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 空軍“王海大隊”飛行員進行陌生空域訓練。 本報通訊員 張 偉 攝  

圖② 新時代意氣風發的空軍“王海大隊”飛行員。 本報通訊員 李吉光 攝  

  □ 本報記者   廉穎婷

  □ 本報通訊員 遲玉光 張浩

  在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一大隊營區,矗立著一塊巨石,上面刻著12個遒勁大字:敢打必勝、敢為人先、敢於擔當。“‘敢’字石,象征著大隊官兵做頂天立地人、幹開拓創新事的價值追求。”該大隊楊俊成說。

  這是一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成長起來的英雄團隊。1951年10月,大隊組建剛滿一年,飛行員人均飛行時間隻有幾十小時,便飛赴抗美援朝戰場。在大隊長王海帶領下,憑借“空中拼刺刀”精神,擊落擊傷敵機29架,在空戰中創下“15:0”輝煌戰績,打出“王海大隊”的威名。

  70多年來,“王海大隊”不畏強敵,飛出一條條嶄新的戰鬥航跡。今年1月,大隊所在旅被空軍表彰為“空天先鋒”。

  賡續傳統 磨礪刀鋒

  該旅榮譽史館前,戰鬥英雄王海曾駕駛過的米格-15原型機直刺蒼穹,機身上9顆紅星格外奪目。“先輩們空中拼殺的戰鬥畫面,深深印刻在大隊一代代傳人腦海中。他們把機身上的閃閃紅星,作為奮飛高飛的精神標識,鍛造銳利刀鋒。”楊俊成說。

  探索形成飛行訓練大綱規范,率先創建新機人才儲備基地,蹚開航空兵部隊訓練模式改革新路……這是“王海大隊”5次率先改裝新機的發展歷史。

  “在我們這支英雄的部隊,必須時刻保持勇於拼搏進取的戰鬥姿態。”“王海大隊”彭克帥說,改裝殲-20後,大隊結合改裝歷程,深入討論交流“打仗為什麼、換裝幹什麼、打贏靠什麼”。大隊飛行員談到,作為空軍首批改裝殲-20的作戰部隊,肩負著先行探路的重大責任,絕不能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重托。

  “王海大隊”深知,隻有敢於爭當科技創新運用的推動者和實踐者,才能為新質戰鬥力插上騰飛的翅膀。一次,大隊幾名飛行員聽說一傢機構研究出一套空戰模擬系統,他們專程前往拜訪,並向旅裡提出引進建議。

  這套系統引進後,大隊專門組織瞭一場指揮能力推演驗證。如何展開戰前總體籌劃、如何準確把握作戰重心、如何識變應變科學用兵——平時駕駛單機執行戰術任務的飛行員坐上指揮席位,這些難題他們要一一面對。

  對抗一開始就非常慘烈。紅藍雙方陸續出現重大戰損,總體兵力損失過半。僅持續瞭50分鐘,對抗就被導演部臨時叫停。復盤反思會上,一個個問題浮出水面:用兵預案隻準備瞭一套,根本不夠用;局面復雜時,指揮班子反應有些滯後……

  當時,運用智能化手段組織指揮對抗推演,在該旅還是新生事物。“推演有效提升瞭飛行員作戰意圖把握、體系兵力協同、編組臨機指揮等能力。”“王海大隊”飛行員說。

  從單機思維到體系思維,從實兵對抗到人機交戰,“王海大隊”既當出題者、又當答題人。他們率先展開低氣象、長航時、下半夜、大機群空戰等高難課目訓練,力求低空飛到最低、載荷飛到最大、實彈打到邊界、遠海飛到盡遠。

  空中加油訓練中,他們從摸索空中一次加油,到實現空中多次加油,飛行員不斷挑戰生理心理極限,殲-20持續制空作戰時間被一次次突破。如今,空中加油成為該大隊基礎普訓課目,由他們總結的一套成熟空中加油模式在兄弟部隊推廣。

