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記者 王亞囡、張桐
如果說一橋大學商學院博士的身份已經為於雷鍍上一層耀目光環,那麼,能夠被香港大學與哈佛燕京學社合作的中國制度研究中心選中,作為管理學領域唯一的青年學者與來自全球的十多位傑出學者共同針對現代中國制度變遷進行跨領域的研究,則更賦予於雷以國際化的研究視野。緊張的科研工作之餘,於雷還參與日中教育促進協會的工作,肩負起建築留學就業生態圈的重任。
日前,《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攜手《日本華僑報》對話在高等教育與全球流動性研究和經營管理創新領域深耕多年的於雷,聆聽他對於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留學生如何實現人生追求的看法與建議。
擁有更多的選擇權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多掌握一門語言,就等於手中多瞭一件發現世界、瞭解世界的工具,於雷對此深有體會。
從小就對語言產生濃厚興趣的於雷,在全國高中奧林匹克英語競賽中獲得一等獎。父母為他感到驕傲的同時,並沒有過多幹涉,而是用“取得這樣的成績能夠對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的提問方式,啟發於雷主動思考、自主選擇。
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於雷憑借全國大賽的優異成績,提前半年拿到北京語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避開瞭千軍萬馬闖獨木橋的殘酷競爭。北京語言大學獨特的課程設置,讓所有學生都擁有兩年的交換留學體驗,也為於雷打開走向世界的大門。
說到高考和留學,話題自然而然轉到東亞教育“越來越卷”的現象上。於雷認為,東西方國傢在近代發展不平衡的這段歷史,導致瞭東亞社會試錯成本過高,東亞學生背負掣肘於信息不對稱;而在當今社會,信息大爆炸並未幫助我們更科學地獲取廣泛信息,反而是形成瞭充滿偏見的信息繭房,讓留學生再次陷入信息不對稱的泥潭。
利用語言優勢在高考中脫穎而出,讓於雷第一次領悟到掌握信息和做對選擇的重要性。若想占據人生賽道的領先位置,關鍵就在於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而留學無疑是一直以來被看作打破地域限制、獲取高質量教育資源,為人生選擇增加更多籌碼的有效途徑。留學不僅代表著一種學術追求,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體驗和自我挑戰。於雷深知,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的理解和適應能力對於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他認為,通過留學,學生能夠接觸到多元的思想和觀點,這種經歷將極大地拓寬他們的視野,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斷變化的留學目的
針對輿論關心的“出國留學的熱度在逐年減退”這一話題,於雷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瞭改開四十餘年來各個階段的中國留學生群體的特質,態度明確的給出“海外中國留學生群體總數可能面臨縮減,但是他們留學的目的性更加明確”的答復。
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留學生留學的目的已經從瞭解世界、融入世界,嬗變為發現世界、創造世界。
留學的意義,已經從“看世界”變成“關照自我”,即跳脫成長環境,努力以一種客觀、立體、全面的角度,通過異文化的對比分析,找到適合自身資源的發展之路。
今天,不受年齡的限制,在工作數年之後重返課堂,通過豐富人生體驗,夯實知識結構和個人能力的留學生不在少數。在那些占據世界優勢的科研領域,中國留學生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根據個人需求的不同,如今的在日中國留學生群體也已經細分為科研、就業、短期體驗等幾大類型。
不少傢長對於赴日留學還存在著“本科畢業生更受日本大企業的歡迎”的誤解,常年致力於國際視閾中的管理制度研究的於雷一針見血的指出,“這種情況雖然存在,但它主要適用於日本本國學生。擁有國際背景的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有能力開辟截然不同的職業道路。”
集團化模式運轉的日本企業,對於普通崗位的需求相當大,而本科畢業生的知識結構相對單薄,更易為用人單位改造、塑形。而留學目標明確的中國留學生,完全可以選擇更高的平臺。
另一方面,進入新世紀以來,高效運轉的現代化社會,分工愈加細致。人在社會大機器中的定位,從螺絲釘退化為圖釘,個體的功能性被不斷弱化。於雷的建議是,結合個體條件,構建專業性強的知識體系,擁有難以取代的工作能力,才能實現長久的發展。
從微觀層面看,當代中國留學生的傢庭結構、留學目的、經濟條件等方面都發生瞭巨大變化;從社會層面看,中國留學生從側重單向接收留學目的國的先進技術與研究手段,發展為對留學目的國進行中國形象和文化的宣介,中國留學生與留學目的國之間,已經形成互利互通、互鑒共贏的新的交流模式。“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這既是於雷作為新時代海外華人學者的堅持,也是他一直傳遞給後輩的價值觀。
搭建留學就業服務生態圈
在進入學術界工作前,於雷曾經供職於日本證券巨頭,為日本本土和在日歐美資產管理公司提供技術分析及解決方案。從林區小鎮走到世界的舞臺,於雷從很多人身上汲取能量,也希望將這些能量傳承、放大,影響到更多人。他回到自己本科的母校擔任客座講師,利用自己學術界與產業界兩種經驗,幫助一批又一批後輩進入心儀的名校,並為他們的職業發展提供指導。
有感於日本大學教學過程中以及與國內高校師生交流時發現和總結的留學需求,於雷聯合其他在日華人華僑企業高管的力量,搭建瞭一個幫助留學生更好的體驗留學生活、實現人生目標的“沙龍”,提供應試、生活、求職等領域的信息,分享擇業方向、面試技巧等方面的經驗,這就是日中教育促進協會的雛形。無論是屬意回國發展的學生,抑或留日就業創業的學生,都能在這裡得到有效的信息和引導。原本是面向留日後輩組織的小型講座,靠著口耳相傳的力量不斷吸引到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加入。在講座中受益的學生也主動聯系到自己在國內的母校,從而促成瞭包括天津外國語大學和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內等多所國內院校先後主動聯系日中教育促進協會,在過去幾年間已聯合啟動短期赴日遊學項目,安排國內大學的學生參觀日本的工廠企業,實際進入日本職場長期或短期實習,脫離書本瞭解日本的經濟發展狀態和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用較低的成本幫助學生彌補信息不足,豐富人生體驗。
隨著留學生需求的持續增長,日中教育促進協會正式成立,也逐步實現瞭從圈子到平臺到留學生就業服務生態系統的成功蛻變。除瞭專業知識的普及之外,更要勇擔幫助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責任,這是日中教育促進協會恪守的理念,也是於雷所代表的一批海外華人不變的初心。
采訪後記
正如胡適所言,教育不是一件華服,讓人變得光彩照人,教育是一副眼鏡,給予人更好的看世界的能力。看到美好世界的於雷,願意幫助更多人找到適合自己的眼鏡。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