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至17日,由上海大劇院出品、滬蘇等地聯合打造的昆曲《浮生六記》將首度來京,作為2024第八屆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展演劇目,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連演三場。戲迷喜愛的梅花獎獲得者施夏明、單雯兩位藝術傢,將以原汁原味的“南昆風度”在舞臺之上重現沈復和蕓娘悲欣交集的一生。

  施夏明:每次演“沈復”的癡情和悲慟都會落淚

  在昆曲《浮生六記》中扮演沈復的是梅花獎得主、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院長施夏明。他從12歲便與昆曲結緣,成為年輕的“80後院長”後也一直沒有停止藝術創作和演出。近年來,他多次來京上演瞭《牡丹亭》《瞿秋白》等作品,深受戲迷喜愛。他表示,雖然演過很多不同的昆曲巾生角色,但《浮生六記》中的沈復是非常特別的一個人物。

  《浮生六記》原著是清代自傳體散文,編劇羅周在改編時沒有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去呈現,而是以“沈復寫《浮生六記》時的至悲至喜、悲喜交織”來展現人物的情感濃度,並且設置瞭一個此前在昆曲舞臺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時間概念:時間循環。施夏明說:“沈復筆下的蕓娘被困在死亡的那一天,不斷經歷著生死的痛苦循環。能打破這一局面的人是沈復。而沈復要將蕓娘從無盡的垂死之痛裡解救出來,就必須與其‘永訣’。這給瞭我很大的震撼!這種時空輪回中人的心理變化,也是這部戲的一個看點。”

  施夏明說自己當初在讀《浮生六記》原文時,就很被沈復悼念亡妻之痛打動,“拿到劇本時,讀完第一折《回煞》,我就忍不住流下淚來。”編劇將書中的“坎坷記愁”改寫成沈復一心盼著自己的愛人蕓娘能夠回來,為瞭能再看她一眼,甚至把自己曾經最不愛吃、但蕓娘愛吃的鹵瓜、腐乳擺列在桌案上,等著蕓娘的魂魄歸來。這時沈復會一邊吃著鹵瓜、腐乳,一邊觀察周圍有沒有異動、蕓娘會不會回來。施夏明說自己每每演到這裡,眼裡都含著淚花,“直到確認蕓娘肯定回不來瞭,那一瞬間,我真的能夠感受到沈復心中難以言表的傷痛!”

  同樣讓施夏明因為進入人物內心而傷心落淚的還有《紀歿》一折。沈復憶一事、記一事,記一事、少一事,卻隻有一件事遲遲不肯動筆——蕓娘之死。因為隻要沈復不寫蕓娘之死,蕓娘便可一直陪伴在沈復身邊,但也要承受著日復一日的病痛之苦。當沈復下定決心結束蕓娘的痛苦,要與之永別,卻仍然下不瞭筆,因為他對蕓娘充滿著眷戀和不舍。最後是蕓娘握著沈復的手寫完瞭“蕓娘之死”。“排完這一幕時,那種經歷過那麼多美好之後的不忍心告別讓我內心很難受,每次演到這個地方我都會掉眼淚。”施夏明感嘆道。在劇中,這樣的心境轉化與抉擇,沈復經歷瞭無數遍。而塑造沈復這個人物的挑戰之一,就在於如何去演繹出悲慟的層次。排練過程中,施夏明抓住沈復“癡情”的特質,一遍遍演出來給導演、老師們看,不斷調整加工、豐富程式身段,讓人物越來越煥發光彩。

  單雯:人生角色的轉變讓“蕓娘”更有味道

  在昆曲《浮生六記》中扮演“蕓娘”的同樣是梅花獎得主、現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的單雯。她從2019年首演該劇至今,人生角色經歷瞭重要的轉變,不僅從女兒成為瞭母親,還從演員成為瞭老師。歲月的沉淀和人生閱歷的積累,讓她對昆曲藝術多瞭不少新的感悟,表演上也有瞭潛移默化的變化。“再次出演《浮生六記》,我對很多細節的處理會更加精進。”

  在單雯看來,昆曲《浮生六記》妙就妙在“很當代”:“編劇沒有采用傳統的戲曲敘事手法,而是有點接近電影,甚至有一點奇幻。”大幕拉開的一刻,蕓娘已經辭世,沈復孤單一人,飽嘗悼亡之痛。當他日復一日書寫與蕓娘的點滴往事時,蕓娘“回來瞭”!她如生前一般與沈復品詩、賞畫……沈復從錯愕、疑惑到驚喜,他意識到自己的筆可以創造一個活生生的蕓娘,於是他終日閉門寫書,在書稿中與蕓娘相聚……“沈復的現實生活與書中世界齊頭並進向觀眾展開,讓人們一步步走進他的內心。”單雯說,“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喜歡看穿越劇,他們能很快捕捉並理解這部戲的獨特之處。更重要的是,盡管我們的敘事方式是現代的,但在表演上並沒有破壞原汁原味的昆曲,我們依然遵循昆曲的程式。”

  演過《牡丹亭》等很多經典愛情題材昆曲的單雯,認為《浮生六記》不同之處,在於蕓娘與沈復之間除瞭至深至真的愛情,彼此之間還有一份理解,“他們非常懂對方”。劇中最打動單雯的戲是第五場“泣顏回”,“這是昆曲的經典曲牌。蕓娘在臨終之際,與沈復彼此之間的聆聽與訴說感人至深。此外,當蕓娘得知自己隻是沈復書中人時的那種震撼,也讓我動容。”

  為瞭塑造鮮活俏皮的蕓娘,單雯在閨門旦的基礎上借鑒瞭不同行當的表演技巧,“蕓娘的眼神是靈巧活潑的,念白不能過於委婉拖沓,身段步伐要靈動一些,節奏要快一些,因此我吸取瞭一些小花旦的表演方式。而當蕓娘臨終與沈復訣別的時候,我又采用瞭一些正旦的聲腔,表現人物年齡的成熟感。”

  單雯的老師是已故著名昆曲藝術傢張繼青,也是昆曲《浮生六記》的藝術顧問。張老師當年給單雯說戲時,經常說“要演得‘淡’一點”,因為演員在舞臺上不是在演,而應該就是劇中人,要把角色融入心裡,貫穿到手眼身法步中,才能最終讓情感真誠、自然地流露出來,而這份自然就是“淡”。單雯也在多年來用心的揣摩和不斷的實踐中感悟著老師的教誨:“‘淡一點’不是立竿見影就能做到的,要靠表演功力和舞臺經驗的增長,才能把這個字真正體現在舉手投足之間。” (記者 王潤)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