  近年來,空軍部隊迎來新機改裝熱潮,新質戰鬥力建設進入加速期,飛行骨幹數量需求增大、培養進程加快。“王海大隊”按照上級部署,在全空軍展開人才裂變模式探索。

  搏擊長空 履行使命

  新時代的“王海大隊”,始終是空中戰場的制勝先鋒。他們敢於亮劍長空,時刻與強敵過招,有力捍衛國傢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2016年,“王海大隊”飛行員駕機與轟-6K編隊飛越宮古海峽。面對外軍機襲擾,大隊飛行員依案果斷處置,將其驅離。

  2017年,“王海大隊”飛行員駕機與轟-6K編隊前出日本海,飛越對馬海峽。返航途中,堅決驅離企圖挑釁的外軍機。

  一次,某外軍機不顧我方多次警告,向我領空抵近。大隊飛行員李德兵立即指揮編隊展開戰鬥隊形,駕駛戰機直接迎頭對向外軍機。10公裡、5公裡……外國軍機快速做出急轉規避動作飛走瞭。

  當祖國需要時,“王海大隊”總能拼盡全力。某天,“王海大隊”執行完駐訓任務正在組織返場歸建,看到本場戰機接續升空,敏銳察覺到當面海空一定有情況。無需動員,飛行員剛一落地,就拎著頭盔由訓轉戰,投入新的戰鬥準備。

  “那次的場面令人動容,就像當年飛赴抗美援朝戰場參戰一樣。”時任大隊教導員回憶道。

  學習致勝 勇當先鋒

  時間總是不夠用,這是“王海大隊”飛行員的共同感受。大傢每天都在不停學習,營區內外飛行員都步履匆匆。

  飛行員嚴毅恒剛加入“王海大隊”時,對這裡的快節奏一時難以適應。成千上萬分析不完的飛參數據,摞得厚厚翻閱不完的作戰資料,接踵而至研究不完的攻關課題,讓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隨著融入大隊時間越來越長、瞭解大隊歷史越來越多,他漸漸明白:在這支英雄的團隊,永不停歇是工作生活的常態,也是一以貫之的姿態。

  學以致勝,是“王海大隊”的傳傢寶。抗美援朝戰場上,幾乎沒有空戰經驗的他們,憑借“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打敗瞭強大敵人。王海在回憶錄中寫道:“剛裝備米格-15飛機,大傢都不熟悉,戰術戰法也不瞭解;為瞭戰鬥的勝利,大傢學習完就上飛機,下瞭飛機就研究,晚上熄瞭燈,還有同志站在凳子上、利用走廊燈光學航理。”

  憑借強大的學習力,飛行員王磊一次次向飛行極限發起挑戰,被表彰為“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個人”。飛行員湯書杳深鉆細研裝備彈藥,成為當時最年輕的“金飛鏢”得主。飛行員王立是空軍“金頭盔”和“金飛鏢”雙項獲得者,被空軍授予“矢志打贏先鋒飛行員”榮譽稱號,榮獲空軍“空天勇士”重大貢獻獎……

  殲-20作戰體系構成復雜,涉及眾多學科領域,沒有深厚的知識基礎無法駕輕就熟。“王海大隊”運用工程化思維,對殲-20作戰任務、技術性能、作戰指標等進行“理解—分析—解構”,最終形成“能力需求—指標級別—訓練方法”垂直解構體系。

  翻閱“王海大隊”飛行員一摞摞的學習成果,既是日積月累的厚度,更是學戰研戰的深度。

  每周一次的“威龍講壇”,“王海大隊”飛行員是主講人。雖然隻有短短十幾分鐘,但每次都能刮起一陣“頭腦風暴”。從態勢感知到信息對抗,從空戰對抗到協同作戰,從技術運用到前沿探索,內容知識涉及提升戰鬥力的各個領域,大傢把最新學習成果拿出來交流碰撞,先後助力完成數十項軍事任務,攻關形成系列戰術戰法成果。

  “無論戰爭形態怎樣演變,人對武器的學習掌握始終是制勝重要因素。”這是“王海大隊”在戰爭準備中得來的深刻認知。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