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羌塘,天寒地凍。春節剛過,記者走進海拔4500多米的軍營,體悟新時代邊防軍人的傢國情懷——

雪域高原燃芳華

■解放軍報記者 郭豐寬 通訊員 王剛 唐鵬

那曲軍分區戰士進行400米障礙訓練。黃世傑 攝

群峰聳立,銀裝素裹。西藏那曲軍分區某營制氧機房裡,二級上士劉陽正在認真檢查儀表、抄錄數據。

這裡的冬天是寒冷的。那曲平均海拔4500多米,氧氣含量低,氣候幹燥。冬季氣溫最低可達零下40攝氏度。

跟隨劉陽巡查路線徒步行走,不一會兒,記者明顯感覺有些“力不從心”,腳步不自覺地慢瞭下來。而走在前面的劉陽安靜沉穩,他的心裡隻有一個念頭:供氧設備不能出任何差錯!

制氧機房的不遠處,是象征人民子弟兵守衛那曲的英雄群雕。群雕一旁的軍史文化長廊,清晰記載著那曲革命、建設和發展歷程,以及這期間發生的感人故事。

“能守衛在這裡,是我一生的榮耀。”劉陽說,近些年,戍邊條件得到瞭極大改善,更加堅定瞭他和戰友紮根高原建功立業的信念。

在與劉陽的交流中得知,他負責維護的制氧機電路復雜,對專業知識和技術操作水平要求都很高。

“剛到部隊那會兒,我從沒想過有朝一日會成為‘制氧專傢’。”劉陽回憶起自己剛與制氧機打交道的那段日子。一次雪夜,氣溫驟降,單位的制氧機突發故障。瞭解情況後,他二話沒說就與兩名戰友來到制氧機房,利用現有工具檢查排障。忙活瞭一陣後,制氧機恢復正常。劉陽卻因長時間趴在地上,雙腿凍得有些麻木。

“機器若是修不好,很多戰友夜裡會因缺氧睡不好覺。”在劉陽看來,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如果連本職都幹不好,我哪好意思面對戰友呢?”

負責供氧設備這些年,劉陽和戰友不斷總結經驗,探索出簡便實用的設備搶修維護招法,即“配件常備、自制警報、降壓搶修、氧氣不斷”,有效提高瞭應急保障效率。2019年,他和戰友一起攻關改良的“儲氧式加氧裝置”,縮短瞭制氧灌裝時間。

制氧機房外,呼嘯的寒風卷著碎小石粒拍打在門窗上,“噼啪”作響。

“在這樣的天氣,想出去走走都困難。但作為駐守在這裡的一名軍人,你沒有任何理由退縮。”劉陽眉宇間透著堅毅。

“這支隊伍的官兵,個個都是好樣的。”二級上士李沙是劉陽工作中的搭檔,他告訴記者,越是身處不利環境,官兵的工作勁頭越足,大傢經常為瞭解決一個問題,在機房一待就是大半天。

認真工作不畏難,刻苦訓練勇爭先。下士王亭照是該軍分區的訓練尖兵,也是400米障礙紀錄的保持者。一次,軍分區組織創破紀錄比武,王亭照再次報名參加400米障礙項目。報名後,他就開始加練體能。

看著王亭照奮力拼搏的勁頭,連隊幹部葉聰擔心他吃不消,勸他量力而行。

“隻有不斷超越自我,才能取得進步。”王亭照說,成績面前,自己不能滿足於現狀,而要敢於嘗試、勇於超越。經過一段時間的針對性訓練,王亭照再次在比武中刷新瞭個人紀錄。

看著被戰友們簇擁著的王亭照,葉聰眼睛濕潤瞭。他說,連隊曾連續7年被上級評為“基層建設標兵連隊”,榮譽的取得離不開官兵的拼勁闖勁。

“勤耕不輟,讓夢想開花。”這是中士李改雲寫在筆記本上的一句話。剛入伍時,李改雲體能基礎就很紮實,多次在軍分區組織的考核中名列前茅。他卻說,這隻是剛剛開始,自己的夢想是有一天能站在更高的領獎臺上。

夢想的種子一旦發芽,生長的力量便難以阻擋。近幾年,李改雲連續4次打破軍分區3000米跑紀錄,但他從沒停止超越的步伐。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李改雲說,常年駐守在高原,說不苦是假的,但戰友們不怕苦是真的,因為他們深知軍人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

高原上,勁風呼嘯。廣袤雪野,冰冷的是空氣,沸騰的是熱血。雪山巍峨,高原軍人堅守的信念更加篤定……

短評

有精神就會有力量

■崔波

那曲苦不苦?曾經在這裡,種活一棵樹都很難。然而,就在這樣一個高海拔、低含氧量的地方,高原官兵用行動證明,樹活風雨土,人活精氣神,有精神就會有力量。

一段歷史,熱血鑄就;一種精神,薪火相傳。70多年來,在海拔4500多米的雪域高原,官兵們傳承弘揚“老西藏精神”,戰風雪、鬥嚴寒、抗缺氧,在離天最近的地方用忠誠擔當的實際行動踐行“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錚錚誓言。

時光易逝,精神常青。喜馬拉雅山脈的連綿群山,如一座座無字的豐碑,見證著每一個邊關哨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也守望著這片用生命築起的精神高地。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作為新時代革命軍人,隻要我們繼續發揚優良傳統,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英雄氣概,不斷為“老西藏精神”註入新的內涵,就一定能創造無愧於新時代的新業績!

(本文刊於《解放軍報》2024年2月25日第3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