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鹽為百味之祖。”

在四川,隱藏著一座因鹽而生的城市。

它曾富甲一方,譽滿天下,今仍保留著全國唯一的鹽業博物館。

它,就是自貢。

“自、貢”二字,就是取自“自流井”和“貢井”,這兩個鹽井名字的合稱。

無論是散發出獨特“鹽味”的千年鹽都;

還是藏著億萬年秘密的恐龍博物館;

又或是被譽為“天下第一燈”的自貢燈會,都在訴說著這座城市與鹽的不解之緣。

它是千年鹽都,散發出獨特的“鹽味”

關於自貢鹽業的興起,民間流傳著一段傳說。

很多年前,一個叫梅澤的土著人到山上去打獵,發現一頭梅花鹿正在舔舐一口泉眼。

梅澤走近,小鹿也不走。

好奇之下,梅澤掬起一捧泉水嘗瞭嘗,居然咸甜可口。

他頓覺這水很珍貴,於是鑿井引鹵,燒鹽謀利。

因發現鹽泉,梅澤被當地人立廟紀念,朝廷後來也追封他為“通利侯”、“金川王”。

歷史上,關於自貢鹽的開采,要追溯到秦漢時期。

《華陽國志》記載:

“秦昭王時蜀郡太守李冰,‘又識齊水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於是盛有養生之饒焉’。”

這是中國有關開鑿鹽井的最早記載。

李冰開創瞭井鹽生產方式,此後,鑿井制鹽的地區越來越多。

東漢章帝時,在今富順縣城開鑿瞭第一口鹽井。

因該井產鹽多、獲利大,被人們譽為“富世鹽井”。

東漢末年,一口名叫“大公井”的鹽井又被成功開鑿,並連續產鹽500年,成為一口名井。

因其產出的鹽細膩純香,後專供朝廷使用,且“公”和“貢”讀音相似,所以,又稱之為“貢井”,成為如今自貢市的“貢”字來源。

此後,自貢鹽業蓬勃發展。

到唐朝,自貢鹽業為國力強盛起瞭關鍵作用。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就有記載:

“天下之賦,鹽利居半。”

至十九世紀中葉,自貢工人已達10萬之眾,鹽稅收入占全川鹽稅80%;

明清時期,鹽商的崛起,不僅將自貢鹽業推向全國乃至海外市場,而且催生瞭獨特的“鹽商文化”。

其中,“井鹽契約”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獻,上過央視《國寶檔案》欄目,並正式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自貢,成為當時四川最富裕的城市,名副其實的“千年鹽都”。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自貢這片富饒的土地,不僅孕育出獨特的鹽商文化,也滋養瞭一個個英雄兒女。

若要問英雄身上散發著何種氣息,自貢人的回答一定是“鹽味”。

為瞭抗戰,僅20萬人口的小城,3萬人主動披甲上陣,全城人民積極捐款捐物。

“保傢衛國義不容辭,我捐款1000萬”,著名鹽商餘述懷慷慨陳詞。

鹽工們甚至集資購買瞭兩架飛機,命名為“鹽工號”和“鹽船號”。

據不完全統計:這座小城共捐款1.2億元,居全國之首。

另外,這座城市每年還拿出2700萬鹽稅來支持抗戰。

歷史會落幕,但英雄的精神不會消逝。

這種精神,宛如鹽的醇厚,匯集瞭歷史的沉淀與對未來的期望;

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將這種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得這座古鹽都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鹽味”,純粹堅韌,悠遠綿長。

它是恐龍之鄉,藏著億萬年前的秘密

民間有句俗語:“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

時間回到1979年那個黃昏,一個叫大山鋪的小鎮一改往日寧靜,人們瘋狂奔向一個施工現場。

眼前景象,令人驚嘆。

一旁觀者這樣形容:

“一塊塊黃褐色、灰白色的碎塊,就像秋收時地裡挖出的紅苕,東一堆,西一堆,南一片,北一片,橫七豎八,滿眼皆是。”

