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通報會現場 10月31日,海關總署舉行例行記者通報會。海關總署企業管理和稽查司副司長黃伶俐解讀海關推動加工貿易持續高質量發展16條改革措施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海關總署企業管理和稽查司副司長黃伶俐 海關總署辦公廳副主任王志中 海關總署企業管理和稽查司副司長黃伶俐: 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傢好。歡迎各位出席今天的記者通報會,很高興和大傢見面。近日,海關總署出臺《海關總署推動加工貿易持續高質量發展改革實施方案》,借此機會,我首先向各位通報一下《方案》提出的16條改革措施相關情況,之後再回答大傢提出的問題。 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加工貿易作為我國對外貿易和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對外開放、推動產業升級、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保障就業、改善民生等諸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發展模式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已經不相適應,外貿占比也從最高時的超過“半壁江山”,下降到五分之一左右。2023年1-9月,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5.57萬億元,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18.1%。 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提升加工貿易發展水平,海關總署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給紅其拉甫海關回信精神為指引,守國門、促發展,當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國門衛士,主動回應廣大加工貿易企業訴求關切,牢牢把握發展與改革、安全與便利相統一原則,以實現加工貿易持續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經過廣泛調研摸底和深入研究論證,圍繞提升便利化水平、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築牢安全發展防線3個方面,研究提出一攬子改革措施。改革方案涵蓋瞭加工貿易從“前期備案”到“中期生產銷售”到“後期核銷核查”的全生命周期和全鏈條管理,解決瞭企業訴求集中、反映強烈的業務辦理時限不足、企業集團準入門檻較高、聯網監管賬冊和以企業為單元賬冊政策重疊等問題,推出瞭單耗管理改革、“保稅+ERP”監管改革、“短溢區間”改革等一整套政策“組合拳”,進一步優化瞭監管模式,創新瞭監管機制,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穩住外貿基本盤、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此次海關出臺的推動加工貿易持續高質量發展16條改革措施,有3個特點: 一是提升便利化水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順應企業現代化生產經營和紓困減負的現實需求,聚焦加工貿易堵點痛點難點,全方位地系統創新海關加工貿易監管模式,繼續鞏固提升加工貿易內通外聯優勢,主動服務我國擴大內需戰略,便利國內循環,暢通國際循環,增強發展內生動力。這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有:放寬深加工結轉集中申報時限、優化加工貿易成品出口退換管理、優化集中內銷和企業搬遷手續、試點開展單耗管理改革、拓展企業集團加工貿易監管模式適用范圍、整合聯網監管賬冊和以企業為單元賬冊管理模式、實施“保稅+ERP”監管改革、開展“短溢區間”改革、規范優化保稅核查作業、加大對中小加工貿易企業信用培育力度等10個方面便利措施。 二是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推動加工貿易梯度轉移。落實國傢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主動回應市場主體關切,精準施策、靶向發力破解企業發展難題,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發揮保稅政策優勢,賦能新興業態發展,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這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有:簡化國內采購設備出區手續、支持梯度轉移與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協同發展、支持加工貿易新興業態發展等3個方面便利措施。 三是堅持底線思維,築牢安全發展防線。加強新形勢下對加工貿易各類風險的識別,強化多部門協同防控,築牢安全發展防線,以安全促便利。同時,不斷優化加工貿易業務管理制度,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廣泛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和智能化手段,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的智慧保稅監管體系。這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有:研究完善規章制度體系、推進智慧保稅監管系統建設、強化重大系統性風險防控等3個方面便利措施。 下一步,海關總署將按照“系統謀劃、分步實施、先易後難”的原則,組織開展公告發佈、系統調整、宣傳解讀等配套實施工作,協同有序推進各項改革措施落地見效、惠企有感,充分釋放改革紅利。 