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區在農歷正月初七這一天有吃面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炸醬面、打鹵面、陽春面、牛肉面、竹升面、拉條子,中國的面條品種,一個慣口兒,我都說不完。可以說,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特色的面條。今天,幾位年輕師傅,帶我們去看他們如何用匠心,做出一碗香噴噴的面條。

張小龍:做好一碗蘭州牛肉面

在中國各個城市,找到一碗蘭州牛肉面都不是難事兒,這碗面深受人們喜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我們展示拉面技藝的這位師傅叫張小龍,二十二歲時,他到面館工作。

蘭州牛肉面廚師 張小龍:蘭州牛肉面館比較多,我覺得以後在牛肉面館找個工作、學個廚藝,也有一份穩定的收入。

以就業這個淳樸的理由進入餐飲這個勤行,從頭做起的張小龍要早上四點到店裡,先學著切菜,蘿卜、蒜苗、香菜,每天都要切上百斤。一天天下來,他的手上佈滿瞭傷疤。

蘭州牛肉面廚師 張小龍:有時候沒睡醒,最嚴重的一次,一刀切下去,這個手指破瞭點皮,這個手指切到骨頭直接都露出來瞭,縫瞭三針。

切瞭三個多月的菜後,張小龍開始跟著師傅學習煮肉熬湯、炸辣椒、拉面等核心技術。湯是蘭州牛肉面的靈魂,為瞭琢磨出鮮香與清亮兼具的牛肉湯,他照著師傅傳授的方法一遍遍地琢磨練習。

慢慢地,做牛肉面對於張小龍,從一份工作變成瞭一項事業。如今,張小龍每天凌晨依然堅持第一個來到店裡,在他看來,必須要用誠意滿滿的“一碗面 ”,迎接從晨曦中走來的每一位顧客。

蘭州牛肉面廚師 張小龍:現在我就想,把這碗傳承瞭一百多年歷史的牛肉面做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手裡煥發光彩,讓更多的人認可它,喜歡它。

羅建達:做一碗有韌性的竹升面

同樣是做面,南北方大不同。在廣州,筋道爽滑的竹升面是當地人覺得既有“看頭兒”,又有“吃頭兒”的傢鄉味。

吃面容易,制面難,要想制作一碗正宗地道的竹升面,絕對是個“體力活”。90後制面師傅羅建達把面團放在案板上,騎在兩米長的竹竿一端,身體一上一下用腳蹬地,彈跳間借力碾壓面團。

五十斤面團要壓足一個半小時,用力均勻,快慢有度,做出來的面條才富有嚼勁。29歲的羅建達,年紀不算大,卻和竹升面打瞭10年交道。初學時,他每半個月就要練壞一根竹竿。時間久瞭,原先大傢口中的“小胖子”,現在也被人笑稱瘦成瞭“竹竿”。

竹升面廚師 羅建達:每天運動,跳竹竿、搓面、揉面這些,都要用力氣和技巧,做多瞭就減肥瞭。剛開始做的時候,屁股會很痛,要趴著睡覺,後來習慣就好瞭。

在師父眼裡,最欣慰的事情就是看到徒弟手藝不斷地精進。做好一碗竹升面,既要學會使力,還要看準時機。湯的溫度、沸騰度,面在鍋中停留時間長短都會影響口感。憑借獨特的制作方式,濃鬱的地域色彩,竹升面入選瞭第八批廣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竹升面廚師 羅建達:我覺得手藝人要像竹升面一樣,要有韌性。希望我們的竹升面可以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陳鵬:做一碗麻辣鮮香的重慶小面

面條可以清湯鮮香,也可以濃鬱火辣。每天中午,都是這傢重慶面館最繁忙的時候。蒸騰氤氳的水汽中,煮面師傅長筷翻飛,拿捏著面條出鍋的火候,不到一分鐘,一碗重慶小面煮熟出鍋,配著綠葉蔬菜,蓋在紅油佐料上,食客用筷子一攪拌,色香味俱全。

讓食客們流連忘返的這碗小面,不論什麼澆頭,味道終歸要靠調料達到平衡,重慶小面味道的靈魂在於佐料調制。95後小夥陳鵬,已經跟著師傅學習瞭6年的時間,每天都要從早忙到晚。

重慶小面廚師 陳鵬:千人千味,看人打佐料要調整一下,因為其實是靈活變動的。

要做出一碗麻辣鮮香有層次感的重慶小面,關鍵在於辣椒的制作工藝。熟油熱鍋、反復翻炒,等辣椒的水分控幹後晾十分鐘,然後放進石臼中搗碎,最後在第二天早上澆熱油,整套工序一共要耗費一個多小時。

陳鵬深知,小面不小,這個行業要做出特色很不容易,龍年新春,他有一個小願望,就是在未來開一傢屬於自己的小面館。

面條,天南海北的中國人做法千差萬別,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最香的一碗面的獨傢記憶。可能是忙碌一天後到傢一碗打鹵面的滿足感,也可能是身體有不舒服時,一碗陽春面解決瞭沒胃口的問題,又可能是過生日時一碗長壽面的壓軸登場。 面條,既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又可以在小吃鋪果腹,還可以是傢的味道,它像我們的日子一樣,有時豐富多彩,有時平平淡淡,但都要順利安好。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