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記者 張磊峰 通訊員 鄧棟之 章 越
飛行前的機務維護。
從人力到智力,“微創新”破解保障“重難點”
雪後清晨,進場路面佈滿冰碴。此時,一輛滿載彈藥的專用車快速通過。冰雪路況下彈藥進場,對這個場站來說是常見季節性保障難題。
“場站地處高山之下,冬季的保障難題較其他季節明顯增加。”某型專用彈藥車上,負責押送彈藥的某大隊馬大隊長說,“為車輛加裝上新型防滑加固設備,雪天再也不怕車輪打滑。”
這個改變,還要從往年的一次冬季彈藥保障任務說起。
那天,馬大隊長接到通知:緊急運送一批彈藥進場。彼時路面結冰,車輛進場需克服諸多安全難題,他們采取多種措施,才如期完成任務。
“遇到雪天就‘卡殼’,打起仗來怎麼辦?”馬大隊長萌生瞭一個想法:自主設計一種新型防滑設備,加裝在運輸車上,使其便於冬季運輸、確保安全穩定。
在基層搞研發並非易事,官兵訓練任務重、沒有科研場地,一開始一籌莫展。
站領導瞭解到基層創新難題,隨即安排機關協調成立“創新工作室”,把站裡各專業技術骨幹、高學歷人才聚攏起來,定期組織課題式攻關,以難題突破帶動戰鬥力躍升。
站裡首次“創客大會”上,馬大隊長拋出瞭他的想法,得到一眾“基層創客”支持。經過反復推敲、修改論證、模型演示,馬大隊長的想法作為“創新工作室”的首批項目加速推進,車輛完成改裝升級,該設計還通過瞭專利申請,彈藥運輸不便的問題迎刃而解。
“群眾中有無盡的星火,集眾智形成燎原之勢。”該站領導表示,伴隨著使命任務的拓展,基層保障面臨各類新難題,他們調動官兵創新激情,開展群眾性保障革新活動,用科技助推保障“加力”。
去年入冬以來,氣溫較往年偏低,天氣變化快、復雜程度高。這也給場站飛行保障提出更高要求。
氣象臺保障人員在“創客大會”上提出大膽設想:“能不能研發一種探測設備,采集影響冬季飛行的關鍵天氣信息,代替純粹的人工觀測?”
保障有需求,就要敢於創新。大傢翻閱資料、論證原理、咨詢廠傢,最終確定在某型設備基礎上,研發氣象探測平臺系統分析相關數據。
一系列創新突破,也給保障人員帶來積累提升的機遇。“過去夜間執勤,要驅車去野外觀測,現如今有瞭新設備,觀測更為便捷高效。”氣象臺戰士邢銳說,他將節省出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訓練和研究中,為單位保障水平提升貢獻力量。
隨著夜間溫度降低,白天的融雪會在機場跑道形成一層薄冰。對於保障人員來說,冬季跑道維護一直是個難題。為此,他們與工廠專傢攜手創新,對場道熱吹車進行改裝,效率倍增。
“創新工作室”聚焦破解冬季實戰化保障難點,累計進行20多項創新改造,其中3項被上級評為“微創新”研究成果,10餘項被推廣運用,多名官兵因創新成果突出獲得表彰獎勵。
野外制氧制氮操作。
測試機場環境。
從粗放到精細,“流程化”實現保障“最優解”
這幾天訓練任務繁重,駐地又突降大雪,飛行保障的難度陡增。
外場值班的王參謀依托場站綜合保障信息系統,科學合理地調配各類保障力量。他和場務、氣象等專業保障人員溝通積雪清理情況,梳理飛行計劃中明確的起降架次數,以及起飛順序、掛載彈藥種類等信息,逐一輸入保障信息系統,很快生成一套精準化保障方案。
以往,保障兵力計算主要靠人工測算,保障人員要根據不同單位、不同天氣,計算人員、裝備的不同組合方案,不僅費時費力,效益還不高。
“保障長航時、多機型、高強度飛行,科學統籌謀劃是關鍵。”場站飛行保障指揮室王主任介紹,他們在精準測算保障實力的基礎上,集智研發一款能夠合理調配人員、分派裝備的信息系統,運用建模思維,精算保障流程“最優解”。
保障現場講究井然有序,忌諱雜亂無章。為此,他們緊盯指揮調度,統一保障流程規范,編寫《標準作業流程手冊》,制作保障卡片,實行按專業帶教,讀卡操作,確保多個駐訓單位同場組訓,職責界面一目瞭然、資源調配順暢自如。