下面,歡迎大傢提出問題,我和大傢一起交流。謝謝! 答記者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記者:當前我國加工貿易總體發展態勢如何?出臺《支持加工貿易持續高質量發展改革實施方案》的原因和背景是什麼? 黃伶俐:謝謝你的提問。 加工貿易隨改革開放而生,經過40餘年的發展,在促進對外開放、推動產業升級、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保障就業、改善民生等諸多方面做出瞭突出貢獻,成為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1981年至今,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年平均增長率近20%,累計增長近500倍,是我國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也是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我國成為世界第一的貿易大國、制造大國,加工貿易功不可沒。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推動我國加工制造業轉型升級。40年來,企業通過加工貿易參與全球分工,從借雞生蛋到逐漸自主孵化,逐步從OEM(代工)向ODM(代設計)以及OBM(品牌營銷)轉變。如廣東加工貿易企業ODM+OBM的比重上升到約66%,其中東莞約三成加工貿易企業設立瞭研發機構,500多傢申請成為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000傢加工貿易企業建立起自主品牌,累計擁有品牌數超過1.3萬個,ODM+OBM產品出口比重從2009年的40.8%提升至75.3%。加工貿易從整體上帶動瞭我國加工制造業水平的提升,增強瞭創新能力,促進瞭產業轉型升級。 二是引領國內加工制造產品結構優化。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占比6成以上,如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醫療儀器、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儀器儀表等6類高端產業的加工貿易進出口增幅、增速均明顯加快,占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從2012年的8.6%提升至2022年的34.4%。在加工貿易產業的帶動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等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同時,海關總署高度重視推動保稅維修等新興業態發展,支持加工貿易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提高加工貿易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2023年1-9月,全國保稅維修進出口2459.17億元,同比增長105.9%。通過保稅維修等業務的開展,可幫助企業以較低的成本整合全產業鏈,形成以生產訂單帶動維修訂單、以維修訂單促進生產訂單的良性循環。例如,廈門海關有力助推廈門市打造國際知名的全球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2023年1-9月,廈門市航空保稅維修實現進出口貨值1253.11億元,同比增長12.43倍,總量居全國首位。 三是推動產業梯度轉移。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持續引導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決策部署,中西部地區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增速持續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23年1-9月,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占全國比重從2008年的2.8%上升到24.8%。河南、四川、重慶、陜西等地依托加工貿易迅速發展為外貿進出口大省。 四是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從“兩頭在外、大進大出”轉向積極開拓“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利用加工貿易內銷政策優勢實現“同線同標同質”生產,依托“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等展銷平臺進入內貿流通領域,大量與世界接軌、質優價廉的高品質消費品源源不斷從加工貿易工廠輸入國內市場。2022年加工貿易內銷貨值超2700億元,較十年前增長約84%,2023年1-9月加工貿易內銷貨值已超2022年全年達2900億元,加工貿易對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用明顯。 五是解決就業保障民生。就業是民生之本,加工貿易是提高就業水平的重要載體,吸納瞭大量的勞動力,為國內就業市場提供瞭更多的就業機會,成為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加速瞭城市化進程,極大改善瞭民生,並在提升工人的勞動技能、構建完整的產業制造體系等方面發揮瞭重大作用。 近年來,面對全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加工貿易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等都發生瞭變化,加工貿易自身亟需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世界經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加工貿易面臨外需走弱、訂單下滑等問題,外貿結構轉型壓力愈發緊迫。 