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裝馬靠鞍” 古人認為,衣冠楚楚是君子“標配” 那衣服有褶皺瞭怎麼辦 這時候就需要拿出熨鬥瞭! 可熨衣服 可量尺寸 這是東漢的“工業設計” 刻度天祿架銅熨鬥 是一件東漢豪華版熨鬥 由支架和熨鬥兩部分組成 許是支架高大厚重很“靠譜” 或是對熨衣服過程太好奇 瑞獸“天祿”停留在支架頂端 準備見證衣服由皺到平的神奇時刻 (“天祿”為傳說中的瑞獸,是常見的漢代裝飾,寓意為 “天賜的福祿”) △ 這隻“天祿”的鑄造運用瞭圓雕、浮雕、線刻等多種手法,構思精巧自然,造型憨態可掬。 使用時將熨鬥從支架抽出 鬥內放上燃燒的木炭 待底部熱得燙手,便可使用 還 可根據不同的溫度熨燙不同的衣料 不熨衣服的時候它也有妙用 鬥柄平面刻有12寸刻度 每一寸畫瞭3個圓圈 可當尺子作丈量用 △ 熨鬥示意圖(左)。熨鬥為勺狀,熨鬥的柄上面刻有表示12寸刻度的圓圈紋。3個圓圈表示1寸,9個圓圈呈菱形表示5寸,11個圓圈呈菱花形表示10寸。 我國出土的各種熨鬥中 這種帶刻度的熨鬥比較少見 熨鬥曾是刑具 也是權力的象征 由於銅的導熱性好並易於鑄造 古代熨鬥多用青銅鑄成 其出現可以追溯到商朝 相傳最初是作為刑具而發明 也就是商紂王所施的炮烙之刑 △ 龍首柄銅熨鬥,漢代,武威市博物館藏。熨鬥在鬥柄尾端鑄造龍頭,以彰顯主人的顯赫傢世和尊貴的身份地位。 到瞭漢代 隨著我國養蠶絳絲和青銅鑄造發展 熨鬥作為 熨燙衣服的工具開始興起 成為宮廷或貴族的日常用品 刻度天祿架銅熨鬥約9公斤重 且出土於東漢王侯級別的墓葬中 有專傢認為它表達瞭古人 “持(熨鬥)柄以熨天下”之說 象征著權力與威望 是墓主人身份等級的象征 “華麗轉身” 熨鬥有瞭更多功能 到瞭魏晉南北朝以後 熨鬥傳入民間,走入尋常百姓傢

藥杵、澡盆、熨鬥……皆民間之急用也。 ——晉代《杜預集》
隋唐時期國力強盛,人民生活富足 絲織業也非常發達 人們更講究穿衣打扮 上至君主,下及黎民百姓 普遍使用熨鬥熨衣服 △ 三彩熨鬥,唐代。乾陵博物館藏。 △ 唐代張萱《搗練圖》(局部),其中就描畫有仕女手持熨鬥的場景。 到瞭宋代,熨鬥的鬥變深 出現瞭空心短柄 可插入木把,防止燙手 另外,熨鬥還被用來熨紙、護書 宋人還發明瞭熨鬥與熏籠一體的器具 在熨平衣物褶皺的同時為衣物增香 △ 陳洪綬《斜倚熏籠圖軸》(局部),明代,上海博物館藏。 在宋元造型的基礎上 明清時期的熨鬥 將靠近手柄的口沿更高地昂起 更好地防止火星外落 紋飾題材也逐漸豐富廣泛 △ 壽字夔紋銅熨鬥,清代,田東縣博物館藏。 民國以後,隨著電熨鬥的引進 中國傳統的熨鬥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中國是“禮儀之邦”“衣冠之國” 衣冠正是禮儀的外在表現形式 熨鬥不僅熨平衣服的褶皺 也蘊含瞭人們對精致生活的追求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