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秋
龍潭春節文化廟會 本報記者 賈寧 攝
春節活動——做皮影
北京八大處新春廟會 本報記者 賈寧 攝
相關鏈接——
主講人簡介:
李漢秋,第七屆至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人文學傢。中國《儒林外史》學會原會長。出版專書逾60種,從其中有關《儒林外史》的20多種中,挑選《儒林外史匯校匯評(增訂典藏版)》《吳敬梓詩傳》《儒林外史研究資料集成》《李漢秋講儒林》四種組成瞭“儒林外史基礎研究系列”。國學大師張岱年題詞:“《外史》《紅樓》深解味,漢卿實甫真知音。”2004年和2005年在全國政協首倡清明、端午、中秋傳統佳節放假,都已實現。
編者的話:
春節,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是闔傢團圓、辭舊迎新的日子,不僅是中華民族聚人氣、凝人心的重要時分,更是一年中最美好的開端。它承載著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凝聚著中國人民最深厚的情感。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春節,是中國的,但也已走向世界。本期講壇邀請著名人文學傢、民俗學傢李漢秋先生講述春節與春節文化。
農歷年為何又稱春節
年是什麼?地球上時序更新的周期大約360多天,其大數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觀察推算出來,其記載可以追溯到中國最早的官方文獻《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這也就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周期。把這種周期的生命感受形諸文化表達,在我們的祖先大約總有三四千年的歷史瞭,其名稱最初尚在演進之中。《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可見:在堯舜時叫“載”,夏朝叫“歲”,周朝就正式將這自然周期稱為“年”瞭。
如果把四季循環周而復始的“年”畫作圓周,那麼年初該定在哪一點上呢?這就要憑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來制訂天文歷法瞭。陽歷隻根據地球與太陽的關系,陰歷隻以月亮的圓缺定朔望。中國人用兼顧太陽與月亮的回歸運動的同步計算方式安排年月日,從而獲得一套陰陽合歷的農歷。農歷確定的年歲起算日,是中華民族對時間的獨有的文化處理方式。它起於夏朝故稱夏歷。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頒佈瞭《太初歷》,定夏歷的正月(建寅之月)為歲首正月,以朔日為月首,正月月首第一天就是新年的第一天,簡言之,便是每年初春的第一個朔日節點。中國歷代的歷法基本相沿,從此,新舊“年”交替的日子便固定下來,成為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一直沿用到現在,已經兩千多年瞭。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瞭帝制,引進西洋歷法,以陽歷為標準紀年。1914年“定陰歷元旦為春節”。那時把農歷稱為陰歷,這是錯誤的;因為農歷不是純陰歷,而是如前所說是陰陽合歷。那時官方用陽歷,民間社會仍習慣用農歷。與雙歷制相適應的是兩套節日系統,傳統節日都是按農歷系統,例如元宵節正月十五、中秋節八月十五,在農歷肯定是月圓之時,而陽歷的15日則沒有這種性能。
節日跟一般假日(如雙休日)是不同的,節日有各自特定的文化內涵。2010年,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中央文明辦等七部委發佈瞭《關於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方案》,其主題就是特定的文化內涵,明確春節的主題是辭舊迎新。
