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時代進步中,讀書不再隻是因有“黃金屋”和“顏如玉”。對現代人而言,讀書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包括像我這樣無時無刻不在和書本、文字打交道的人也深有感觸,生活裡和紙質書的距離開始拉大。而這背後,不容忽視的是實體書店看得見的減少,以及實體書店經濟的衰退。電子化、數字化飛速發展的中國如此,步入某種“後現代”階段的日本也是如此。

根據日本出版基礎設施中心統計,從2012年到2022年的約十年間,全國實體書店總數減少瞭3成,降至約1萬9千傢。日本書店商業組合聯合會對此稱,實體書店減少的趨勢今後還將持續,並很有可能在人口減少背景下形成惡性循環。用日本網友的話講,這是愛好讀書之人“肉眼可見的降速”。

不知是出於一種巧合還是一種安排,3月5日驚蟄這一天,日本經濟產業省針對上述,設立書店振興項目組,直接隸屬經產大臣管理,以大力提振實體書店經濟,頗有“春雷響、萬物長”的寓意。這一舉措在引發日本相關產業聚焦的同時,也使人關註的是,跨部門的機構設置背後,顯然算的不隻是經濟賬。

為地方城市振興“提神”和“聚氣”。實體書店的減少,正成為日本地方城市活力減退的縮影之一。出版文化產業振興財團的調查顯示,日本全國市町村裡的“零書店城市”占比已達1/4。這一現象令人擔憂的,除瞭經濟影響外,更為重要的是讓一座城缺少瞭文化據點。《讀賣新聞》稱,實體書店“零化”趨勢下,地方城市的文化落差將日漸明顯。《日本經濟新聞》的采訪發現,“書店對於城市綜合意義上的繁榮必不可少”的民間意見十分集中。可以說,日本政府親自出手拯救實體書店,既看重為出版產業輸血,更看重書店作為凝神聚氣站點發揮的社會性作用。

為日本文化走出國門“賦能增值”。經濟全球化加速中,日本經產省加快推出以電影、音樂等為主體的文娛產業振興計劃。與此關聯,日本政府認為,本國經濟在海外日漸“成熟”之中,包括服務和商品在內的民族品牌要想確保優勢和勝算,必須提高文化附加值。而在實體書店日益減少的大背景下,“讀書荒”也正在給日本社會帶來“思想荒”、“創意荒”、“靈感荒”。

日本學者分析稱,舉一國之力助推實體書店,正是看到瞭文字、書本作為文化基石的意義,重新培養、建立和深化和書本的親近,是日本文化尋找創新的必經之地。不僅如此,日本政府還看到,身處同一文化圈的中、韓都在大力推進文化繁榮,日媒還關註韓國在韓國出版文化產業振興院主導推進下,作為“獨立系書店”的中小書店盤活案例,對此危機感十足。可以預見,日本加快“走出去”的組合拳中,一定會為實體書店開辟更大的一席之地。

在經濟、社會多重轉型之中,日本在迎來新機遇和新空間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實體書店之危。一面是直接沖擊文化根基,一面是高度關聯社會和城市生機,如何讓看著不起眼的實體書店重拾活力,是日本必答的一道綜合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