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疆 熱血難涼
■解放軍報記者 任 旭
雪中哨所。
思念傢鄉。
北疆的雪,晶瑩松軟,踩下去就沒過膝蓋,跋涉在通往界碑的雪野,不一會兒前胸後背都被汗水浸透。北疆的風,寒氣逼人,吸一口就透徹心扉,胸膛湧動熱血的軍人抵禦著這刺骨的寒涼。
界河冰封,如同蜿蜒白練;國門高聳,莊嚴宣示主權。當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站在國門前,仰望鮮艷的五星紅旗,眺望身後傢鄉的方向,我們應該以何種方式去抒發內心的情感?
走進邊防一線,近距離感悟軍人的堅守,即使春寒料峭,寒風刺骨,內心湧動的豪情也會讓人熱血沸騰;也隻有走進邊防一線,我們才能理解,有一種熱愛叫做堅守,有一種奉獻叫做無悔,我們更能懂得,為何一茬茬邊防軍人來到邊疆,將青春獻給邊防,便與邊防線再也難舍難分。
春到阿爾山,來隊探親的軍娃摟住軍人父親的脖頸,親人團聚的笑語溫暖瞭北國早春。新修的巡邏路、新配發的運輸車、巡邏到點的無人機、紅外夜視“電子哨兵”……一樁樁,一件件,都如一陣春風,一股暖流。
爬不完的“月亮坡”,講不完的“相思樹”,這裡留下瞭一代代邊防軍人的青春記憶。不論守防條件如何改善,邊疆惡劣的氣候不會變,樟松意志、白樺品格的連隊精神不會褪色,戍邊人堅守的信念不會變。
榮譽室小瞭,已掛不下講述戍邊榮耀的獎狀、獎牌,連隊每天都在書寫新的守防故事,將戍邊前輩留下的精神傳承、延續、發揚。今天,邊防堅固如鐵,邊疆遼闊壯美,火熱的練兵場景融化瞭冰雪,將士們初心如磐、信念如初。
“邊防有我在,祖國請放心!敬禮!”鄭重的承諾,莊嚴的誓言,氣沖霄漢!
祖國在心中,北疆春常在
■解放軍報記者 任旭 劉寶瑞 李秉宣 通訊員 龍喜濤
三角山哨所“相思樹”下,一名來隊探親的軍嫂聽丈夫講述“相思樹”的故事。
哨樓上的堅守。
宿舍中,一名戰士通過視頻電話向傢人展示他和戰友們制作的“龍年窗花”。
官兵踏雪巡邏。李朋儒攝
連隊有瞭更多守望邊防線的“眼睛”——
“我在這裡生活瞭一輩子,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為祖國守好邊境線,晚上睡覺才踏實”
北部戰區陸軍某旅三角山邊防連駐守北疆一線。眼下正值初春,連隊駐地銀裝素裹,記者與官兵一起乘坐全地形車巡邏。
“過去每逢降大雪,我們執勤都得‘過大關’。”提起冬季執勤的經歷,二級上士敖涵感慨萬千。
幾年前的初春,一場風雪過後,執勤車輛在管段內深陷積雪中,加之沒有手機信號無法與連隊取得聯系,敖涵和戰友隻能下車,徒手推車。那天,頂著刺骨的寒風,3公裡的路程他們走瞭一上午。
經歷數次裝備換代升級,如今,新型履帶式全地形車落戶哨所。“即使在風雪路段,我們也能一上午巡邏往返一趟。”敖涵說。
這個“鐵傢夥”最高時速可達60公裡,憑借過硬的攀爬能力,能有效應對多種復雜路況。
分隊抵近邊境一線,連隊值班室發來信息:“前方背山處有情況,迅速前出偵察。”一名戰士立即使用雷達設備展開搜索,就在即將鎖定“目標”之際,“目標”卻突然消失在界河附近的密林中。
“擴大搜索范圍!”指揮員下令,官兵迅速行動,在數十厘米厚的積雪中,深一腳淺一腳地尋找。正在大傢一籌莫展之際,一架無人機迅速升空,繼續前出搜索。
“航向前方,實施偵察!”對講機中傳出指令。偵察航拍畫面上,清晰呈現出“目標”在密林中的行進軌跡。指揮員再次通過對講機,向分隊通報無人機偵察情況,指引官兵實施行動。很快,官兵就將企圖逃跑的“不法分子”捕獲。