在外場值班室,王參謀正在查看系統信息,電子顯示屏上實時傳輸數據和畫面。王參謀給記者介紹,系統將各類追蹤信息回傳,由系統判斷影響飛行安全的因素。
消除幹擾因素後,王參謀又根據當日道面復查、候鳥驅離的計劃安排,對剛出爐的保障方案進行人工優化,並根據季節性特點、飛行課目等內容,提醒不同保障人員註意事項。
“系統雖智能但不是萬能,需要我們把它變得更聰明。”王參謀告訴記者,系統推廣運用後,一直在根據官兵使用情況改進升級,數據積累尤顯重要。
每次飛行訓練開始前,他們都會召開任務部署會,給保障人員明確需采集的信息數據,在後續講評會上匯報,並由機關匯總、錄入系統,逐步摸清多種特殊情況下的保障方案,讓每次任務安排都能落到“保障末端”。
冬季保障,難度、廣度、復雜度都會有所上升,給保障“供給側”提出瞭更高要求。他們根據保障方案中“算準”的時間,采用模塊化編組、積木式組合的方式,組成保障小分隊迅速開展保障工作。連人員吃飯、換崗這些日常事務,都精算到瞭分鐘,最大程度地減少官兵冬季戶外作業時間。
在保障現場,記者看到王參謀還在不停地向系統內鍵入數據。已經得到瞭“最優解”,為何還要更新完善?
“保障需求是動態變化的,對應的保障方案‘最優解’也在變化之中,實時調整才能時時最優。”王參謀說。
場務連編隊除雪。
從常態到極端,“刻苦練”提升綜合“保障力”
大漠腹地,一支小分隊正在執行任務。面對復雜環境,他們提前做瞭功課,然而還是低估瞭季節性大風天氣對野外保障造成的影響……這次任務之後,場站黨委一班人開始反思。
他們意識到,想要打贏未來戰場保障主動仗,隻盯著一般情況遠遠不夠,必須立足實戰,把特殊情況想到、把處置預案備足。最根本的是要清除保障人員頭腦中的“慣性思維”。
一次應急拉動訓練,恰遇寒潮,站領導借勢下達油料緊急輸送、機場緊急疏散、傷員緊急搶救等訓練課目。官兵被打瞭個“措手不及”,許多專業骨幹在“敗績”面前紅瞭臉、低瞭頭,把復雜情況考慮周全,成為大傢共識。
冬季,在過去是訓練淡季,保障任務相對較輕。然而,隨著實戰化訓練節奏加快,冬季練兵備戰任務不降反增。去年入冬以來,上級多次組織大項訓練,場站保障能力再次面臨挑戰。
“打仗不看天氣,平時練就極端條件下的保障‘韌性’,戰時才能從容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一位站領導告訴記者,他們著眼極端情況,組織各專業領域進行專攻精練。
在航空彈藥分佈式保障課目訓練現場,多個單位相關專業保障人員悉數到場,大傢按照事先分工,快速協作完成陣地開設、裝備啟封等步驟。
值得註意的是,在航材應急撥付、油料分佈保障等嵌套課目中,記者還看到瞭不少地方保障人員的身影。
“極端天氣或極端情況下,面對繁重保障任務,要善於調動一切資源,形成保障合力。”一名參訓負責人介紹,他們依托大項任務,不同保障專業的應急課目嵌套展開,培養人員應急情況下的協作能力,還借助地方優質資源彌補自身的短板弱項。
翻看該場站與地方運輸公司簽訂的合同,一條條“補充條款”讓記者眼前一亮。除瞭冬季極端天氣條件下行車註意事項外,他們還根據不同保障專業規章要求,明確極端條件下的裝卸標準、行駛速度等細節指標。
“不考慮極端環境,不充分預想預測,常規條件下保障得再好,也是‘過傢傢’。”一項項任務的完成,見證瞭該場站“強能”升級之路:針對特殊情況的應急預案更加貼近實際,極端條件下的預想更加充分,身處復雜環境的思路更加清晰……
該場站領導表示,一項保障任務結束後,他們註重總結經驗教訓,將“金點子”“好招法”納入自身應對極端環境、復雜條件下的保障要點之中,切實提升保障能力。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