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第三屆“民主:全人類共同價值”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意大利、泰國、日本、英國、肯尼亞、美國、埃及、秘魯、巴西等多個國傢、地區和國際組織的200餘名嘉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出席會議,圍繞“民主與治理現代化”“數字時代的民主與法治”“人工智能與民主的未來”“多極化世界中的民主與全球治理”四個分議題展開熱烈討論。與會嘉賓普遍表示,民主是全人類的美好追求和共同價值,民主形態與實現方式豐富多彩。各國應當依托國情基礎和本國人民的實踐探索,走出適合自己的民主發展道路,尊重別國民主制度選擇,維護並踐行多邊主義,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完善。

▲“民主與治理現代化”專題論壇

▲“數字時代的民主與法治”專題論壇

▲“人工智能與民主的未來”專題論壇

▲“多極化世界中的民主與全球治理”專題論壇

尊重民主形態多樣性,反對套用單一模式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尤裡·塔夫羅夫斯基表示,遍觀人類社會幾百年的政治演化進程,世界各國立足自身現實條件和歷史文化,發展形成相應的民主觀念及其實踐形式。然而,近現代以來,少數西方國傢推行所謂“普世價值”,試圖壟斷民主概念的定義權與闡釋權,以此強行劃分陣營、挑動對抗。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把14億多中國人民的真實意願表達好、根本利益實現好,推動國傢法治、經濟、社會等事業不斷進步,證明獨立自主發展適合於本國國情的民主政治是行得通的,有力破除瞭西式民主敘事的固化藩籬。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法學研究所終身研究員安都樂(Arturo Oropeza García)認為,世界文明的多元化造就瞭民主的多樣性,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等古希臘哲學傢對城邦民主制的探索,奠定瞭西方現代民主的藍本,孔子、老子、莊子等中國先哲提出的“天下”觀念,塑造瞭中國現代民主體系的脈絡。在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的今天,各國隻有加強民主治理經驗的交流互鑒,尊重差異、化解分歧,才能實現民主自由的共同理想。

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教授大海(Hassan Ragab)表示,中國的民主實踐,通過各級人大代表制度和基層民主選舉等機制,保障公民深入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過程,在世界新的發展形勢下,還引入數字技術,提高社情民意的聯動溝通效率,成功破除瞭“隻有西方民主才是真正民主”的固有觀念與思維定式。

西班牙加利西亞國際關系研究院創始人兼名譽院長胡裡奧·裡奧斯認為,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裡,西方總統制、半總統制、議會制等代議制民主,似乎成為瞭民主現代化的核心概念和主要標志。然而,以中國為代表的非西方國傢,以審議民主、協商民主、漸進式民主等方式,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豐富拓展瞭世界民主文明及形態。

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大利前總理馬西莫·達萊馬表示,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健康權,以及獲得工作崗位、解決溫飽、擁有居所等具體的權利,是實現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和信仰自由等民主權益的前提基礎。如果不把廣大人民從物質需求中解放出來,顯然就隻能保證極少數人參與到民主議事和民主治理。

非洲政策研究院院長彼得·卡格萬加認為,中國的民主制度具有鮮明的發展導向,以民主促進國傢進步,在國傢事業前進的基礎上持續推進民主,正確處理瞭民主與發展的關系,讓中國成為瞭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讓中國人民切實享受瞭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成果與紅利。

英國48傢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裡表示,反映人民聲音、體現人民意願、維護人民權益是中國對民主制度的理解和定義。相較於選票制和多黨制對民意的撕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的民主治理把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融入國傢事業中長期規劃與政策之中,由此走出一條更可持續、更高質量的發展道路。

葡萄牙中國觀察研究所主席魯翊君(Rui D'ávila Lourido)認為,西方式“選票民主”呈現出有限的“時效性”,民選政府及其官員隻在任期內對選民負責,並不著眼於全體公民的長遠利益,難以形成可持續的國傢政策。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意願和國傢意志的高度統一,為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順應數字發展潮流,賦能民主現代化轉型

秘魯憲法法院前院長、外交部前部長塞薩爾·蘭達表示,大數據、社交媒體、人工智能等技術越來越廣泛運用在民主選舉與決策的各項環節之中,在助推公眾參與、民意表達與政策反饋更加靈活便捷、精準高效的同時,也產生瞭民意被故意操縱和控制、信息被人為篩選和誤導的風險,各國應當從立法和監管方面入手,讓數字技術合理化、規范化應用於民主關鍵信息的采集與處理流程。

白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安那托利·拉紮列維奇認為,世界各國共同步入數字化轉型時代,互聯網與社交媒體“去中心化”的傳播機制,強化瞭公民政治表達權與參與權,也削弱瞭政府權威信息的話語影響力,讓國傢治理難度和政治安全風險有所增加,各國需要謹慎引導數字技術發展與社會民情反映之間的互動聯系,讓民主數字化進程走穩走實。

美國記者、作傢李·坎普表示,互聯網重塑瞭現代民主和政治的參與方式。通過最為常見的網絡手機,公民就可以足不出戶地投票選舉、提出意見、接收反饋,從而調動瞭公民參與基層及各級議事、決策的積極性,擴大瞭社會綜合治理的覆蓋面,有效提升民主的開放化和透明度水平。

中國尼泊爾友誼論壇主席高鴻儒(Kalyan Raj Sharma)認為,數字技術是推動民主現代化變革的重要力量,拓展瞭政治公共空間的邊界,激發民眾更自主地投入到民主選舉、決策、管理、監督的整體過程,但數字媒體的“算法黑箱”也觸發瞭民主公正性的難題。防范民意及輿論操縱,保護人民主體性、能動性的真實表達,成為各國推進民主形式演化的關鍵課題。

踐行真正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

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前副議長翁詩傑(Ong Tee Keat)表示,在冷戰思維和單邊主義抬頭的全球治理格局下,中國不但獨立自主探索民主道路,還推動全球南方國傢聯合自強,在國際舞臺上爭取平等地位與權利,廣泛參與國際事務,攜手反對霸凌行徑,不再成為大國競爭對抗鬥爭的犧牲品。

南非國傢關系與合作部亞洲及金磚事務特使阿尼爾·蘇克拉爾認為,面對國際形勢的變亂交織,發展中國傢群體性覺醒、自主意識逐漸增強,對反對外部幹涉、謀求團結進步的願望日益高漲,更為主動地參與世界政治、經濟、安全新秩序的完善和改革。中國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為發展中國傢把握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機遇貢獻瞭有益方案。

泰國前總理阿披實·維乍集瓦表示,國際機構是建設多極化和平世界的重要對話與合作平臺,但其組織架構未能充分體現亞非拉等南方國傢的話語權及影響力。各國應合力推動國際機構改革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進,增強其成員構成的代表性與平衡性,提升其協商決策流程的公開度、透明度、包容度。

哥倫比亞國立大學教授卡洛斯·胡裡奧·馬丁內斯·貝塞拉認為,全球治理民主化、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金磚國傢合作等新興多邊機制深化團結協作,抵制單極霸權和陣營對抗,推動國際秩序變革不斷走向深入,提升瞭在世界GDP中占比越來越高的發展中國傢群體的發言權和影響力。

本次論壇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廣電總臺、中國外文局承辦,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等機構協辦。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