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是面臨選擇。 到底是畢業就出國好,還是先工作幾年再出國?這樣的問題已經讓很多即將畢業的學生焦頭爛額。
如果你正在糾結,可以畫個二叉樹圖來分析一下。
一個分枝是出國讀研,你申請什麼學校? (國傢、專業競爭力、自身實力、傢庭經濟背景); 另一個分支則是畢業先就業,你能找到什麼工作? (公司、職位、興趣程度、對以後出國的幫助)。 這樣 看來,這並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需要結合多方因素討論的思考題,沒有標準的解法,答案因人而異。 首先,我們先應該考慮兩個問題:
第一:你出國的目的是什麼?
是想要留學的經歷,體驗豐富人生? 還是走向世界,去別的國傢工作? 抑或是增加競爭力,再回來找個好工作?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人的選擇是第一種或最後一種,倘若你是想盡快進入全球競爭環境,或許先出國是你更好的出路。
第二:你的目標專業和院校是什麼?
科研型還是應用型?碩士還是博士?最重要的是對工作經驗是否有要求?畢竟不同專業之間存在巨大差別。
先來談談文科類
其很多文科專業都是與社會密不可分的學科,部分專業對工作經驗的要求很高,比如新聞、藝術管理等專業。暑期工作經驗、畢業實習或者社會活動經歷並不等價於工作經歷,其與正式的工作有本質區別。大概就像一個模擬股市中的遊戲者在成為真正股民之後,思維和選擇會大有不同。
在正式工作中,你才會認真去判斷自己煩惱的根源,對工作內容和興趣志向才有真正的認識,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也有更全面的評判。 事實上,對工作經歷的要求往往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假使你沒有工作經歷,便隻能用“讀書”的方式去學習,那對一些學問的感受自然是不切實的。 比如管理類,這些學問不僅基於知識,很多還是經驗的科學化總結,一定的工作實踐能幫助你更好的吸收理解。 大學時很喜歡的一位教授總是說:“學習並不隻是為瞭最後的分數,GPA固然重要,但我更希望你們學到真才實學,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其實是一個很曼妙的過程。” 我想,放到工作上來說也是一樣的。一旦你決定停下來積累工作經驗,就要準備好過苦行僧的生活,工作期滿後是要拿貨真價實的成果去打動學校,流水賬式的經歷無異於掩耳盜鈴。 法學專業就是一個典型,對工作經驗的含金量有著嚴格的要求。而你所申請的學校對遞交上來的工作經驗的解讀能力都非常強,他們會輕易判斷出,哪個是親手辦過案子的久經沙場的律師,哪個是在律師事務所搜集瞭幾年材料的助理。所以,工作的時候千萬別想著混日子。理論性、研究型很強的專業
再來說說一些理論性、研究傾向很強的專業
比如經濟學專業,進入學校都要從頭開始學習一些理論基礎知識,即使有工作經驗,也不能讓你在所有學生中顯得與眾不同,而且在未來的學習中,這些經驗也可能會鮮有閃光的機會。 至於物理、化學這樣的科研型專業,能盡早出國進入高校繼續學習勢必會比一段工作經歷來得更有意義。
以上說的這些也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
畢竟大傢都有各自需要考量的因素
比如,誰都不能回避傢庭經濟狀況的考量,這些因素可能會隨著生活的繼續有著不同的變化,從而產生一些無法忽視的影響。
比如,你的語言還未拿到滿意的分數,那先工作一年,收獲工作經驗的同時刷高英語成績,也可以在下一年的申請中讓申請的層次更上一個臺階。 比如,你本科學歷背景不足以進入心儀的工作單位,希望通過留學來提升背景。 比如,你有移民的打算。 比如,你需要盡快通過留學來獲得落戶資格。 比如,你先工作瞭幾年,結果生活安逸瞭,有瞭孩子,工作也難以割舍,可能就喪失瞭出去留學的動力,當初的留學夢就這樣在工作中被磨滅瞭。 其實,留學的收獲不止是學業,在年輕的時候獨自走天涯的經歷,帶來的自信、世面、觀念的擴展,有時會比學業更加珍貴。 不過再換個思維,放棄固然可惜,但放棄是因為找到瞭更加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通道,這一樣顯得彌足珍貴。 所以,選擇沒有好壞之分,隻有適合與否,適合自己的便是正確的選擇。
最後,再次回到文首的那個二叉樹圖,現在對各項利弊的權衡應該更加清楚瞭。因為是兩條分支,因此要做的準備也會有不同,有的人花瞭太多時間糾結如何選擇,反而錯過瞭準備的最佳時機。
所以,要理清目標,做好眼前的事,然後勇敢做決定。要知道,當我們帶著目標砥礪前行、奔走奮鬥的時候,每一次的付出都是令人欣喜的。
不急,決定可以慢慢做,等你決定好瞭再出發。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