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五年來,無數青年活躍其中,奉獻著活力與激情。同時大灣區也為青年們提供瞭更廣闊的平臺。2024年全國兩會為這場“雙向奔赴”描繪出一個愈加光明的前景。  

  青年力量推動灣區建設  

  3月,全國人大代表羅振喜事連連,參加全國兩會是其一。此外,恰在赴京前,羅振升任廣晟控股集團辦公室高級主管。  

  自2009年大學畢業進入廣晟控股集團子公司——廣東深圳中金嶺南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丹霞冶煉廠,羅振紮根制造業基層15年,見證瞭丹霞冶煉廠的壯大,也收獲瞭個人的成長。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羅振

  剛進廠時,工廠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百廢待興。羅振說:“廠裡引進瞭國外的高端設備,與同規模傳統設備相比,占地面積更少,所需人工也從200人降到28人,大大提高瞭生產效率。”  

  但時間一久,弊端也暴露出來。“這些設備自動化程度很高,多套機組聯動工作,單個機器的故障就會引起整個系統的癱瘓。”羅振介紹,當時技術部分全依賴外國專傢,一旦出問題,需要花幾天時間才能修復,對生產造成極大影響。  

  這讓羅振意識到,關鍵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於是羅振和5名青年骨幹組成團隊,爭分奪秒,攻堅克難。他回憶,為瞭維護生產線的正常運轉,多次連天不眠不休,出現問題就克服一切困難直到解決為止。終於,團隊在半年多時間裡掌握瞭關鍵技術,不僅節省瞭每年600萬元人民幣的專傢費用,更重要的是,同行業企業因此得到鼓舞,大力引進高端裝備,整個有色行業的裝備發展、降本增效效果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有色金屬行業屬於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丹霞冶煉廠通過大量技術創新,淘汰、升級改造落後工藝和設備,確保各個排放指標達標,真正做到綠色化發展。2017年,國傢工信部發佈首批綠色制造體系示范名單,丹霞冶煉廠就是其中之一,也是鉛鋅行業的唯一一傢上榜企業。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青年始終勇立潮頭。“工廠位於一個偏僻小鎮,但還是有很多大學生心無旁騖常駐在此,”羅振說,青年們專業知識、工作作風都十分過硬,這為工廠的發展壯大提供瞭堅實保障。  

  丹霞冶煉廠員工平均年齡32歲,管理人員有70%多是“80後”。有青年們主動擔當作為,迎難而上的精神和韌性做底色,丹霞冶煉廠憑借創新驅動發展,從一傢粵北山區的小工廠變身中國最大的冶煉企業之一,多次獲得國傢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獎、廣東專利獎銀獎等科技創新獎項。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一詞占據當之無愧的C位。羅振表示,丹霞冶煉廠正是傳統制造業憑科技創新成功轉型升級的典型代表。他對未來發展充滿期待,同時也深刻體會到瞭緊迫感。  

  人才是第一資源。然而,目前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制造業企業招聘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矛盾局面。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要打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2018年,羅振曾提出培養技能人才的相關建議,“近幾年,國傢很重視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培養,為制造業提供瞭許多高水平技能人才。這對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傢非常重要。”羅振認為,根本是要加強實體經濟及制造業的利潤盈利水平,改變收入分配機制,以激勵更多人才投身制造業。  

  期待更多港澳青年融入  

  2024年1月16日,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公佈的《香港青年大灣區發展指數2023》顯示,對大灣區發展規劃“認同”或“非常認同”,以及表示願意去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受訪香港青年均近七成,同創新高。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香港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陳勇 圖/本刊記者 趙陽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陳勇表示,“大灣區‘一小生活圈’越來越便利,很多香港青年,隻要願意去灣區內地城市,無論在哪都能找到自己的發展強項,在事業上找到新的發展平臺。”並且陳勇認為,這個過程還在加速。“嶺南地區生活環境比較一致,國傢持續出臺瞭諸多政策,鼓勵香港青年到灣區發展。大傢完全可以放棄顧慮,放心融入灣區建設。”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3萬億元,專利能力位居全球四大灣區之首,成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長極之一。陳勇相信,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一流灣區指日可待。“這就需要大傢更努力,提供更多的幫扶和條件,幫助香港青年、尤其是青年專業人士更加便利地融入灣區。”他說。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為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引進人才環境,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五年來,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  

  “目前,超8萬名港澳學生在廣東中小學就讀,超20萬名港澳居民在粵工作發展。港澳居民在廣東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達到瞭34.6萬人次。”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介紹,“廣東已建成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龍頭的‘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體系,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超4800個,吸納港澳青年超5500人。”  

  2022年6月起,合資格並通過考核的港澳律師可以在內地九市正式執業。截至2023年11月底,378名港澳律師實現瞭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全覆蓋。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黃顯輝是澳門首批華人律師,如今其子女也投身法律事業,三人都通過瞭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成為獲得律師執業證(粵港澳大灣區)的澳門律師。親身感受過澳門回歸對法律界的積極影響,灣區建設又讓黃顯輝體驗到瞭法律人的新機遇。  

  陳勇表示,未來希望會計師、中醫、社工等其他專業界別人士,同樣能有機會投身大灣區建設。陳勇期待香港青年“紮根香港、融入灣區、放眼世界”,他說:“香港是中央的掌上明珠。大傢拼船出海共同發展,把大灣區連成一條璀璨的珍珠鏈。”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灣區全國人大代表紛紛為未來推進人才要素更好流動建言獻策。  

  2023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超13.57萬億元,連續35年全國居首,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金融主體數量突破1800萬戶,高新技術產業企業7.5萬傢,對人才的渴望無比迫切。  

  “一座城市的發展短期靠政策,中期靠人口,長期靠服務。”全國人大代表、珠海市市長黃志豪介紹,澳門居民有68.4萬人口,目前在珠海辦理瞭居住證的就有16.7萬人,比2019年增長瞭10倍。與澳門一墻之隔、與香港一橋之距,在珠海茂盛社區,居住著超1200名港澳居民,占全社區居民的1/3。  

  黃志豪表示,為瞭便利港澳居民在珠海發展,珠海近年來有針對性地推出瞭約60項政府服務措施,接下來還將持之以恒長期做好服務,推動珠澳政務服務高效銜接,助力橫琴打造趨同澳門的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環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支持香港積極參與灣區建設。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工聯會會長吳秋北認為,這體現瞭國傢對香港的一貫支持,也是對香港發揮所長,在大灣區建設中起到更積極的作用,更好地融入國傢發展大局的勉勵。他強調,“香港有八所大學世界排名前列,聚集瞭很多科研人才。香港必須要考慮,怎樣更好地推動科技研發對接產業,服務國傢高質量發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黃錦良對此感同身受。他認為,香港須善用自身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地位和優勢,與內地各城市加強在教育方面的協作,為國傢高速發展提供優質人才。  

  他建議,加強兩地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強科技教育方面的協助,協調更多內地省市與香港簽署相關協議,推薦香港與內地省市高校合辦課程,培養創科相關人才,促進教學研究知識轉移。  

  “香港在不同領域積累瞭雄厚實力,可以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基礎和人才保障。”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葉玉如同樣認為,香港可以通過人才創新方面為國傢發展貢獻力量。“我們應該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體制,建設全方位、開放性、戰略性的人才體系,培養和引進具有全球視野的創新型人才,同時將創造實現能力與國傢的戰略需求對接起來,推動人才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