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對推動加工貿易持續高質量發展作出瞭總體部署。海關總署黨委高度重視,要求全國海關胸懷“國之大者”,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今年以來,我們組織開展全國性加工貿易實地大調研,廣泛征求各界意見,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相結合,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相結合,提出海關推動加工貿易改革發展的16條舉措。 我們相信,隨著此次《方案》中的改革措施及時落地生效,將為加工貿易註入強勁的發展新動能,推動加工貿易再上新臺階。 新華社記者:剛才您在解讀中提到提升便利化水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措施,請問具體有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將給企業帶來哪些變化? 黃伶俐:謝謝你的提問。 為瞭順應企業現代化生產經營和紓困減負的現實需求,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便利國內國際雙循環,此次出臺的改革措施中,在放寬業務辦理時限、簡化手續等企業需求較迫切的方面,研究提出改革措施。 在優化流程方面,進一步放寬深加工結轉集中申報時限,允許企業由原來每月15日前延長至每月底,這意味著企業每月多出15天時間來對上月深加工結轉業務做集中申報,有助於保障企業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加工貿易出口成品退換的辦理時限由原來的隻能在同一核銷周期內辦理,放寬至可以跨一個核銷周期辦理,更好地滿足企業售後服務需要。 在簡化手續方面,取消非失信企業開展內銷集中申報的備案手續,企業可直接開展相關業務,內銷更加便利。對於需要搬遷的加工貿易企業,改變原來企業需要分別在遷出、遷入地海關實地辦理相關手續的做法,在海關金關二期系統中增加企業搬遷業務模塊,實現企業“足不出戶”即可遠程辦理。
法治日報記者:您剛剛在解讀中提到一條關於拓展企業集團加工貿易監管改革的措施,具體如何拓展? 黃伶俐:謝謝你的提問。 為順應加工貿易企業集團化發展需求,激發市場主體活力,2021年10月起,我們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該監管模式,該模式實現瞭集團內保稅料件及設備自由調撥、庫存共享,能幫助集團內企業減免保稅業務擔保,盤活生產要素,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目前全國已有100多個集團300多傢企業參與改革,每年節省企業運營成本和資金占用約16億元,取得良好成效。例如,青島海關針對水產品、輪胎、傢用電器等企業外發加工頻繁的特點,支持16個集團57傢成員企業參與改革,在2023年1-9月開展料件流轉、外發加工等業務1299次,涉及貨值5.2億元。南京海關針對集成電路產業工序多、料件設備調撥頻繁、多傢工廠參與生產等特點,支持某大型集成電路企業開展企業集團加工貿易監管模式,將不作價設備調撥的物流時間由10天縮短至1天。從試點情況看,該模式從保稅貨物的存放、調撥、生產等多方面為企業集團化運作提供瞭較大便利,並有效輻射帶動瞭上下遊企業發展,助力加工貿易穩鏈、固鏈、強鏈。 在調研中我們瞭解到占加貿企業主體的中小企業參與改革的需求強烈。但按現行規定,集團牽頭企業必須為高級認證企業。此次改革,我們進一步放寬瞭牽頭企業的適用范圍,優先考慮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重大裝備制造等國傢鼓勵發展的重點行業,允許這些行業中內部管理規范、信息化系統完備的非失信企業作為牽頭企業開展企業集團加工貿易業務。同時,加大對中小加工貿易企業信用培育力度,助推更多優質中小企業成為高級認證企業,享受更優便利措施,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中國網記者:您剛才提到加工貿易單耗管理改革,請問改革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黃伶俐:謝謝你的提問。 加工貿易手(賬)冊管理的核心和基礎就在於單耗管理。單耗是指加工貿易企業加工成品所耗用的料件數量,是海關核定企業進口保稅料件、出口成品數量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據。隨著加工貿易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加工貿易產品種類日益豐富,傳統單耗管理模式存在一些與企業經營管理實際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集中在2個方面:一是按現行規定,加工貿易企業應當在單耗標準內向海關申報單耗,超出單耗標準的,海關按單耗標準的最高上限值或最低下限值對保稅料件進行核銷,單耗標準的剛性管理要求與企業生產實際不相適應。二是手(賬)冊報核前申報單耗的審批流程比較繁瑣,企業需要按照每本手(賬)冊逐本申請,政策普惠性不足。 此次改革轉變單耗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更加順應企業生產實際,有利於提升企業開展加工貿易業務便利度。一是在部分海關試點開展將單耗標準的剛性管理要求轉化為單耗參數的柔性管理;二是在部分海關試點簡化報核前申報單耗核批手續,高級認證企業無須海關核批即可開展業務,非高級認證企業經海關一次核批,即可開展全部手(賬)冊報核前申報單耗業務。單耗參數化管理改革已於今年5月在部分海關開展試點,目前已有18傢企業參與改革,涉及產品數量122個,預計每年減少稅費約412萬元,節省通關時間超200小時,減少人力等各類管理成本約300萬元,合計可為企業減少逾800萬元的成本。如黃埔海關轄區某電子企業,是全球單廠規模最大的片式元器件生產工廠,改革前,超出單耗標準的部分,企業通常采用一般貿易征稅進口,而改革後,企業可以不再受單耗標準的限制,在向海關提供工藝流程圖、加工工藝說明等能證實產品實際單耗情況的資料後,按照生產實際申報單耗,該項改革可為該企業一年減少逾百萬元的成本。