戰備執勤訓練結束,連長告訴記者,近年來管邊控邊方式不斷創新,他們利用視頻監控系統、邊防偵察雷達、紅外夜視儀、無人機等信息化裝備優勢,在一線佈設“電子哨兵”,為管邊控邊加裝“電子眼”。
護邊員、蒙古包“哨所”,則是連隊另一雙“眼睛”。三角山下,聞聲出門迎接巡邏官兵的是60多歲的護邊員王玉發,他和傢人生活在距連隊20公裡遠的大山裡。
走進王玉發的傢,四周墻上掛滿大大小小的獎狀:內蒙古自治區“優秀邊民”、興安盟“十佳護邊員”“最美戍邊傢庭”……一張王玉發與連隊官兵的合影,擺放在傢中的顯眼位置,這位老護邊員堅定地說:“我在這裡生活瞭一輩子,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為祖國守好邊境線,晚上睡覺才踏實。”
前年冬天,連長帶領官兵執行徒步巡邏任務,在返回途中突遭“白毛風”,手機沒有信號,寒風凜冽,官兵們在風雪中艱難跋涉。王玉發帶著妻兒,騎馬前去接應,將幾乎迷路的官兵帶回傢中休息。
“拓寬管控路子,合力強邊固防,建立軍地情報互通、信息互聯、協作互助機制。”前不久,在該旅牽頭組織的黨政軍(警)三級書記走邊關活動上,該旅領導說,這些年,連隊從以往的單打獨鬥到如今的合力戍邊,充分發揮護邊員重要作用,持續提升邊境防衛管控能力,為邊境地區安全穩定奠定基礎。
巡邏歸來,連隊訓練專修室內一派火熱練兵場景。“槍面要平,右眼通視缺口和準星……”連長帶隊訓練,給戰士們講解射擊動作要領。
訓練磨煉意志,更要講究科學。嚴寒條件下,為確保射擊精度,官兵們不得不脫下手套。刺骨的風中,每當官兵的皮膚與軍械接觸,都會鉆心的痛。酷寒環境下,如何實現科學訓練,成為連隊官兵關註的問題。
旅黨委將冬季訓練專修室建設提上日程,結合邊防特點,規劃設計能夠滿足多專業、多課目的多功能訓練專修場所。
“結合邊防冬季實際訓練需要,我們加固墻體,保持室內溫度;在保留泥土地面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硬化,讓官兵在感受野戰環境的同時,科學提升軍事素質。”該旅作訓科參謀介紹,跑步機、單雙杠等室內健身器材相繼配發,冬季訓練“待機”時間更長,這座約600平方米的訓練專修室,成為戍邊官兵冬季訓練的“加油站”。
訓練條件好瞭,官兵訓練熱情高漲。在全旅“天狼杯”比武競賽中,該連連續5年捧回冠軍獎杯。
如今守防真是趕上瞭好時代——
“如果部隊是所大學校,那麼三角山邊防連就是這段青春記憶中一朵晶瑩的浪花”
夜色漸深,室外滴水成冰。宿舍的溫度計顯示:20℃。
在戰友均勻的鼾聲中,上等兵耿紀濱小心翼翼地從床上爬起,穿好衣服。上哨前到電鍋爐房對設備運行情況進行檢查,這是夜間崗哨的例行工作,他們每隔半小時都要去檢查一下設備,以確保暖氣保持適宜的溫度。
觀察屏幕、輕觸按鍵、調整參數……看到設備運行正常,耿紀濱放心地離開瞭。
“現在的兵真是趕上瞭好時代。”以往用煤鍋爐取暖的辛苦,耿紀濱的“師傅”、一級上士陳富軍心裡最清楚,“整天和煤打交道,渾身上下黢黑,隻有眼珠子是白的。”連隊為瞭方便他換洗衣物,特意為他準備瞭好幾套作訓服。
今年已是陳富軍來到連隊的第17個年頭。早年間,他時常能聽到戰友的抱怨:“陳班長,暖氣能不能給點力啊,昨天晚上又被凍醒瞭。”
陳富軍隻好無奈地笑笑,面對那臺“老古董”,他心有餘而力不足。
“現在不一樣瞭,電鍋爐取代煤鍋爐後,可以滿足不間斷供暖需求,方便多瞭,也幹凈多瞭。”陳富軍欣慰地說,戰友們睡眠質量高瞭,執勤時精力更充沛。
