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枯有數,鬥轉星移。

楊絳先生曾說: 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 年少在語文課堂上書聲瑯瑯,卻大多不解其義。 行至中年,走過人生坎坷,嘗過百般心酸。 那些課文裡的句子,一一浮現在腦海,慢慢咀嚼,才漸漸品出其中滋味。 年少不知文中意,再讀已文中人。 01

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瞭,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似乎打瞭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瞭一層可悲的厚障壁瞭。我也說不出話來。 ———魯迅《故鄉》 小時候,閏土管魯迅叫“迅哥兒”,帶他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跳魚兒。 三十年後,再次重逢,閏土管魯迅叫“老爺”,態度恭敬又拘謹。 厚厚的障壁隔在兩人之間,再也找不回當年的友誼。 年歲漸長,慢慢理解瞭魯迅當年的心情。 過年回老傢,小時候很好的玩伴,如今再見面卻萬分陌生。 幾句寒暄之後,便是長久的尷尬和沉默。 玩得很好的朋友,分別數年,再見面的時候也會無話可說。 人,是一種環境動物。 不同的際遇鏤刻著不同的人生。 當我們在時間線上分開,彼此踏上不同的旅程。 很多時候,這一刻,就是友情的終點。 02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瞭。 ——魯迅《社戲》 小時候,學校門口的小賣部流行一種“盲盒”。 裡面可以抽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小玩意,有卡片,有人物模型、有小車、有武功秘籍。 每次攢瞭零花錢,都要去小賣部揮霍一空。 記憶裡,那是童年最幸福的時刻。 二十年後,有一次偶然路過學校。 在校門口,我又看到瞭那種類似的盲盒,我一口氣買瞭幾十個。 站在路邊把它拆完。 拆完的時候,卻全然沒瞭印象中的感覺,有一點乏味,有一點失落。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我們不能同時擁有青春和對青春的感受。 人生的一部分在茁壯成長,就意味著人生的另一部分在逐漸消逝。 那夜的社戲並不好看,那夜的豆也沒有那麼好吃。 我們真正懷念的也許並非舊日時光,而是懷念自己的青春,懷念曾經那個美好童真的自己。 03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知愁,卻喜歡傷春悲秋。 稍有不如意,就要昭告天下,告訴別人自己的苦悶和愁緒。 仿佛自己是一個飽經滄桑的智者,早已看清生活的苦難,看清世事的真相。 年紀漸長,慢慢發現,真正的愁苦是說不出的。 日日夜夜的加班,柴米油鹽的婚姻,身心俱疲的教育,世事無常的別離。 愁苦,疲憊,成為中年的常態。 可是舉目四望,身邊都是依靠自己的人,而沒有自己可以依靠的人。 再苦,再難,也隻能吞下,自己消化。 當他人問起時,我們隻會淡然一笑:“沒事,我很好。” 我們一步步修煉成瞭村上春樹筆下的“不動聲色的大人”。 在苦熬死撐裡,一點一點變得堅強。 04 走過院子,看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瞭,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瞭》 林海音小學還沒有畢業,父親突然病重住院。 父親知道自己時日無多,開始教她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弟妹。 她有四個妹妹,兩個弟弟,而她隻有十二歲。 父親安排她獨自出門辦事,安排他去銀行給遠在日本的叔叔寄錢。 遇到事情,總是讓她學著自己去解決。 平日好脾氣的父親,變得嚴厲起來,她心裡又委屈,又疑惑。 當時,她不理解父親的用心,也不明白母親為何偷偷落淚。 畢業典禮那天,父親沒有來,等她回到傢,聽到瞭父親去世的消息。 傢裡亂作一團,她卻鎮定地去醫院。 出門的時候,看著掉落的夾竹桃,她突然明白瞭父親。 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在一瞬間長大瞭。 生命中所有的成熟,都是從失去開始。 年少的時候,父母是自己遮風擋雨的大樹,自己在樹下無憂無慮。 可是隨著年歲漸長,父母兩鬢生出白發,堅實的臂膀不再牢靠。 我們必須自己長成一棵大樹,對抗外面的風風雨雨。 生命就是一個不斷失去,又不斷得到的過程。 在不斷的失去中,我們終究一步步走向成熟。 05

