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有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樹和李樹,雖然默默生長,不言不語,但它們的花朵和果實,卻讓前來的人們將樹下踩成瞭一條小路。

品德高尚之人,從不向外炫耀,而是默默地向內深耕。不求得立下豐功偉績,至少可以優於從前的自己。

深耕言語

《道德經》裡說:“美言可以市尊。”別人之所以尊重自己,是因為自己會說話、言辭美。

說話不難,可以張口就來、想說就說。但要做到會說話,卻並不容易,它需要經過思考、不斷修煉。

《世說新語》中記載瞭一則故事。

東漢時期,十一歲的陳元方去拜會袁紹。袁紹問:“你的父親在太丘做官,遠近的人都稱贊他,他是怎麼治理地方的?”

元方說:“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讓人們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傢就對我父親更加敬重。”

袁紹又說:“我曾在鄴縣做縣令時,也是這樣做事情的。不知是你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父親?”

元方思考片刻,回答道:“周公和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時間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為卻那麼一致。周公並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陳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沒有相互效法的例子,不卑不亢地回答瞭袁紹的刁鉆問題。

“言,心聲也。”一個人的言語,是其人品德性、真實心聲的具體呈現。言語得當,讓人如沐春風,容易贏得更多人的幫襯。

深耕言語,建立在邏輯與思維能力上,而不是簡單地發泄情緒或忍氣吞聲。凡事認真思考,放下成見,有理有據,哪怕跟對方立場完全不同,也能收獲有價值的成長。

深耕能力

撒哈拉沙漠常年無雨,氣候惡劣,可謂是動植物的夢魘之地。然而在沙漠的深處,卻有一片胡楊林兀自生長,傲然挺立。

這些胡楊,之所以能逆境生長,肆意向上伸展,是因它們先向下生長,吸吮水分,壯大根系。

胡楊的向下生長,向內深耕,無疑是一種堅韌和智慧。

其實,做人也該如胡楊,雖然掌控不瞭滾滾風沙,但是活著的姿態能握在自己的手裡。要知道,沒有誰天生就自帶光芒,所有的成績背後,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自勝。

宋代劉過說:“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學習就如農人耕作,努力不努力,是勤奮還是懶惰,隻有自己心裡最清楚。

《警世賢文》裡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反復磨礪,寶劍才會鋒利無匹;寒冬煎熬,梅花才會清香撲鼻。不追求所謂“捷徑”,功夫到傢,量變成質變,各種問題也會隨著正向循環迎刃而解。

很多事情,做瞭不一定馬上有結果,但找對方向,堅持下去總會看到希望。這世上從來都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隻有日積月累的堅持。每一種成功的背後,必定是踏踏實實地深耕。

深耕心境

梁實秋曾說:“內心湛然,則無往而不樂。”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遇到困難與挫折,經歷多瞭會發現,若是消極以對,它們便沒有盡頭,隻會讓自己陷入黑暗的泥沼。

保持樂觀,懂得釋然,學會從容,才能走出低谷,將所有的打擊與痛苦化作生命的養分。

作傢蔡瀾曾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大學畢業後,他找不到工作。那段時間,他居住在簡陋的廉租房裡,每天靠領救濟金生活。但蔡瀾卻整天樂呵,一門心思撲在寫作上。幾年後,他接連出版瞭幾本暢銷書,一舉走紅。

多年後,在一次采訪中,記者問他是如何走上作傢路的?他笑瞇瞇地說:“我能掙紮成功,是因為我總是笑對人生。”

成年人的世界裡,風風雨雨是常態。想要走出逆境,既要知足常樂,更要學會保持淡然,從容面對挫折與磨難。

遭遇生活的陰晴,保持樂觀;面對命運的盈虧,學會知足。

深耕一顆平常心,哪怕遇到的風雨再大,我們都能一蓑煙雨任平生。

《道德經》中講:“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人生天地間,當做大丈夫,要以敦厚立身,拒絕淺薄;要以樸實立人,拒絕浮華。誠然,要想做到處其厚、處其實,就得不斷深耕自己,時時除其薄、除其華。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深耕言語,與人為善;深耕能力,務實肯幹;深耕心境,致虛守靜。

願你我擁有“深耕自己”的大智慧,繪就更美好的人生。

本文來源:民生周刊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