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詩擁有很多個身份標簽。全球首位踏遍三極的中國女性,探險傢,環保教育者,環球背包客,電影美術指導……不論在哪一行都閃閃發光,她也始終活在熱愛當中。

自60年代起環遊香港、全國、世界,至80年代起深入南北極探險和科考,此後投身環保公益事業、創建極地博物館,傳播香港自然之美和可持續發展經驗。回顧李樂詩的80歲人生,她所有的時間和人生都在身體力行向外探索世界,向內拓展內心的疆域。

“很慶幸能夠按照計劃來走自己的人生路。”她說。人生的三個“二十年計劃”都已經完成,接下來的二十年,探險傢李樂詩的人生探索之旅才剛剛開始。

6月28日,關註國窖1573“世界因你而美麗——2023-2024影響世界華人盛典”,一起見證李樂詩“2023-2024影響世界華人盛典”榮耀時刻!

“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由鳳凰衛視集團聯合海內外多傢華語媒體機構發起,共同推舉及表彰在不同領域成就卓越、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傑出華人典范。自2007年啟幕至今,華人盛典已連續舉辦15屆,“2023-2024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將於6月28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是盛典首次落地香港。

IMG_256

01

“我也可以去南極嗎?”

四度登上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雪域,十八次往返南北兩極,這是李樂詩在人到中年、40歲之後開啟的人生。如今回憶起地球三極的探險經歷,雖然已經是上世紀的遙遠故事,李樂詩記憶猶新。

李樂詩是從畫師成為“極地探險傢”的,故事要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講起。

當時,全球極地科考事業正在展開,中國極地科研水平也在迅速進步。1984年11月,中國首次派出國傢南極考察隊,1985年2月14日,在南極地區建立第一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同年5月在香港如火如荼地準備舉辦展覽。

李樂詩彼時已是香港小有成就的商業美術行業設計師,擁有收益頗豐的公司,她被邀請參與設計展覽。這是她第一次接觸到如此大量鮮活的南極科考第一手資料,看著那些海報、照片、企鵝標本,原本就喜歡旅遊的她,被自然的神秘和壯闊迷住瞭,也忍不住想,如果是自己在南極的現場記錄下那些瞬間呢?“我也可以去南極嗎?”

1985年9月,李樂詩向有關部門提出瞭申請,希望作為攝影師參加南極科考隊。報名之後的2個月裡都沒有得到回復,就在快要喪失希望之時,她到北京南極辦公室探訪,兩位隊員問她英文名是什麼。“Rebecca”,她回答,後來才得知,原來對方已經與20多位隊員買飛往智利的機票瞭。

同年11月,李樂詩到北京參加集訓,之後乘坐著智利空軍的大力神運輸機,來到位於喬治王島上的中國長城站,成為第一個踏足南極的香港女性。

IMG_256

1985年,南極洲長城站門外。

李樂詩終於置身於強風白光嚴寒、龐大的冰川、奇異形狀的浮冰巖石當中,還有企鵝和海豹伴隨。她愛上瞭極地的純凈和壯闊。這份熱愛一發不可收拾,此後的二十年裡,她又五次踏足南極。

在南極的日子很孤獨,李樂詩便把從香港傢裡帶過來的錄音帶對著企鵝播放,裡面存放著在香港過節時唱的歌、她喜愛的粵劇小調,“企鵝聽著傻乎乎的”。在南極的生活也很豐富,李樂詩觀察到天空和冰雪的色彩每天都不一樣。在冰天雪地裡,她端著相機記錄大自然的每一個精彩瞬間,空閑時也給科考隊員們畫素描。

從南極回來之後,李樂詩又萌生瞭去往北極的想法。1986年,她首次進入北極地區,比國傢考察隊早瞭13年。

在1980年代中期來往南北極的過程中,李樂詩逐漸找到瞭人生的奮鬥目標,決定全力投入極地探險和推廣環保工作中。

錢和時間怎麼辦?她把當時正在上升期的生意交給同事,自己退下來,有瞭更多時間準備和前往極地。錢不夠,就賣掉瞭兩個單位,從大屋搬到小平層。

在凡事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香港,李樂詩的選擇是非主流的——環保和公益不掙錢,見效慢,很多朋友都不理解她放棄如日中天掙錢生意的選擇。但她覺得,必須有人去做環保這項漫長卻必要的事業。

賣掉房子、從公司退下來後,李樂詩靠著自己的積蓄繼續探險,也和國傢的極地科考事業密不可分。1990年,她跑去北極地區學習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同吃同住同勞動,瞭解極地救生、冰海釣魚、雪地狩獵的技能。1993年,她第一個把五星紅旗插在北極點上,填補瞭中國在北極點探索的空白。兩年後,中國科考隊第一次來到北極,李樂詩幫忙協調,提供瞭一些路線、極地經驗。

