“陰剪”的方式展現兩岸景觀,畫面主次分明。 地處黃河流域的菏澤文化底蘊豐厚,民間工藝巧奪天工,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存有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2項。黃河保護法明確規定,加強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進傳承體驗設施建設,加強代表性項目保護傳承。 楊秀玲一直在思考,如何將非遺文化傳承發揚下去。今年年初,她在菏澤市第二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提交瞭《關於推進“非遺+文化”的結合 促進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的建議》,呼籲進一步探索產教融合模式,建設有關非遺的文化產業基地,開拓手造“文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全國人大代表、大洪拳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菏澤市鄆城縣宋江武校校長樊慶斌將武術與歷史傳統文化、黃河文化、水滸文化相結合,積極拓寬產業鏈條,創新武術+影視、舞臺表演、文旅研學模式,將黃河風情當中狀元大刀、泥塑、古陶、制箏、剪紙、戲曲等各個非遺項目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武術文化旅遊產業鏈,讓黃河文化在菏澤綿延傳承。 據介紹,接下來,山東省將持續在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上下功夫,持續加強黃河流域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文物、歷史建築、傳統村落和水文化遺產以及農耕文化遺產、地名文化遺產等的保護,健全非遺保護傳承機制。

我的黃河情

全國人大代表

山東省東營市濕地城市建設

推進中心職工 張金海

我出生在黃河邊,喝著黃河水長大,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每逢黃河枯水期,水井沒有水,就跟著大人一起到離村莊很遠的地方去擔水吃,用半盆水先洗臉後洗腳,再留著喂雞喂鴨。那時候,我是多麼盼望黃河不再斷流,並在心裡默默立志,要為黃河做點什麼。

治理互花米草後的黃河灘塗。

2018年,我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此後提交瞭58條代表建議,其中有30多條與黃河相關。

前些年,黃河入海口濕地區域互花米草一度泛濫,極大影響瞭灘塗潮汐水文,導致鹽地堿蓬嚴重退化,威脅本土動植物的生存和近海岸生態系統安全。我經過多次實地走訪調研,提出《關於加快對環渤海地區互花米草治理的建議》。

國傢林業和草原局等相關部門對“治草”工作高度重視,與東營市組建治理研究小組,研究采取措施。東營市出臺《東營市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與修復條例》和《東營市互花米草防范治理工作方案(2020—2022年)》,組織人員采取圍淹方式治理互花米草:在低潮灘,采取刈割治理舉措;在中潮灘,采取“刈割+圍淹”治理舉措;在高潮灘,采取“刈割+翻耕”治理舉措,先後投資5.47億元,連續實施五期綜合治理項目,治理總面積13.1萬畝。

為防止互花米草“卷土重來”,東營市采用生態的方式修復生態,因地制宜恢復鹽地堿蓬、海草床等植被來擠占互花米草的生長空間,累計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修復鹽地堿蓬、海草床6.2萬畝,有力促進和提升瞭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2023年,《東營市互花米草防治攻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出臺,明確“三年治理、三年防護”的攻堅治理“路線圖”,確保2025年將互花米草全部徹底清理幹凈。2023年11月,國傢林業和草原局在東營組織召開“全國第二次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現場會”,充分肯定東營市治理互花米草的成績,向全國推廣東營市的經驗做法。

此外,我還提交瞭《關於推進實施黃河刁口河故道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的建議》《關於利用黃河水入海之水打造黃河三角洲下遊地區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關於進一步支持黃河三角洲地區實施生態環境大保護的建議》等,涉及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濕地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黃河口國傢公園創建等工作,引起國傢、省市相關部門重視。

2021年,國傢公園管理局批復同意開展黃河口國傢公園創建工作,標志著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工作進入新的階段,上升到新的高度。在國傢和山東省有關部門指導支持下,東營市以國傢公園創建為牽引,投資近10億元實施水、林、田、湖、草、濕地、灘塗、海岸線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市濕地面積達到4567平方公裡,約占全省的1/4,濕地保護面積2762平方公裡,保護率達到60.47%。

隨著濕地修復面積的不斷擴展、生態環境的快速提升,東營為鳥類繁衍生息提供瞭多樣棲息地。在黃河口國傢公園創建區內,野生動物、植物分別增加到1632種、685種,鳥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現在的373種,國傢一級、二級保護鳥類分別達到26種和65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成為名副其實的“鳥類國際機場”。有句話說得好:“生態好不好,鳥兒最知道。”現在的東營,珍稀的白天鵝飛進城市濕地嬉戲覓食已是常態,就連生性挑剔的東方白鸛也在城市附近“安傢產子”。

親身經歷黃河三角洲的發展變化,我更加深刻理解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豐富內涵,更加清晰認識到推進實施黃河重大國傢戰略的重要意義,更加堅定瞭履行全國人大代表和基層環保工作者職責的信心決心。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相繼印發和實施,我更進一步認識到黃河水保護的重要性,我將持續做好節水技術創新等工作,並發揮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帶動更多的人自覺行動起來,共同努力愛護母親河、保護生態環境。

來源:檢察日報·聲音周刊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