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4月19日電 (國璇曾玥)4月19日,中國迎來農歷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谷雨,這一天也是第十五個聯合國中文日。“雨生百谷”相逢中文日,其中蘊含著時令節氣和漢字間的奇妙聯系。
2010年,為強調語言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推動六種官方語言的平等使用,聯合國方面宣佈啟動聯合國語言日。同年,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向聯合國建議,將每年的聯合國中文日定在中國傳統節氣谷雨當天,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造字的貢獻。
“秦漢時期,倉頡造字被賦予瞭‘天雨粟’的祥瑞色彩,這恰好與‘雨生百谷’的谷雨節氣相契合,所以自漢代以來就有‘清明祭黃帝,谷雨祭倉頡’的民間傳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陶曲勇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流傳著倉頡造字的說法,相關記載多見於古籍。秦代李斯的《倉頡篇》明確記載說:“倉頡作書,以教後嗣。”《淮南子·本經訓》中也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陶曲勇說:“文字的產生對於一個文明而言,其價值怎麼估量都不過分,所以中國古人非常崇拜倉頡。”“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漢字的產生是中華文明肇始的重要標志,創造漢字的倉頡因而被視為一個代表漢字起源、傳承中華文明的文化符號。
漢字之外,時令節氣也是中華文明的鮮明標識。中國人很早認識到氣候、物候等變化與農業生產的關系,逐步形成瞭一套特定的節令系統,即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農耕文明的結晶,節氣也被賦予瞭深厚的文化意味。
倉頡造字和谷雨節氣既有關聯性,又都蘊含濃鬱的文化內涵,促成瞭聯合國中文日與谷雨的相遇。每年的聯合國中文日,聯合國及世界各國都會開展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包括舉行“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體驗書法、演唱中文歌曲、舉辦書畫展等,成為全世界民眾學習中文、瞭解中國的橋梁與窗口。
據悉,目前,全球180多個國傢和地區開展中文教學,超過80個國傢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外國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超過30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接近2億。世界范圍內的“中文熱”持續升溫。
有觀點認為,在時令節氣的文化語境中紀念文字的創造,也體現瞭中華文明的意蘊綿長。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承載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基因。
如國學大師陳寅恪所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美國女孩安妮在小學時接觸中文,之後來到北京大學燕京學堂深入瞭解中國,從漢字“緣”中感受到中美文化的差異。“中國人很講究緣分,形容人和人之間的奇妙聯系,是一個含蓄美麗的詞。但英語裡沒有準確對應緣分的詞,這和中美地理環境、傳統思想等因素有關。這也是學習語言的必要性,因為翻譯很難完全解釋原詞表達的情感。”
陶曲勇表示,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且仍在使用的自源性文字體系,聯合國中文日的設立正有效推動中文從使用人數“最多”向“更廣”的范圍擴展,促進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
“隨著國際上中文學習的‘朋友圈’持續擴大,我們還應重視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中文教育,讓更多人讀懂漢字的魅力。”陶曲勇說。(完)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