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精神:你的生活才有厚度。

歲月匆匆流過,新的一年如期而至。

這些年,我們被催著長大,被趕著向前走,始終不曾停下來看看自己過得好不好。

如今年過五十,已然接近退休,有瞭大把的時間可以去回味。

作傢木心曾說:“我從五十歲以後才知道瞭做人的味道。”

對許多普普通通的人來說,五十歲是人生的廢墟。

可對另一些人來說,不過是新的開始。

人生後半場,最好的活法不是得過且過,而是修養自己,讓自己重新活一遍。

1

修養身體:

你的人生才有長度

古人曾雲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水因流動不腐,門軸因轉動不爛。

長時間不運動,各種疾病都會接踵而至。

尤其是五十歲後,人生雖處於頂峰,身體卻早已開始走瞭下坡路。

盡早把健康置前,你的人生才有長度。

一八四二年六月,時31歲的曾國藩剛上京城赴任,由於此前長期的寒窗苦讀,久坐不動下積疾已深,沒過多久後便大病一場,近大半年光景都在床上度過。

往後的幾個月裡,更是會在早起時吐出淤血。

介於身體孱弱帶來的無力,這使曾國藩意識到,身體到瞭不得不保養的時候。

也正是從這時起,曾國藩開始摸索,並在師友的教導,總結出瞭自己的一套養生之法。

即在堅持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的情況下,做到眠食有恒、懲忿、節欲、每夜臨睡洗腳。

這樣一套養生之法下去,曾國藩的身體才逐漸好轉,五十多歲時,還在帶兵剿匪。

古人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在無病無痛的時候,總以為生病極為遙遠。

直到病來如山倒時就會明白,仗著年輕資本時的恣意,早已都在暗中標好瞭價碼。

身體,才是一切的本錢。

想把生活過好,得先把自己的身體養好。

正所謂:“活動有方,五臟自和。”

吃飽瞭不要立刻就躺下,無事時不要常久坐著,切莫因貪享養尊處優,而疏於健康。

讓自己動起來,強健體魄,富養生活。

你付出的每一分努力,甩掉的都是暮氣、積攢的都是能得享天倫的福氣。

2

修養精神:

你的生活才有厚度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繽紛的色彩令人眼神迷亂,嘈雜的聲音令人聽覺失真,豐富的口味令人口味失靈。

過度沉溺於物欲的享受,人生便會脫離正軌,讓你逐漸迷失心智,讓你生活乏味空虛。

曾有一位老地主,總是莫名其妙感到心裡空落落,還時常伴著頭痛。

他找瞭許多當地有名的大夫,把脈問診之下,沒有一個摸到頭緒。

直到心生絕望之際,他遇到一位雲遊道長,便向其詢問緣由。

道長到其傢中,仔細觀察瞭這位老地主日常裡的生活,才說道:“外物多瞭神容易散。”

聽罷,老地主恍然大悟,辭去瞭傢裡的仆人,過起瞭自耕自種,自給自足的生活。

至此之後,老地主不僅頭痛漸去,容光也日益煥發起來。

古人雲:“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越是高貴的人,越摒棄外物的追求,越註重內在的修養。

人這一生,不曾少為財富地位而掙紮,然到瞭後半生,就要開始修心、開始內省。

畢竟生活不僅需要面包,更需要玫瑰。

面包隻能替你填飽肚子,而玫瑰,卻能給你情感上的依偎。

看書、寫字、養花、下棋,人過五十,在即將停止奔波的路上,為自己找一點生活的樂趣。

隻有控制住瞭物欲,點點滴滴的將自己的靈魂基石墊起來,才能得享浸潤心靈的長足快樂。

3

修養德行:

你的生命才有溫度

陶行知擔任校長時,曾遇見一男生毆打其他同學,上前阻止後,便叫男生放學時去辦公室。

放學後,等陶行知走進辦公室,便發現男生早已在內等候。

見狀,陶行知先笑著拿出一顆糖,獎勵男生先他一步到瞭辦公室。

隨後又拿出一顆糖給男生說:“這也是獎勵你的,我讓你停手你便停手瞭。”

男生接過後,正疑惑不解時,陶行知又拿出第三顆糖說道:“據我調查,你打那人是因為他欺負女同學,這說明你正直善良,所以這顆糖也是獎勵你的。”

男孩感動極瞭,哽咽著說:“校長,我錯瞭,同學再不對,我也不應打人。”

陶行知滿意地笑瞭,拿出最後一顆糖說道:“你已經知道錯瞭,所以這顆糖也獎勵你。”

如此的陶行知,一生都受人敬重。

作傢張小嫻曾說:“我們都在追求溫度:食物的溫度,朋友的溫度,陽光的溫度。”

然而這個世界的冷暖,隻因你自身的溫度決定。

與人相處時,有德行的人懂得為他人考慮,也懂得在行事釋放善意。

在給他人帶來溫暖時,同時也使得自身感到舒服。

正所謂:“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生活多一些善意,就少一些煩惱;凡事多一些寬容,就少一些憂愁。

願你從冬天走來,也能不帶一絲嚴寒。

時光易逝,轉眼半生。

古人曾雲:“人到中年萬事休。”

然而人生的每個階段,也都會有獨屬於它的風景。

把握好當下,不認命,不服老,不止步。

你便會發現,在五十歲這個年紀,你依然可以讓它盛大,仍舊可以換發精彩。

願你我都能在修行中富養自己,把生活過成最好的樣子。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