北海的菊花開瞭,我帶你去看看吧。 ——史鐵生《秋天的懷念》 史鐵生在最躁動、最飛揚的年紀裡,失去瞭雙腿。 他年輕的身體和靈魂一起被禁錮在輪椅上。 他不甘心,變得暴躁易怒。 母親小心問他,要不要去北海看看菊花,希望可以緩解他的心情。 誰曾想卻迎來兒子的一頓呵斥。 史鐵生沒想到,當時母親已經病入膏肓,第二天就住院瞭。 而這句呵斥的話,也成瞭自己對母親說的最後一句話。 作者心中悔恨,但是已經無法挽回,至此留下一生的遺憾。 年歲漸長,最怕半夜打來的電話。 父輩已經衰老,身體越來越差,不知道何時的一次再見,就會變成永別。 自然無情,生命渺小,不要總是發脾氣,不要總是吝嗇表達。 我們之間,隻有這一世的緣分,好好珍惜身邊的人,好好去愛身邊的人。 隻有這樣,在告別的時候,我們才不會那麼遺憾。 06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晚上,蘇軾百無聊賴,去找張懷民解悶,倆人一起欣賞夜景。 小時候看到是二人深厚的友誼,看到的是蘇軾在逆境中樂觀和曠達。 中年之後,歷經人情冷暖,世事無常,突然在字裡行間看到蘇軾的慈悲和善良。 張懷民剛剛被貶黃州,而蘇軾已經來黃州四年瞭。 那個心中寂寞孤苦,百無聊賴的人,不是蘇軾而是張懷民。 張懷民現在經歷的,蘇軾都經歷過,他特地來找張懷民聊天。 希望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給他一點慰藉。 談笑風生,共賞月色,讓剛剛被貶的張懷民可以不至於那麼難熬。 人生路遠,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行者,路途中不免失意,不免孤寂。 有一個時刻把你掛在心上的朋友,實在是人生莫大的安慰。 他讓我們不至於沉淪,不至於流浪。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世俗是一時的,但是相知相念的心卻是永恒的。 人生路遠,願你我都能有一個知心知己的人,一起走過這匆匆百年。   07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瞭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瞭我一生的道路。 ——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 人生,是無數選擇的合集。 填的第一個志願,選擇第一個專業,投的第一份簡歷,做的第一份工作,找的第一個對象…… 這些選擇疊加在一起,就是我們的人生。 一個人的選擇就是一個人命運。 周國平說:大路上熙熙攘攘,而我選擇那條人跡罕至的小路。 在世人隨波逐流的時候,一個必須守住自己的心,做出自己的選擇和判斷。 人生不是為誰而活,而是為自己而活。 尊重自己的選擇,尊重自己的偏愛,才能堅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08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魯迅《孔乙己》 咸亨酒店的客人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穿著長衫坐在裡間愉快吃喝的,另一種則是穿著短衣站在外間喝濁酒的。 孔乙己成為瞭這兩種人以外的那種人,因為他是站著喝酒卻又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小的時候,完全不懂《孔乙己》在講什麼。 如今面臨失業的危險,找工作的艱辛,突然懂瞭孔乙己。 找不到體面的工作,又不想拉下臉來去做跟文憑不匹配的體力活。 孔乙己脫不下身上的長衫,我們則下不去學歷的高臺。 我們小心維護著自己脆弱的面子和自尊。 可是到頭來發現,面子和裡子終究難以兩全。 放下面子賺錢,才是最大的體面。 為傢人擋住外面的風風雨雨,才是一個人最大的驕傲。 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 把最基礎的工作做好,早晚會有熠熠生輝的一天。 09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朱自清《背影》 這應該是關於父親,最有名,最動情的一段文字。 當時父親丟瞭工作,正值人生低谷。 送別兒子的路上,想要去路的對面給孩子買幾個橘子。 翻過月臺的時候,笨拙的身影一下子擊潰瞭兒子的心理防線,作者的眼淚不爭氣地流瞭下來。 印象裡強大的父親已經開始老去,卻依然盡自己最大努力照顧自己。 而自己雖已成年,卻不能為父母做些什麼。 這種感覺讓作者心裡很不是滋味。 養子方知父母恩。 自己成傢之後,有瞭孩子,才漸漸明白瞭父母對孩子的付出與辛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父母恩重,做兒女的千萬不要一味索取,忘記報答。 不要讓父母寒心,也不要讓自己後悔。 10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歸有光《項脊軒志》 年少的時候,完全看不懂《項脊軒志》。 年紀漸長,慢慢經歷瞭過親人離散,物是人非,才理解歸有光背後的思念和遺憾。 歸有光八歲喪母,十八歲的時候,寫下《項脊軒志》的前四段。 借著項脊軒,寫小時候自己和母親的那些事,紀念自己故去的母親。 24歲的時候,歸有光和母親為他定親的魏氏結婚。 過瞭一年,妻子為他生下一個女兒。 晚上抱著女兒,他突然想起瞭自己的母親,情難自已,淚流滿面,妻子把他抱在懷裡,小心地安慰著他。 又過瞭四年,妻子去世。 歸有光大病一場,臥床不起,項脊軒也因此廢棄。 直到33歲,歸有光寫下《項脊軒志》的最後兩段,紀念自己的亡妻。 《項脊軒志》前半段寫親情,後半段寫愛情。 他把生命裡最重要的兩個人,合葬在這篇文字裡。 榮枯有數,鬥轉星移。 面對時間和生死,人生唯有無奈和悵惘。 心底泛起的思念,被作者藏在時間裡,又具象在那些鬱鬱蔥蔥的草木之間。 斯人已逝,但是庭前的枇杷樹還記得。 不說遺憾,不言悲傷,但是思念如樹,年年瘋長,如今已亭亭如蓋。 ▽ 有人說: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文人墨客,筆下千秋,寫盡一生平仄。 到瞭一定年紀,走過悲歡離合,嘗遍人生百味,才慢慢明白其中深意。 時光,不再是少年錦時,我們,也不再懵懂無知。 少時的課本,雖早已在歲月中泛黃,但其中卻藏著人生最本真的模樣。 人最可貴之處,在於看透生活的本質,依然熱愛生活。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