雪野中的哨所仿佛一面鏡子,折射著時代變遷,見證著邊防建設能力的提升。
“以前每到冬天,連隊所屬的三角山哨所就變成瞭一座‘孤島’。運輸難,難於上青天。”敖涵時常回想起那年冬天自己軍旅生涯的第一個生日,降雪封鎖瞭哨所通向外界唯一的道路,物資送不上來,官兵隻得將一日三餐縮減為一日兩餐。
長明電、純凈水、網絡信號,這些都市生活的“尋常事”,在阿爾山都是“奢侈品”。用電要靠太陽能、用水要靠冰雪融水、用網隻能跑到遠處山頭捕捉微弱的信號,有時候還沒跑到,手機就凍關機瞭……
在上級的關心支持下,陣陣“暖流”融化瞭北緯47°的嚴寒:新鋪瞭柏油路、新打瞭甜水井、新建瞭信號塔;官兵的暖心體驗觸手可及:頓頓都能吃到地方供應商直送連隊的新鮮水果,和傢人視頻通話清晰流暢……大傢都說,困擾他們多年的“老大難”,如今一件件都得到瞭解決。
迎著朝霞,二級上士李長月正在進行執勤觀察任務。
這是李長月戍邊10多年來再尋常不過的一班崗哨,也是剛剛下連不久的新兵秦錦濤入伍以來的第一班崗哨。看著眼前青澀懵懂的秦錦濤,李長月眼前慢慢浮現出自己第一天到連隊報到的情景。
那年9月,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的李長月攜筆從戎,輾轉來到三角山。一下車,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瞭:沒過膝蓋的積雪、蕭瑟呼嘯的冷風,一瞬間“冷在身上,涼在心底”。
走不完的巡邏路、站不完的戍邊崗、趴不完的雪窩子。連隊駐地附近人跡罕至,從繁華都市到邊關一線,與李長月終日做伴的隻剩下孤獨與寂寞。
“當時剛出臺大學生士兵退役減免學費、考研加分政策。”面對政策紅利,李長月漸漸萌生瞭幹兩年就走的念頭。
然而連隊的一件件暖心事,改變瞭李長月心中的想法:溫順軍馬讓給列兵騎,新鮮果蔬送到哨點去,熱乎飯菜留給巡邏戰友,苦活累活幹部骨幹搶先幹。
為瞭讓準備考學的戰士多一點時間復習功課,戰友們主動替他們站崗巡邏;官兵個人或傢庭遇到困難,連隊黨支部都會積極向上級反映,協調做好住院治療、法律援助、救濟慰問等工作……
2015年8月,面對走留抉擇的李長月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望著窗外皎潔的月光,點滴往事如潮水般湧上心頭。“如果部隊是所大學校,那麼三角山邊防連就是這段青春記憶中一朵晶瑩的浪花。”
10多年來,李長月兩次保留學籍,直到最終放棄學籍。他歷任班長、司務長、文書、軍械員、種植員、營管員等崗位,早已從想幹兩年就走的懵懂新兵成長為連隊的“多面手”。
走出連隊,門前小廣場上有句“營造暖心留人環境”的標語格外引人註目。李長月告訴我們,這原本寫的是“拴心”,後來連隊改成瞭“暖心”。
雖然隻是一字之改,卻道出瞭三角山邊防連官兵堅定信仰、以連為傢、紮根邊防的昂揚風貌。
陽光照耀下,“樟子松”在成長——
“來到邊防,我找到瞭自己的價值,堅定瞭人生的方向”
樟子松不畏嚴寒,陽光每天都會給予它向上生長的力量。
松如兵,兵亦如松。冬季的三角山是苦寒之地,但在精神陽光的滋養下,官兵心中充滿希望。
每次從連隊門口經過,看著電子大屏上自己制作的“連隊信息視窗”,中士屈雨江都有種說不出的自豪感。
內蒙古師范大學遊戲設計專業本科畢業的屈雨江,是連隊的“高材生”。當年初來連隊時屈雨江並不適應。他雖身形魁梧,但從小體能差,在軍事訓練中不占優勢。
一次,為瞭表彰先進,營造比學趕幫超的氛圍,旅機關安排各連隊制作“連隊信息視窗”,並下發瞭統一的模板。連長把這道“填空題”交給瞭屈雨江。
