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寧夏
壯闊、豪邁
這是寧夏 溫婉、豐盛 粗獷與娟秀 雄渾與小巧 在這裡相遇 那些世間很難達成一致的反差 在這裡都顯得那麼恰如其分 是的 這,就是寧夏! 壯 · 柔 內陸 西北 這是對寧夏地理位置 最簡潔的概括 隻是這兩個關鍵詞的指向 讓人不免聯想到荒涼與遙遠 但一座山與一條河的存在 從根本上改變瞭這份“偏見” 賀蘭山 以及 黃河 賀蘭山的高海拔 將高寒氣流 阻擋在山的西側 把濕潤的東南季風 留在瞭賀蘭山東麓 也就是寧夏平原的上空 凜冽的寒風 在這裡變得柔和 完全不同的氣候 也使賀蘭山兩側 形成瞭迥然不同的地貌 一邊是廣袤的荒漠戈壁 粗獷豪放 一邊是水土優渥的寧夏平原 堪比江南水鄉 寧夏 也因此有瞭 “塞上江南”的美譽 而黃河的偏愛 更對這份命名 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黃河裹挾著泥沙與河水 從青藏高原一路咆哮著奔向海洋 這原本是一次 枯燥而漫長的遠征 但在途徑賀蘭山山脈南端時 黃河卻並沒有順著慣性向東奔流 而是突然折向北方 順著賀蘭山的山脈走向 從容流淌直到山脈北端 才依依不舍折向東方 向著大海流去 這段浪漫的旅程 為山水增添瞭亮色 而由於自然形成的地勢坡度 也讓這裡的人們 利用黃河水灌溉成為瞭可能 黃河一路攜帶的泥沙 讓土質變得肥沃 良好的土地資源與光熱資源 使 賀蘭山與黃河的美妙邂逅 最終造就瞭這片水草豐美的大漠綠洲 壯與柔 在這裡有瞭水乳交融般的和諧 而就在這片難得的綠洲中 更為醇厚美妙的故事 漸漸蘇醒瞭 酸 · 甜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歷史的脈絡裡 絲綢之路帶來的葡萄 在賀蘭山東麓腳下生長 時間的沉淀下 恰到好處的 溫度與光照 泥土與季風 成全瞭寧夏 這裡 成為瞭 世界優質的葡萄酒產區 北緯39度的山河、陽光和雨露 讓寧夏葡萄酒具備瞭 與法國波爾多葡萄酒 並駕齊驅的高端品質 葡萄架下流汗的果農 每一次彎腰 捧起的都是一串美味的葡萄 這些葡萄在莊園裡聽著音樂長大 又在高級橡木桶裡甜睡發酵 靜靜等待著屬於它們的最好時光 酸甜苦澀百般滋味 細細咂摸,更似人生 與葡萄共享一方水土的 是繁密、成片 紅瑪瑙般的枸杞 在一眼萬裡的茫茫黃沙中 格外醒目 農人努力把這珍貴的甜 從這片土地中延伸出來 當一顆顆飽滿、鮮紅的枸杞 被運轉到世界的各個地方 這份來自寧夏獨特的美味 更像是一種生命的進階 酸與甜 詮釋著寧夏頗具代表性的兩種味道 但與寧夏有關的更多故事 在這黃沙與綠洲間 靜靜沉淀 古 · 今 千萬年前的先民 在石頭上“復活”瞭 放牧、狩獵、祭祀、戰爭、娛舞 …… 堅硬的石頭 曾被當做畫筆 一幕幕遠古的生活圖景 被鐫刻在賀蘭山的巖石上 這些神秘而精致的 賀蘭山巖畫 像一部連接古今的石上史詩 在更宏大的時間面前 任何堅硬的東西 都變得柔軟 仿佛從他們到我們 也隻是彈指一揮間 巖石上的畫作還未完全厘清 黃土壘起的陵墓又帶來遙遠的遐想 公元1227年 蒙古大軍的鐵蹄橫掃而過 西夏滅亡 關於西夏更詳細的故事 我們已無法得知 那些謎一樣的西夏文 和那一個個矗立在蒼茫曠野下的 西夏王陵 用它們的方式 講述一個朝代的過往 黃沙可以掩蓋失落的悲情 卻也能夠成就雄渾的壯志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在寫下這首詩時 也許從未想過 一千多年後的今天 人們依然能夠在 沙坡頭這個地方 與他深深共情 西北的大漠 似乎有著無窮盡的包容力 不然 怎麼有那麼多的故事 選擇在這裡開場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清平樂·六盤山》 要經六重盤道才能到達頂峰的六盤山 見證瞭這首名作的誕生 時間把一切艱苦、熱血、狂喜與汗水 一一封存 轉軌、接軌 歷史就是這麼一步步 向當下走來 細碎卻蒼茫的黃沙間 駝隊從容向前 駝鈴聲似乎從千年前傳來 絲路的通道緩緩展開 被打磨得透光的 羊皮筏子 在黃河上悠然漂流 船夫賣力地唱著寧夏“花兒” 那是來自西北獨有的調調 寧夏 似乎很少被人們主動提起 在中國的眾多省份中 它像一枚小小的加號 看起來是那樣的“不起眼” 但恰恰是這份內生的反差力 為它帶來瞭無窮的魅力 當你真正瞭解寧夏後 那些因時光而深刻 因沉淀而厚重的過去 慢慢浮現 你便會驚訝於它所囊括的天與地 它所承載的生命力 指針飛速轉動,四季往復輪回 講到這裡,故事行至尾聲 你若問我 什麼是寧夏?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並不描寫這裡 但春雨與水草間纏綿的浪漫 卻是難以言喻的一致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也許並不發生在此 但這裡山山水水聚合的氣勢 卻是如出一轍的雄渾 總有人間一兩風 填我十萬八千夢 這裡裝得下 酸甜苦辣、有滋有味的平凡日子 更裝得下 英雄好漢、仁人志士的壯志熱血 這裡溫婉豐盛 也壯闊豪邁
這,就是寧夏!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