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安國俊在《中國金融》2024年第6期發表深度文章《綠色低碳發展的金融路徑》,現轉發如下:

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瞭重要講話,特別強調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

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瞭《關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會議強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要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要抓住推動綠色轉型的關鍵環節,推進全面節約,加快消費轉型,強化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要健全支持綠色低碳轉型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相關市場化機制,為綠色轉型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支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政策,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強調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相關市場化機制。在“雙碳”目標下,如何完善綠色金融政策工具、相關配套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值得深入探討。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快速發展,形成包含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碳金融等在內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綠色金融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發揮瞭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發行規模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者,綠色債券累計發行量突破1萬億美元;綠色信貸規模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我國不僅為實現綠色發展提供瞭大量資金支持,也在全球綠色金融治理中發揮瞭引領作用。在助力落實“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我國應進一步發揮綠色金融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助力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牽引作用。

▋ 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和相關配套政策體系,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

第一,以頂層設計為指導優化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金融政策工具。

目前頂層設計為綠色發展指明瞭方向和路線,建議進一步針對不同領域(如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等)制定更加明確的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和目標任務,為經濟金融政策和相關配套機制優化完善、綠色金融工具創新發展提供路徑。我國已形成包含綠色基金、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碳金融等在內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應圍繞不同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目標,有效匹配綠色金融工具,合理設計融資路徑,有針對性地開展綠色金融創新,提高綠色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精準性和質效。

第二,健全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多元化政策體系,發揮綠色金融與綠色財政等政策工具的協同聯動作用。

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綠色能源、環保、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面臨大量投融資需求,亟須建立多層次的政策支持體系和激勵機制。要進一步健全支持綠色低碳轉型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相關市場化機制,完善綠色投資效益評價體系,推進綠色投資激勵機制建設,探索創新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差異化貨幣政策工具,為綠色轉型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強化綠色金融與綠色財政的協調聯動,完善相關風險分擔機制,通過政府擔保、稅收優惠等方式提高金融機構支持綠色轉型的積極性,同時引入市場化機制引導和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綠色產業發展。

第三,建立完善地方政府綠色投融資體系,推進綠色城市建設和地方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通過推動發行綠色地方政府債券、建立政府引導基金和地方綠色發展基金等方式,拓展地方政府多元化融資渠道,為綠色城市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大量資金支持。

第四,持續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積極探索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實現成熟經驗做法的有效推廣應用。

2017年以來,我國在浙江、新疆、廣東、貴州、江西、甘肅和重慶建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大力推動綠色金融發展,逐步積累瞭豐富的經驗。北京、上海、陜西、山東、海南、河北、江蘇等地也在自主探索推動綠色金融創新發展。建議在未來進一步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的過程中,加強相關區域的聯動和協調發展,例如,探索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與自貿區、國傢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等地區的聯動和協同,加強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間綠色金融的協同發展。

▋ 完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助力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

綠色技術創新和綠色金融正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發展的兩大有力抓手。為大力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推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2月,生態環境部、科學技術部等六個部門聯合印發《國傢重點低碳技術征集推廣實施方案》,旨在全面增強低碳技術示范效應,提升低碳技術產業化應用水平。國傢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印發《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明確瞭綠色低碳轉型方面需要重點支持、加快發展的產業。完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有助於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提供有力支持,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集聚新動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

第一,做好綠色金融服務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的政策支持保障和相關標準完善工作。

推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融資擔保、碳金融等工具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的政策落地,並完善相關的財稅支持和投融資激勵機制,提高金融機構服務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相關標準,制定綠色低碳技術支持目錄,減少金融機構識別綠色低碳技術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其識別成本,為金融機構精準有效服務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提供支持。

第二,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保險公司、資產管理機構、私募股權和創投機構等結合自身優勢探索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的有效路徑。

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開展投貸聯動業務,鼓勵保險、養老基金等長期資金投資於綠色股權投資基金,支持地方政府、社會資本等設立綠色低碳技術孵化器和產業園;鼓勵融資擔保機構等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企業提供融資擔保和其他類型的風險補償。此外,建議完善和落實相關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為金融服務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發展和推廣應用提供配套制度保障。

第三,發揮各類綠色基金對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的支持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在浙江、雲南、河北、湖北、廣東、山東、陜西、重慶、江蘇等地建立瞭多個由地方政府支持的綠色發展基金,這些基金的設立有助於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發展。同時,2020年成立的國傢綠色發展基金也對積極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發揮瞭重要作用。鼓勵將綠色低碳領域重大科技攻關作為綠色基金的重要支持領域,充分發揮綠色發展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綠色技術成果轉化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知識產權基金、碳基金、氣候基金、碳中和基金等的作用,推進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與落地應用,促進相關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此外,建議建立綠色基金ESG投資評價體系,提高綠色投資效率,重視投後管理,有效量化與管理相關風險。

第四,深化綠色股權融資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技術企業上市融資,建立資本市場服務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

建議適當降低綠色低碳技術企業審核標準和交易成本,建立支持綠色低碳技術企業上市的咨詢和配套扶持政策,構建上市公司ESG評價體系,持續推進責任投資和綠色投資。

▋ 強化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支持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提升綠色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質效,需要進一步完善統一綠色金融標準,深化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強環境信息披露和激勵機制建設,建立完善綠色投資指引、綠色低碳技術標準和評價體系,健全優化綠色金融助力落實“雙碳”目標的政策體系。同時,建議結合區域實際和產業發展情況,建立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常態化對接機制,引入多元化的綠色投資主體,拓展融資渠道,設計有針對性、差異化的融資路徑,制定綠色金融支持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明確目標任務,更好地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

●第一,從標準制定、激勵約束機制建設、產品和服務創新、信息披露和金融監管強化、綠色金融綜合評價機制建設、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等不同方面,深入推進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有效規范引導更多資金流向支持環境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域,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

●第二,加強綠色投資能力建設,建立綠色投資管理與綠色影響力評估體系。建立完善綠色投資指引、綠色低碳技術標準和評價體系,為有效開展綠色投資提供支持。構建有效的政府和社會資本成本效益分擔機制,積極探索設立綠色產業擔保基金。加強綠色投資管理,強化環境信息披露,做好相關風險的識別、分析和管理工作,提高綠色投資效率。此外,建議地方層面結合區域實際、針對“雙碳”目標進行統籌規劃,借鑒運用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成熟經驗做法,提升綠色投資能力。

●第三,培育多層次的綠色投資者。積極引入政府引導基金、養老金和社保基金、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社會公益基金、氣候基金等多元化投資主體,拓寬融資渠道,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同時,建議盡快出臺完善保險資金、基金等資管產品的ESG投資指引,有效規范引導各類資金參與綠色產業發展,為綠色低碳發展註入可持續動力。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