在極地,面對危險,是李樂詩和隊員們的生活日常。

極地的風很強,風暴天氣時有發生,平均風速最大可達每秒100多米。遇到刮大風時,營地的帳篷快要支撐不住,隊員們就坐在裡面,以肉身壓著帳篷的邊角,防止被風吹走。最胖、體重最大的人抵著風口,體重輕的李樂詩則坐在中間,就這樣幹坐一夜,等風刮完才敢起身。

有一次在北極,狗拉雪橇馱著李樂詩前行,前路突然出現一個巨大的冰洞,狗沒成功跳過去,在冰洞中間停瞭一秒,就掉下去瞭。李樂詩當時不知道該怎麼辦,看瞭看四周都是浮冰,縱身從雪橇跳到浮冰上。冰面太滑,她隻能趴著,一直等到別的隊員前來救援。

1991年,她在從南極回來的船上又遇到大風暴,12級颶風、浪高20米,海水從船後面灌入船裡,船長指示整條船都密封起來,禁止船員去到甲板。當時,有些人都很悲觀,覺得就此會死在海上,李樂詩豁出去地想,“既然決定到極地工作,命早就給瞭科學”。所幸大傢熬過48小時,終於風平浪靜。

如今聊起苦難,李樂詩的語氣總是輕描淡寫,除非被人頻繁問起,才會分享其中一二。她自己並不太愛敘說痛苦,總是強調事情好的一面,“能回來就很好瞭”。

02

30歲前一定要環遊世界

IMG_257

1974年,環球之旅途中。

出生於1944年的李樂詩,身上有著老一輩香港人愛打拼、有情懷的典型特質。她在傢裡是長姐,下面還有弟弟妹妹,童年時就性格獨立,習慣自己扛事,不想讓父母操心。她早年畢業於香港工業專門學院(註:香港理工大學前身),1962年進入廣告設計行業,30歲之前從打工妹奮鬥到老板,擁有瞭自己的廣告設計公司。

李樂詩從小就喜歡背著包出去旅行,十幾歲時走遍瞭香港和附近大大小小的離島,工作後有瞭經濟基礎,又完成瞭環遊內地之旅。1970年代起,她還開始瞭十多年的環球旅行。在她的人生計劃裡,30歲之前一定要環遊世界,“很慶幸能夠按照計劃來走自己的人生路”。

在國外遊歷時,李樂詩的愛國之情愈發強烈。她在美國看到一些博物館介紹華僑的歷史,心裡總不是滋味——他們坐著大卡車灰頭土臉地去做礦工,傢屬被禁止跟著一起去,坐船都沒資格坐甲板,“為什麼中國人這麼悲慘呢,抬不起頭呢?”她心裡不好受,希望中國一定要強大起來,中國人不被外國人欺負。

去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路上”的李樂詩邊走邊寫。她文筆流暢、視野開闊,稿件發在香港報紙的專欄上,很受歡迎。

她的第一本書寫的是內地的旅遊,“當時內地剛改革開放不久,很多西方人不知道我們的錦繡山河有多好。”後來去瞭美國世界貿易中心圖片展覽,隨後送到加拿大及英國,成為中國自然風景向世界展開的一個歷史註腳。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很少有人會獨自出行環遊世界,女性更是基本沒有。李樂詩將自己的經歷記錄下來,也成為瞭一個樣本,鼓勵瞭很多女性大膽走出去看世界。

她在後來的幾十年裡筆耕不輟,隨著極地探險的深入,還陸續出版瞭《白色力量:南北極的回響》、《三極宣言:聆聽大地訴說》等十多本著作。

“在大自然中,一個人可以思考很多,產生心靈的對話。”李樂詩說,她享受孤獨,孤獨讓她更清醒,思考力更強。她在香港每天忙於各種事務、見許多人、講很多話,但當她來到宏偉的大自然裡,面對深山群星和海洋冰川,不受任何幹擾,得到教育和啟發,再回到繁忙擁擠的城市,面對生活會產生新的感受。

這些年來,不論是在世界各地旅遊,還是在南北極、珠峰探險,李樂詩的生活都樸素簡單。很多人覺得她四處奔波,過得太辛苦,但她樂此不疲,認為這是幸福——她看到世界的廣大、變化,生命的意義,也堅信,人活著就一定要活得精彩和愉快。

正因為她有目標、有工作、有信念,在任何環境當中都始終是幸福的。

就像在大風快把帳篷連人刮飛的極地生死時刻,她也會思念香港燈火通明傢中的溫暖,但是一轉念——極地工作能讓更多人瞭解未知的自然世界,又覺得眼前的困難不那麼大瞭。

2004年年初,李樂詩確診患上結腸癌中晚期,適逢國傢海洋局“雪龍號”訪港,她負責策劃接待工作。為瞭不耽誤工作進度,她選擇趕緊做手術,術後第七天,便下床行走。為盡快恢復體力,李樂詩堅持每天行山鍛煉。同年10月,“雪龍號”到達香港,她出現在各個活動現場正常工作,卻隻字不提自己患癌的經歷。