屈雨江發現模板中有不完善的地方。“連長,我能不能自己調整一下?”屈雨江主動找到連長。在得到肯定答復後,他立即行動起來,翻閱相關書籍,借鑒網上資料,對模板進行瞭全新設計,還增添瞭多項內容。
屈雨江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制作的“連隊信息視窗”不僅得到瞭連隊戰友的認可,兄弟連隊看到後也紛紛前來取經。他制作的模板成為全旅各個連隊的標配,屈雨江也成瞭旅隊的“名人”。
後來,連隊將編排連隊小報《相思樹下》的工作也交給瞭屈雨江。在他的努力下,小報重新改版:增加瞭新欄目,換上瞭新報頭。
如今,屈雨江成為瞭連隊的“技術達人”:幫助老班長制作教學課件,幫助文書匯總整理數據,給過集體生日的戰友制作祝福視頻。“有些軟件我過去也沒有學過,但是連隊相信我,我就願意去學,去幹。”屈雨江說。
“大學生士兵想法多,能動性強,隻要給他們舞臺並加以正確地引導,就能讓他們找到努力的方向。現在的屈雨江,體能也跟瞭上來,有的項目還在連隊名列前茅。”連長說。
在列兵彭雨濤心中,“邊防軍人”始終是自己心中最難割舍的情結。雖然和同年入伍的戰友一樣都是00後,這卻是彭雨濤第二次走進軍營。
彭雨濤的舅舅是一名邊防軍人,從小就給彭雨濤講述守防故事。有朝一日,像舅舅一樣守衛邊防線,成為瞭彭雨濤的夢想。
2019年,彭雨濤如願考上瞭大學,但他並沒有忘記那一身軍裝。大一那年他報名參軍,成為一名武警戰士。
翌年,彭雨濤隨隊參加抗洪搶險任務。面對滔滔洪水,彭雨濤和戰友們一起扛沙袋,連續奮戰半個多月。
兩年義務兵服役期滿,為瞭完成學業,彭雨濤依依不舍地告別軍營。雖然苦,但軍旅生活成為他記憶中最閃亮的日子。
去年大學畢業,彭雨濤沒有絲毫猶豫再次報名參軍。這次他的目標更加明確:“好男兒志在四方,我希望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坐著綠皮火車一路向北,窗外是人煙稀少的荒原,彭雨濤心中卻有一種莫名的激動。
第一次隨隊巡邏,看著白雪皚皚的山巒和蜿蜒的哈拉哈河,看著成群的馬鹿和黃羊,彭雨濤不禁感嘆祖國的遼闊。第一次手持鋼槍在哨所執勤站崗,看著遠處的國門口岸,看到界碑上鮮紅的“中國”字樣,彭雨濤不禁熱淚盈眶。
雪後,彭雨濤和戰友們清掃連隊門口的道路。氣溫達到-30℃,呼出的水汽凝結在他們的防寒面罩和帽子上。
“興安嶺穿上潔白的衣裳,緊握鋼槍守衛著北疆……祖國,我為你放哨站崗。”不知是誰起的頭,戰士們一個接一個,唱起瞭連歌。“那一刻感到身上充滿瞭一種神聖的力量。”彭雨濤說。
翻開連隊的花名冊,像彭雨濤一樣的00後官兵已經成為連隊的主體。曾經一段時間,網絡上充斥著對00後的質疑。
“我也曾經疑惑過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哪裡?質疑過自己究竟能不能行?來到邊防,我找到瞭自己的價值,堅定瞭人生的方向。”彭雨濤說。
在連隊正對著樓梯的墻上,有一行醒目的標語:“自主搞建設,主動求作為,接續謀發展。”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隻有每名年輕士兵充滿希望,連隊才能充滿希望。對祖國清澈的愛,讓年輕人有瞭在邊疆紮根的力量。他們是這個連隊的希望,也是我們這支軍隊、這個國傢的未來。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