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凡
有日本“國民作傢”美譽的夏目漱石的小說《坊ちゃん》,翻譯成為中文的時候,有的將其譯為“哥兒”,有的將其譯為“少爺”。到底哪一個譯詞更為準確,或者說更為貼切,我也說不準。兩譯並存,也許會成為未來中日翻譯界的一個話題,或者成為一個課題呢。我現在手中持有的是《哥兒》(汪明 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11月第1版),但是,我個人還是喜歡“少爺”的譯法。未來。我也希望把我的兒子叫做“少爺”。這樣,在這篇小文中,我對主人公也就用“少爺”之稱瞭。
讀著夏目漱石的《哥兒》,特別是裡面那位陪伴、引領“少爺”成長的上瞭年紀的保姆——阿清婆,我就想到魯迅作品《阿長和山海經》裡面的保姆“長媽媽”,想到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裡面的保姆“宋媽”,想起當代中國著名詩人艾青的名詩《大堰河,我的保姆》。原來,保姆也可以成為作傢筆下傳遞情感的媒介。當然,像魯迅弟弟周作人那樣把日本人保姆變成自己妻子,並因她撕碎瞭兄弟情誼,就是另外的話題瞭。
讀著夏目漱石的《哥兒》,我能夠感受到阿清婆是“少爺”孤獨時光中一盞溫暖的燈。看起來“少爺”出生在大戶人傢,但因為性格倔強頑皮,實際上是一個“人嫌狗不待”的孩子。這個時候,隻有保姆阿清婆在傢庭裡陪伴著她。“少爺”被爸爸打罵的時候,阿清婆會偷偷地遞過來糖果、點心和彩繪鉛筆。“少爺”沒有零花錢的時候,阿清婆會硬借錢給他。“少爺”臨行出遠門的時候,阿清婆更是絮絮叨叨反復叮嚀。這種不是親情勝似親情的情誼,猶如一盞溫暖的燈,給“少爺”帶來瞭終生難忘的溫暖的愛。
讀著夏目漱石的《哥兒》,我能夠感受到阿清婆是“少爺”成長過程中一盞指路的燈。人在成長過程中,有的時候需要導師般的具體指點,有的時候需要有別於嚴厲教育的熱情鼓勵。當“少爺”意識到別人都在討厭他的時候,文化不高的阿清婆卻這樣對他說:“你性格直率,這是品行好的表現”。良言一句三冬暖,阿清這一句話,是對“少爺”的肯定,更是對少爺的引領。讓少爺不僅未來把“品行好”作為自己的成長目標,更在長大成人後用“品行好”這把尺子來衡量大千社會的蕓蕓眾生。
讀著夏目漱石的《哥兒》,我能夠感受到阿清婆是點燃“少爺”精神情感的人性之燈。大戶人傢的子女,因為復雜的傢際關系,內心中大都有各種各樣的糾結,也就有各種不同程度的冷漠。說句得罪人的話,他們的人性不會高於貧傢子女,有時甚至會走向反面的。“少爺”和哥哥分傢之後,繼續選擇讀書,無奈的阿清婆隻好選擇到親戚外甥傢做女傭,但她繼續等待著“少爺”有出息後的“歸來”。這種近似依戀的期待,給“少爺”帶來的是責任感。阿清婆去世前還這樣說:“少爺,我死瞭,請你把我埋在少爺傢的佛寺,我會在墳裡開心的等你來……”這種生離死別的期待,點燃瞭“少爺”精神情感中的人性之燈。
《哥兒》這篇小說,看似淡淡敘述,實有濃濃情感。我讀著,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性,任眼淚滴落在鍵盤上……腦海裡浮現著阿清婆的千姿百態。我不想再去說裡面其它種種人物,隻被“少爺”的保姆阿清婆感動著……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