李樂詩也十分熱愛藝術。不論是音樂,拍紀錄片、電影,寫文章,攝影……這些看似很松散的愛好、不同形式的藝術,都在源源不斷地給予她靈感,也拓展著她的認知和積累。

熟悉李樂詩的人都知道,她有“人生二十年”理論。如果將人生拆分成幾個階段來制定目標,她的第一個20年,是努力讀書,鍛煉身體;第二個20年,在努力賺錢,開拓眼界;第三個20年就要實現夢想,回饋社會。

現在回過頭看,她踏踏實實地都實現瞭她的目標。

IMG_258

2001年,長城站越冬。

03

總是在路上

銀色方框眼鏡、修剪整齊的及耳短發和齊劉海,這一形象李樂詩保持瞭很多年。面對采訪,80歲的李樂詩依然思維敏捷,說話清晰幹練,溫和而堅定。不論是在環保公益講座的講臺上,還是和大學裡的學生們聚在一起聊天,她總是穿著沖鋒馬甲、格子襯衫、戶外深色長褲,好像隨時準備背上包出遠門,和從前飛往全球各地探險的歲月,沒多大區別。

過去四十多年的時間裡,李樂詩對極地事業的熱愛一如既往,但她卻眼看著自己心愛的地方融化甚至消失。隨著全球變暖、極端天氣頻發,她隔一些時間去往極地,明顯感到氣溫的上升,如今“夏天好像在北極穿個T恤就可以”。

李樂詩很早就認識到保護環境的刻不容緩。1990年代,李樂詩率先在國際上提出“白色力量”的概念——是指南極與北極,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氣候變化的現實,從身邊小事做起,保護環境。

李樂詩的環保之路,充滿瞭曲折。

早在1987年重返南極時,她就有想法,要籌建一個極地博物館。1990年,李樂詩提出基金會的構想,又經過七年的努力,中國極地博物館基金會在香港成立,旨在提倡極地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及推動青少年對極地科學的認識。但是適逢全球金融風暴,基金會籌款極其困難。

香港速度快,凡事要馬上見效,環保、公眾教育是漫長的一條路,但李樂詩從來沒放棄過信念。極地博物館建成之前,她在自己小小的辦公室裡,搭建瞭一個臨時的展覽區。每次有人到訪,她都興致勃勃地向來訪者介紹每一個寶貝——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醜醜的貝殼放在盒子裡,她也溫柔地笑著介紹說:“這麼美的生命,這麼漂亮,我留著它,它也高興。”可以說,她那間小小的辦公室容納瞭從北冰洋到南極洲的整個世界。

就這樣又經過瞭許多年,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終於2013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落成。如今,李樂詩從八十年代開始約30年的極地考察成果,包括4萬多張珍貴圖片、數百小時的影片,以及極地標本、考察隊伍的裝備等,都展覽、存放在博物館。

許多學生來到博物館,偶爾也會碰見李樂詩。這位年逾八十卻精神矍鑠的教授,會和藹卻堅定地告訴他們,如果有機會去極地,你們不僅是去旅遊的,也是去向大自然學習。她會給前往極地的學生一個課題,比如研究冰川氣候變化,讓他們去之前找資料、讀書,接受環保教育,形成潛移默化的意識。

她平時最喜歡和學生們在一起交流,總是看到學生就覺得很開心。有時候在演講、上課前註意到學生情緒低落,會主動上前和他們單獨聊一會兒,“給他們鼓勵和勇勁”。她始終鼓勵年輕人尋找到自己的方向並且為之努力。在她看來,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們能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在旁人眼裡,李樂詩似乎從來沒有退休過。她經常被邀請為公眾做公開講座,分享極地探險的經歷及多年來的環保工作。去年,她還成為鳳凰衛視集團大型公益項目《香港自然故事》專傢顧問,將香港自然之美和可持續發展經驗傳遞給世界。她說,要讓香港人先認識香港,再把自然風光介紹給世界,香港自然環境保育做得很好,值得向下一代傳授。

背著背包,提著大小包的資料,李樂詩仍舊在不知疲憊地出發著。你或許會在香港繁華街道的公交車站、人來人往的地鐵裡偶遇她,她正趕赴下一場環保主題相關的公益演講,如佈道者一般永遠孜孜不倦地講述著極地冒險故事,傳播環保的常識。

無論探索世界還是環保教育,李樂詩總是在路上。邁入人生下一個二十年,她的人生探索之旅才剛剛開始。

作者:張楠茜

編輯:盧伊

鳳凰衛視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