春節正是處於冬春交替、年歲交替之時,迎新年同時是迎新春的開始。此際人們安享一年的勞動成果,安安生生過大年,積儲能量,協調關系,迎接春陽。正是“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詩句)。中國人具有時間不斷更新的意識,舊時間之將逝即意味著新時間之到來,新生命的誕生。周而復始,顯示生命的生生不息。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表現瞭中國人的生命觀。“一元復始”,原指天地之氣,春來復蘇,萬象更新,重新開始,比喻新的一年有新的氣象,所以特重除舊佈新。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等名句,“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等春聯,都突出瞭這層意思、突出一個“新”字。新年到來,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群體,有可能打開新的局面,帶來新的機遇,萌發新的希望,從而滿懷信心展望未來。正因為年年都有與“天時”相應的辭舊迎新的感覺與心態,所以中華民族雖歷經五千多年之久,仍然毫無暮氣,充沛著青春活力,時刻準備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創造新的美好前景。同樣,在人的一生中,中華年都寓含承前啟後和生命更新的意義,這是中華年的深刻意涵。此中就蘊含著創新精神、青春氣息,這是與當今的時代精神相契合的。春天,生機勃發,欣欣向榮,孕育著萬千新景和無限希望,成為美好願景的代名詞。當今,與國運同興,在各種媒體上,從迎新年到迎新春,再到賀新春、慶新春,春的祝詞禱語猶如春花怒放姹紫嫣紅,諸如:盛世迎春,大地回春,春來花會開,新春啟芳華,紅紅火火迎新春,綠柳迎春樂千傢,江南塞北春光好,彩鳳歸來賀新春,鳳舞萬傢春,幸福萬傢春……真正是龍騰獅躍鬧新春,中國人的春節氣韻,映射出新時代的精神風貌。
守育人文精神奏響正聲
年復一年的儀式、活動,積累成“過年”習俗,不斷積淀文化內涵,形成年俗文化,反映出人們的生活願景。其中充盈著對生活的願望、理想和心理祈求,積淀著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文化,蘊含著人類文明的價值取向、價值觀,充沛著人文精神。
連綿幾千年的中華年俗文化所積淀的民族心理祈願是很豐富的。擇要而言,物質文化方面基礎的願景是豐衣足食。這在習俗上表現為穿新衣、備年貨,吃年夜飯要年年有魚(“餘”的諧音),雞是“吉利”,豆腐是“福”“富”,蔥是“聰”,芹菜是“勤”,蘋果是“平安”;正月初一要吃年糕(“高”的諧音)。心理祈望年年富裕有餘,一年更比一年高。這種“民豐”的基礎是國泰——國傢富強。這與我們今天的心理祈願是相通的。
春聯的橫批常用“國泰民安”,有一副這種橫批的春聯寫得好:“天增歲月人增壽,地滿祥和福滿門。”這就進一步表現瞭精神文化方面的願景:在天人和諧中祈福迎祥,就是祈求幸福,期望和諧、友善。貼門神、放炮仗是祈望驅妖免禍保安康,贈壓歲(“祟”的諧音)錢是為辟祟驅邪保護兒童成長,貼“福”字和吉祥圖案是祈福迎祥,貼春聯、剪窗花、掛紅燈籠都是營造喜慶祥和的環境。逛廟會、賞花燈、看演出,“和諧乾坤福滿天”,充盈著普天同樂、天人和諧的氣氛。闔傢團圓吃年夜飯、守歲,盡享天倫之樂。拜年氛圍中的人際和諧關系:尊老愛幼,彬彬有禮,互致祝賀,團結和睦,洋溢著親情、友情、溫馨,一掃粗野、嫌惡、仇怨。
中華年俗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精華,已經成為民族生活、民族靈魂、民族根基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培育民族精神、弘揚人文精神所不可或缺的。這種培育,不是通過說教灌輸,而是讓人在親身沉浸中感受、養成。從孩提知事開始,就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地不斷受濡染熏陶,而且是寓教於樂,在歡歡喜喜高高興興中接受浸潤,在彌漫於全社會的過年氛圍中,在生活氣息濃鬱的群體性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陶冶。它未必強烈震撼人,卻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入心田,對人的精神和心理產生潛移默化且是刻骨銘心、難以磨滅的影響。成人乃至老人,許多往事已經如煙,而兒時過年的溫馨仍珍藏心底,歷久不磨。這成為華人的精神之根、民族的集體記憶。我們要維護這種鑄造中華魂的文化記憶。所以,過年絕不光是過吃喝,而應重在過文化,過精神,過情感;要註入情感,要營造表達情感的環境、氛圍和載體。