隨著改革的推進,將會有更多的企業獲益。 國門時報記者:請問“短溢區間”管理改革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黃伶俐:謝謝你的提問。 企業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由於商品種類繁多、加工工藝復雜、料件耗用關系多變等眾多因素,企業內部即使管理規范,也常常難以避免存在一些保稅貨物庫存短溢問題。而加工貿易原有容錯救濟機制對於一些非主觀因素造成的“短溢”問題缺乏明確規定,尤其是一些生產工藝和流程復雜的企業,更容易因“短溢”問題導致違規,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此次改革,聚焦加工貿易實際問題,優化容錯糾錯機制,在加工貿易管理中引入“短溢區間”管理改革,對企業產生的一定幅度內的合理誤差,符合不予處罰情形的,依法辦理征稅或調整賬冊納入監管後,海關按規定予以正常核銷。 經濟日報記者:您剛才在解讀中提到“保稅+ERP”監管改革,能否再進一步詳細介紹一下? 黃伶俐:謝謝你的提問。 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影響,我國外貿企業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引入現代化ERP系統,構建瞭較為完備的內控機制,經營管理水平持續提升,企業希望海關在更多場景開展數字化、智慧化監管,更好實現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前期,海關總署已在深圳、合肥等13個直屬海關開展試點,對接企業ERP系統直接抓取數據,減少企業向海關申報的數據和環節。同時,貫徹差別化管理理念,運用數據智能分析輔助監管,對與海關對接ERP系統的企業實施“多手段、少手續”的隱形監管和“低幹預、高效能”的精準監管。 以深圳海關為例,目前該關轄區已有40傢加工貿易企業與海關聯網對接ERP系統,約占深圳關區加工貿易進出口值的50%。在加工貿易料件串換、保稅貨物存放場所變更、單耗備案等原來需要企業事前申請的業務環節,這些企業對接ERP後,企業隻需一次報備,不再需要逐票辦理,每月可減少重復申報數據超過220萬條,賬冊設立、變更和報核準備時間壓縮一半以上;每月降低企業人工、運營以及合規管理成本約400萬元。 中新社記者:您剛才提到加工貿易面臨轉型升級,我們出臺措施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推動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整體上是如何考慮的? 黃伶俐:謝謝你的提問。 一方面,以綜合保稅區為代表的特殊監管區域因其突出的政策功能優勢,已成為我國引領開放型經濟建設、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重要平臺。新形勢下,我們希望加工貿易能融合區域內、外優勢,在發展目標、政策制定、監管措施等方面實現聯動協同發展。另一方面,產業轉移是優化生產力空間佈局,形成合理產業分工體系的有效途徑,也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在促進區內外聯動方面,目前,區內企業以出口報關方式進入綜合保稅區的設備,監管期限屆滿出區的,需按照“一般貿易”方式申報,業務辦理較為繁瑣。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簡化國內采購設備出區手續,對此類設備監管期限屆滿出區的,企業隻需申報出區核註清單,無須再申報進口報關單,同時可免於提交許可證件,不實施商品檢驗。 在推動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方面,各地海關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不斷做大做強加工貿易。如重慶海關依托綜合保稅區為主陣地,積極幫助重慶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形成多個知名品牌和代工廠,以及2300多傢本地配套企業組成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幫助解決45萬人就業問題。重慶已成為世界最大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連續九年產量位居全球第一。重慶加工貿易規模因此不斷擴大,從2008年的51.6億,發展到2022年的3540億,占重慶外貿比重超四成。 此次改革,進一步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支持產業梯度轉移。一是支持戰略商品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主要進口地開展加工貿易。結合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資源優勢、產業特點,支持原油、煤炭、天然氣、鐵礦石、銅精礦等能源性、資源性商品和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口,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主要進口地建設保稅倉庫等儲運基地,支持就地開展加工貿易,穩定戰略商品供應鏈產業鏈。二是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梯度轉移與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協同發展。支持產業轉移承接地依托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在制度開放、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新領域新賽道開辟等方面發揮先導作用,提升產業轉移承接能力。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