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舞臺照。記者 方非攝

  新文化運動的思想交鋒、五四運動的風起雲湧、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一往無前……百年前,革命先驅為救亡圖存前赴後繼,他們的身影與精神,今天仍然閃耀在人們心底。音樂劇《覺醒年代》4月28日在世紀劇院上演以來,場場爆滿。昨天,該劇首輪演出圓滿收官。

  音樂劇《覺醒年代》改編自43集同名現象級電視劇,以李大釗、陳獨秀傳播馬克思主義、相約建黨為主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艱辛經歷為輔助線,繪就瞭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宏大歷史畫卷。

  《覺醒年代》主創團隊集結瞭導演高瑞嘉、藝術總監張小群、舞美燈光設計任冬生等一線藝術傢,創作打磨歷時一年多。全劇采用“通唱式”手法,33首原創音樂貫穿始終,彰顯瞭革命先驅沖破黑暗的堅定意志,並塑造出兼容電子、交響、說唱等多種風格的音樂形象。

  首輪演出中,劉思維、於曉璘、王培傑、趙梓沖、崔恩爾、區寧等青年演員獻上瞭可圈可點的演繹。曾在電視劇《覺醒年代》中出演青年毛澤東的侯京健,也參演瞭音樂劇的部分場次。

  演出期間,臺上臺下,致敬與驚喜不斷:4月28日首演當天,是李大釗先生英勇就義96周年的日子,舞臺上,飾演他的劉思維在《國際歌》雄壯的旋律中舉拳宣誓,要為風雨飄搖的中國找到國富民強的道路;4月30日晚,電視劇《覺醒年代》劇組在演出結束後驚喜登臺,與音樂劇劇組“夢幻同框”;“五四”青年節當晚,許多黨支部小組和青年黨員自發來到劇場觀摩學習,他們展開鮮紅的黨旗,在演出海報“覺醒年代”四個大字下合影留念……

  音樂劇《覺醒年代》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廣播電視臺與開心麻花聯合出品,是2022年度“大戲看北京”的重點項目。首輪14場演出門票售罄,萬餘名觀眾掀起瞭“五一”長假前後北京舞臺上的紅色觀演熱潮。

  觀眾說

  “夢幻同框”讓人激動難忘

  因為非常喜歡電視劇《覺醒年代》,這次我買瞭兩場音樂劇的演出票。4月30日那天,當演出結束、主演謝幕後,電視劇劇組突然上臺,我和朋友真的激動到用手機錄像時手都是抖的。

  讓我很感慨的一個瞬間是,電視劇劇組演員們都穿瞭便裝,當他們在臺上與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還沒有換下裝扮的角色“同框”時,特別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百年前,革命先驅為瞭腳下這片土地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如果他們看到現在的中國,肯定會感到非常欣慰吧。

  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音樂劇,作品能打動我們的精神內核都是一致的。兩種藝術形式也各有所長,音樂劇中能看到很多電視劇裡“名場面”的痕跡,比如魯迅創作《狂人日記》的片段。但用說唱手法進行瞭獨具風格的再現,這段演出掌聲非常熱烈。

  作為觀眾,我真誠地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像《覺醒年代》一樣優秀真實、有血有肉的作品出現。——觀眾 鄭女士

  專傢談

  找到瞭現代史詩音樂劇的樣式

  總體來說,音樂劇《覺醒年代》的呈現比較成功。我自己也創作音樂劇,知道這種藝術形式的難度所在,電視劇《覺醒年代》珠玉在前,要改編這樣一部史詩巨制,把43集內容濃縮在兩個半小時的演出裡,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我認為主創團隊找到瞭一種現代史詩音樂劇的樣式。

  音樂劇本身具有融合性的特點,可以結合現代、古典、搖滾、爵士、民族等不同音樂風格。《覺醒年代》運用瞭大量的說唱,這不免讓我們聯想到國際上大火的音樂劇《漢密爾頓》,同樣是史詩題材,也同樣運用瞭很多說唱音樂。說唱節奏比較快,有利於交代劇情、交代人物,快速推進戲劇敘事的發展,而不管是哪種音樂元素,隻要能用在合適的人物身上,都是成立的。

  演員們的表現也很精彩。劇中陳獨秀的一位飾演者於曉璘是我們教過的學生,透過這個角色,我看到瞭他的成長。作為當代年輕人,他們在內心走過瞭當年前輩的心路,對角色註入瞭極大的熱情。辜鴻銘的飾演者帕賽自帶一種喜劇感,是整個作品中一抹不可或缺的亮色,我相信,他的表現一定給許多觀眾留下瞭深刻印象。

  在作品未來的打磨上,我建議創作者再做一些取舍。兩個半小時的舞臺作品不太可能面面俱到,音樂劇《覺醒年代》想要囊括的人和事太多瞭,整部戲節奏有些過快過滿,沒有松下來的瞬間。如何在兩個半小時內不斷創造戲劇懸念、讓觀眾迫切地想要看到事件和人物命運走向何方,如何更加突出主線,我認為是主創團隊接下來可以重點改進的方向。——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系主任、教授 黃凱

  呈現效果超出預期

  43集電視劇被改編成兩個半小時的音樂劇,難度可想而知。總體來說,《覺醒年代》呈現的效果超出瞭我的預期。

  首先,從敘事性來看,音樂劇《覺醒年代》完成得很好,從陳獨秀、李大釗在日本開始探尋救國之道,到他們最終堅定理想、宣誓建立一個能讓中國走向光明的政黨,作品結構是很完整的。33段原創音樂從開頭貫穿到結尾,許多事情都要通過唱來完成。唱段要在很快的節奏中完成敘事功能、做到條理清晰,唱詞要既有生活用語,也有表達思想的語言,這些都是很難做到的。

  另外,風格化的音樂很有記憶點,比如辜鴻銘的音樂自信幽默,很有喜劇感。魯迅的說唱與《狂人日記》結合,是人物心情與思想的合理外化。這些唱段不僅調節瞭敘事的快節奏,還非常貼合人物形象。

  除瞭主要角色,音樂劇中也有很多功能性人物出現,充分體現並利用瞭戲劇假定性。《覺醒年代》中出場角色眾多,而功能性人物可以同時扮演多個角色,很好地覆蓋瞭音樂劇的需要,這是隻有舞臺藝術才具有的優勢。

  但與此同時,我認為大傢的共同感受是節奏太快瞭,而且敘事性唱段雖然多,但很相似,沒有太大變化。很多同樣描繪大場面的經典音樂劇運用瞭獨唱、二重唱、三重唱、大合唱等各種各樣的形式,把不同情景區分開來。在現有敘事上改變一下節奏形式,我認為應該能進一步提升作品的觀感,是否要因此刪減體量很大的臺詞、唱詞,也是主創團隊可以進一步衡量的方向。——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院長、教授 關玲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