得到消息的古脊所專傢董枝明迅速趕到現場,開展搶救性挖掘工作。

據《自貢市地方志》記載:早在1972年,兩名地質工作者就在大山鋪郊外散步時,意外發現恐龍化石。

隨即,各路人士紛至沓來,展開瞭長達數年的“龍骨爭奪戰”。

這種化石被隨意開挖、搶奪,甚至毀壞的不利局面,一直持續到1982年5月20日才得以改變。

看著眼前發掘暴露出的,若隱若現、成層成堆的化石遺址,令無數人痛心不已。

隨即,當地做出瞭“就地建館、就地研究、就地陳列”的指示,從此,這片土地有瞭一張“護身符”。

一個亞洲最大的專業恐龍博物館,應運而生。

美國《國傢地理》贊譽它“是世界最好的恐龍博物館”,而眾多專傢學者也一致認為,它堪稱“一座凝固的侏羅紀公園”。

博物館主館造型,遠望如巨型“巖窟”,俯視似一具側臥的恐龍。

在“龍宮”內,兩側人行道旁高大的桫欏、銀杏和松柏挺立,二十餘具大型復原骨架在燈光襯托下,讓人一眼穿越億萬年。

在“遺址大坑”裡,散佈著各類古脊椎動物化石。

它們或首尾相連,或重疊交錯,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

站在觀景棧道中,腳下和四周的恐龍遺骸,觸手可及。

館內珍藏著近300個恐龍,以及十萬件其它脊椎動物化石。

恐龍,成瞭自貢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形象大使”。

這些珍貴館藏,彌補瞭侏羅紀中早期恐龍化石稀少的不足,為全球恐龍研究提供瞭關鍵實證材料。

而這一偉大成就的形成,離不開自貢的鹽。

《中國國傢地理雜志》2011年第4期中,提出推測:

“中生代恐龍,是否因鹽而聚?”

許多專傢和學者也認為:鹽的存在,是大山鋪地區有如此多恐龍化石的原因。

鹽礦結晶的湖水,為恐龍提供瞭身體所需的無機鹽和微量元素,有利於其生存和繁衍。

自貢的大山鋪,風平浪靜,有砂質淺灘。

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沖刷來的恐龍屍骸,都被淺灘上的泥沙掩埋。

經歲月的壓實,形成瞭我們今天所見的砂巖層。

億萬年的歷史深邃而神秘,吸引著一代代人去探索。

它是南國燈城,被譽為“天下第一燈”

《榮縣志》中記載:

“是皆承平嬉戲。”

“絙(huán)索諸技,唐宋具祥焉”。

描繪瞭唐宋時期民間生活的繁榮景象。

而自貢地區的花燈活動,更是深受大眾喜愛。

自貢燈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特色。

唐時的花燈,是由寺廟主辦。

每逢節氣,寺廟就會點上紅燈;元宵節時,寺廟也會放鞭炮燃煙火。

這些時候,許多信眾會前往寺廟捐菜油、看熱鬧,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遂。

宋代,花燈發展到瞭高峰。

當時正在榮州(今自貢市榮縣)做縣令的詩人陸遊,就曾提筆寫下“一別秦樓,轉眼新春,又近放燈”的詩句。

明清時,花燈活動尤為盛行。

這時的花燈,不僅種類逐步增多,出現瞭“漂河燈”、“牛兒燈”、“孔明燈”等各種樣式。

而且開始舉辦各類燈節,如“獅燈場市”、“燈竿節”等。

現代的自貢燈會,更是發展成瞭具有特色的大型民俗活動。

它將傳統彩燈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融“聲、光、形、色、動”於一體,匯“典雅、喜慶、吉祥”於一身。

氣勢壯觀,規模宏偉,燈景交融,聲色迷人。

正所謂:“滿城燈彩,千般光影。”

燈會,不僅感染每一個自貢人,它更是通過與恐龍文化巧妙結合、跨界融合繪畫作品等創新方式,讓“天下第一燈”的美譽,響徹全世界。

據報道:2023年底,自貢彩燈在19個國傢,71個城市進行全球巡展,全年實現文化出口近5000萬美元。

在海外,已形成國際知名品牌,並屢獲多個國際大獎。

自貢彩燈,已成為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向世界展示東方文化的魅力和自信。

花燈的壯大與繁榮,同樣與自貢鹽業的發展息息相關。

一方面,井鹽貿易吸引瞭眾多鹽商富賈雲集於此,富裕的經濟環境,為花燈發展提供瞭滋生土壤;

另一方面,鹽業生產中的能工巧匠,如鹽場的竹筧捆紮工人,以及鹽業科技中的材料學、結構學,又為花燈繁榮提供瞭技術支持;

花燈,作為“鹽文化”的重要一環,是自貢地區獨特的文化符號。

自貢,這座享有“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美譽的城市,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如今,她正帶著新的使命,繼續書寫屬於她的輝煌。

漫步在自貢的大街小巷,你可以領略先輩留下的珍貴遺產;

感受崢嶸歲月的榮光,重現侏羅紀的瑰麗與夢幻,還有那“彩燈輝映碧水流”的壯麗盛景。

鹽,永遠是自貢的根,自貢的魂。

那種獨特的“鹽味”,已滲透進城市的每一個人,融入每一個自貢兒女的血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