在正聲繚繞之際,也要謹防出現雜音。市場經濟是社會進化的一個大階段,這期間,如何避免過分功利化,是個大課題。過分地以功利為指歸、以金錢為算籌,就會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削弱人文精神、阻礙人的全面發展。你瞧,壓歲錢本意是表現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精神元素重於物質元素,文化價值重於經濟價值,可是有些人卻隻看錢數不看人情。有個五年級的小學生,傢庭聚會之後就一直跟媽媽抱怨:“舅舅太摳門兒瞭,壓歲錢才給瞭一百塊,我給他磕瞭三個頭呢,太虧瞭!”——悲夫!小小年紀就把人倫情義和禮儀當作商品,論價出賣。壓歲錢的變異反映著功利心與人倫情之間的消長。這一給一收之間,會給孩子什麼影響?曾經的過年互聯網搶紅包的廣告和活動鋪天蓋地,功利心沖擊瞭人倫親情。明眼人一再指明,搶紅包背後是企業推廣品牌、爭奪市場的商業大戰。把它當作運用新科技的“新年俗”,是走進瞭誤區。
中華傳統節日註重人倫情義,這是年俗文化的精髓。過年回傢的春運動輒幾億人次,堪稱地球的一次大遷徙,什麼偉力能掀動如此大的遷徙?人倫情義。“每逢佳節倍思親”,貫穿過年始終的是濃濃的人倫情。祭拜祖先、夫妻恩愛、親慈子孝、感恩長輩、關愛晚輩,安享天倫之樂。敦睦情懷、慈愛心腸擴展為敦親睦鄰、友朋溫馨、人際和諧。這在中國人的幸福觀中占有重要位置,這就是“福”。西方的“聖誕老人”身份是“天使”,中國賜給壓歲錢的是長輩,不需要化妝成天使。我們的天堂不在彼岸,而在自己營造的天倫之樂、和諧境界。
感情是一切年俗的生命,不投入感情,除夕團圓飯隻是吃吃喝喝,壓歲錢隻知道錢數,拜年隻是乏味的客套,發賀卡隻是文字遊戲,一切年俗隻是古舊枯燥的形式。而一旦註入瞭真情實意,一切年俗就有瞭生命的真諦。
回傢過年就是人倫感情。近年來,一到過年人們更加註重重溫傢庭與人倫親情,以及友情、鄉情、愛情……更加看重團圓、團聚、團結。除夕的年夜飯是團圓飯,是過年的儀式,是生命的盛典,不僅是在世人的團圓,也是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不遠千裡沖風冒雪趕回來,不是單純吃頓餃子,而是作為傢庭的一個成員趕回來參加闔傢團圓的盛典,實現闔傢團圓的願景,這是一種心願,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心願、責任與義務,常常還攜帶著一件件不遠千裡帶回傢的禮物,不論貴賤,都承載著人倫的溫情。中華年的發展需要新科技,也需要商傢助推,重要的是把握住弘揚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這個大方向,有助於增強人倫情義。有的劇院推出“笑孝陪伴票”,有孝心的子女請父母看戲可免費陪看;有的公園和遊覽處也有類似做法,子女給父母過生日可免費陪遊。這就像鼓勵子女住得靠近父母一樣,有助於增強人文精神。
中國的,也已是世界的
中國人歷來講傢國情懷,講心懷天下,不會把目光和胸懷局限在一傢一戶之內。與現代社會相適應,春節的活動擴大到社會是必然走勢。
廟會在過年和元宵節時,是走出傢庭、走向社會的理想公共空間。人們舉傢走出去到哪去呢?可以全傢都參與活動的地方——廟會。廟會已發展為群眾性的大型文化活動,可以遊走,可以互動,是它的特有功能。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動人的圖景:孩子騎在爸爸肩頭興高采烈,老人安坐輪椅上,晚輩推著跟著。
廟會近年恢復發展得很快,可惜內容和形式都遠不能滿足群眾的要求。各地有關主管部門除搞好安保工作之外,還要花大力氣策劃、創新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北京的天壇和地壇廟會分別恢復瞭祭天和祭地的儀式。地壇廟會以京韻文化、地道民俗、傳統民間藝術而聞名。廠甸廟會匯聚瞭老北京傳統花會、京劇等傳統劇目演出和特價書市等活動。龍潭廟會以品嘗京城老字號美食和欣賞非遺文化展而聞名;龍潭廟會的冰雪嘉年華也是一大亮點,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冰雪運動的魅力。大觀園紅樓廟會是以“紅樓夢”為主題的特色廟會,“元妃省親”是歷屆紅樓廟會獨有的傳統節目。石景山遊樂園春節廟會是集遊樂、表演、美食於一體的中西融合的“洋廟會”,遊客可以欣賞到傳統的京味民俗表演,同時參與異域風情的花車巡遊和歐式城堡的遊覽。八大處新春祈福廟會讓遊客在遊玩的同時,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北京市內和周邊還有很多廟會活動,如延慶世園遊龍廟會、門頭溝新年喜樂吉廟會、昌平草莓博覽園花燈廟會、宛平吉市廟會等等。
廟會可以和社區結合起來,廣泛發動社區群眾參與,成為社區活動的舞臺,而社區活動是廟會的豐富資源和堅強後盾。央視開門辦春晚“我要上春晚”從群眾中選拔節目,廟會的演出也可從社區活動中選拔。
廟會豐富瞭節日文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表演藝術,尤其是民俗表演提供瞭極好的平臺。廟會也助推、拉動節日經濟的發展,尤其為傳統美食、傳統工藝美術類、傳統中醫藥類項目產品提供市場銷售平臺與商機。
近年來,黨中央十分重視傳統節日,指示多策劃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這是很中肯的。除夕到初一各地迎春燈會、花市廟會、舞龍舞獅等文旅活動十分豐富,傳統文化正以更現代、時尚的方式,融入新春的活動,也讓人文風景更有味道。廣州的傳統迎春花市、南京秦淮河燈會、四川綿竹年畫展覽、福建泉州的民俗“踩街”等都成瞭30萬人的街頭大狂歡,福州閩侯甘蔗鄉的民俗大巡遊引發海峽兩岸閩籍鄉親及後裔的鄉愁。迎接甲辰龍年,西安城墻新春燈會在“輝映長安”“福運天下”“錦繡中華”“夢幻童真”四大燈區內展示瞭近20組花燈。上海圍繞看美展、賞好劇、逛景區、品美食等八個板塊陸續推出200餘項文旅活動,大年初一當天接待遊客170多萬人次。
越來越多居民以旅遊方式開啟春節,親子遊、年俗遊、冰雪遊、出境遊再掀熱潮。數據顯示,今年春運期間全國跨區域人員流動預計將達90億人次,將創歷史新高。
中國的春節不僅走向社會,而且走向世界。第78屆聯合國大會於2023年12月22日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如今中華春節正逐漸成為世界性節日,已有約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已有二十幾個國傢把它定為法定節日,還有一些國傢的地區把它定為地方性法定節日。我國駐聯合國代表表示,春節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不僅是闔傢團圓、辭舊迎新的日子,它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等中華文明理念,也承載著傢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全人類共同價值。如今,從各國使節在聯合國體驗包餃子寫福字,到瑞士日內瓦萬國宮高懸起大紅燈籠,從新加坡“春到河畔”的巨龍燈飾熠熠生輝,到馬來西亞馬六甲的百餘少年共舞長龍,從日本東京塔第六次點亮“中國紅”,到南非開普敦的慶春節節目,從墨西哥城的“自行車生肖裝飾大賽”,到拉斯維加斯的標志性地標換作巨大的紅燈籠,從巴黎凱旋門下穿漢服的男女,到西班牙街頭歡騰的鑼鼓聲,從俄羅斯的“中國新年系列慶祝活動”,到“歡樂春節”走進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埃及開羅、意大利威尼斯、荷蘭海牙、芬蘭首都和坦佩雷等城市……天下同春,新春的和風將中華文化傳播到全球各地。龍年春晚,中國國際電視臺英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頻道和68種語言對外新媒體平臺,聯動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日本、巴西、澳大利亞、印度、阿聯酋、新加坡、南非等全球200個國傢和地區的2300多傢媒體對春晚進行同步直播和報道,海外閱覽量超過6.95億次。歐洲人驚呼:中國春節已成為世界的春節!
回望歷史長河,春節文化穿越時空不斷前行:從桃符到春聯,從賀帖到手機短信微信和網絡詩歌,就是與時俱進的顯例。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就有過年時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五代時期,在桃木板上題寫對偶句代替瞭降鬼大神的名字。宋朝造紙發達,利用當時的科技成果,紙張逐漸代替桃木板,貼春聯的習俗遍及瞭中國大江南北。明代時桃符正式稱為“春聯”。這是中華獨特的詩與書法結合的藝術。近年又乘科技發展的東風,擴展到網絡春聯大賽、手機春聯大賽等等。我個人就收到許多春聯、好詩,如:春雨多情綠大地,金龍展志壯神州;把希望的種子撒播在新春的田野裡,把珍貴的情誼鐫刻在歷史的年輪上……也都用來向大傢拜年。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