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懵懵懂懂捏著一張機票,塞在狹窄的座椅空間裡來到這裡,到熟練地搭飛機到處跑。 來到美國一年之後, 大傢都發生瞭 哪些變化呢? 一起來看看你有沒有這些“癥狀”吧~
耐心max++
來美國前:我的快遞怎麼要隔兩天才到,這麼慢? 在國內的時候小編在江浙滬包郵區,屬於某寶的寵兒,大部分東西都可以隔日達甚至次日達。結果,一個小東西稍微超一兩天沒到,就要焦急地每個小時都查看一下包裹追蹤,看看它跑到哪兒瞭。 不僅快遞,但凡是需要走流程的,耐心隻能允許自己等待一周,不能再多瞭;辦留學要用的debit卡時,走進去填完表格等個幾十分鐘就能拿到;疫情平緩時,身體稍微有點不舒服去趟醫院,掛號問診最多一小時也搞定瞭;申請季時,和學校要成績單,升學指導推薦信等等各種文件, 超過一周以上沒拿到,一準要和朋友吐槽學校效率之低。 來美國後:我什麼時候弄的這個? 剛來美國的時候在Amazon上一口氣買瞭好幾輪的包裹,結果看著tracking慢悠悠地從一個州一個州挪著,最後在當地顯示一個deliver,但學校mail service那裡卻毫無動靜。也就剛剛到那幾天快遞沒到,還會打電話去問; 商傢那說發貨瞭,郵局說送走瞭,學校說沒收到 ,耐心就是在這樣一次次血壓上升中提高的。 習慣瞭這樣以後,偶爾mail service發來包裹抵達的郵件, 都是一份意想不到的驚喜 ,因為拆的時候那種久違的神秘感終於回來瞭——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買的,也不知道裡面是什麼。 申請各類文件、辦卡什麼的更不用說,小編至今還記得和幾個朋友去開AT&T的family plan的時候,員工們和我們聊兩句,和同事聊兩句,再和剛到的客戶敘敘舊, 在等待的時候小編直接出去到附近costco轉瞭一圈買完東西才輪到。 申請SSN更是磨上加磨,光看流程就要跑三四個office,打電話過去前臺人員一問三不知,發郵件平均一周以上才回,沒個十天半個月可能連最基礎的幾個文件都收集不齊。 所以,後來一碰上這樣需要和各種office人員打交道的事兒, 小編先放低預期,能在一個月內解決的,都是我的神。 隻要心態比對方還擺,就不用擔心被傷害。“戒色”瞭
出國前:最愛洋帥哥/美女 不知道各位顏控有沒有這種癥狀,反正在來美國之前,小編還是很吃國外帥哥/美女的顏的, 學校裡就那麼個把外教,在班裡同學眼裡也算是有幾分姿色【?瞭。 有時候課下聊八卦,發現大傢都對臉最好看身材最棒的外教有瞭共識,也會幻想出國後會不會勾搭上一個美國男朋友/女朋友。 出國後:沒有那種世俗的欲望 到瞭美國以後,才發現以前在國內見到的大部分外國人都不算好看瞭,審美被西方霸占瞭太久隻要看到個高鼻梁藍眼睛就覺得是好看。現在走在校園裡,迎面走來的大部分都比當年在國內見到的要標致多瞭,而且很多人不是體育生就是天天泡gym的,身材也不錯。 可惜人再帥再美也就是擦肩過客而已,哪怕在一個課上可能也就能搭上幾句話。久而久之, 小編也對帥哥美女逐漸脫敏瞭,不都是一個鼻子兩個眼睛,不過如此嘛。更惜命瞭
來美國前:凌晨軋馬路不帶慌的 在出國前那段時間想必大傢都是浪到飛起,趁著還能和大傢聚聚,吃飯唱k都安排上瞭, 常常深更半夜才回傢 。前兩年刷托福的時候也每天在機構裡熬到大傢都離開,才趕最晚一趟的地鐵和公交回去。活動范圍內也從來沒有過犯罪事件,小區門口派出所曬業績的牌子都落瞭一層灰。 在國內四處玩兒的時候,也從來沒在乎過啥時候抵達目的地,午夜時分和朋友們在馬路上唱著歌順便擼個串,爽得不行! 來美國後:可是四點到的話天不久就要黑瞭,嗚嗚好可怕 到美國後,學校一個星期發的campus alert比小編在國內十幾年見得都多,校園附近一旦有槍擊案發生,大白天連上課都不敢去,名正言順地翹瞭課【bushi 而逃犯可能就在學校這一帶飛竄, 警察卻經常要一個下午甚至半天才能把對方捉拿歸案,解除警報 。 哪怕是逐漸對每天的alert見怪不怪,晚間出門時還是心惶惶的。七八點鐘,街上還是燈火通明的時候,走在路上還是高度警戒狀態, 手機提前按好瞭campus police的電話隨時準備開播,手裡還拎著裝滿水的鐵水壺 ,想著要有人不懷好意就不註意一個滑鏟【? 在國內一系列騎車不戴頭盔,坐車不系安全帶的毛病,到美國也硬生生地治好瞭;上車要是不系安全帶司機會主動提醒你;在紐約的大街上,走著走著,解鎖瞭citibike想騎車玩玩的時候,看著蹬著車經過的人們都戴著頭盔,再看看路口的警察,也隻能作罷。 (聽說小編這種還是初級段位,在美國待的時間再長點, 就又是半夜出去壓馬路無所畏懼的狀態瞭,是這樣嗎? )社恐變社牛
來美國前:我不社交 出國前突然火起來的MBTI讓本人徹底意識到瞭自己 就是不愛社交 ,而且社恐得理直氣壯。課上discussion大部分都是走個形式,想用中文聊天就聊,頂多就在外教走過的時候裝個樣子;買東西、點外賣都可以全程無接觸無交流完成,疫情宅傢的時候甚至可以做到一天說的話在個位數以內。 在國內也能安安靜靜地縮在自己的社交舒適圈之內; 一起肝ddl是這一批人,一起出去玩兒還是這麼一批人,連畢業的時候合照框在一個相框裡的還是這麼些人 。這世界這麼大,認準自己能活動開的一個小圈子就好瞭。 性格也成瞭解釋社恐最好的理由:本來就內向嘛,幹嘛違背天性社交呢? 來美國後:社牛不是一種性格,是一種能力 剛到美國的那幾個月,要想不變成小醜, 每天都得開口和不認識的人問點東西 :這個菜叫什麼名字?上課的教室在哪棟樓?有沒有人一起搭車?不主動問吧,迎面而來素不相識的大哥一聲what’s up和I love your outfit,沒點社牛是接不過來這個話的。 Groupwork也是逼著人變成瞭社牛;每個課分到的組員都不一樣,有瘋狂輸出的大佬,有試圖隱身的小透明,也有啥也沒聽但是蜜汁自信到處扯皮的白男白女。 這時候為瞭GPA和教授的印象,隻能強行切換到社牛模式 ,假裝和大傢很熟一樣講道,“so what do you guys think?”並且在話題跑遠瞭的時候旁敲側擊地把話題再扯回教授分配的題目上。 也就是這時候小編才意識到,其實社牛並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個模式; 必要的時候,眼一閉豁出去,像是按瞭一個按鈕一樣開啟這個模式 ,主動和人說話,插科打諢,火力全開,這個狀態最多就需要保持個一兩個小時。 大傢也都是成年人瞭,這個人前人後兩幅面孔的能力還是有的吧?熬夜更多瞭
來美國前:淺修個仙到12點吧 出國前的小編,雖然也算是個夜貓子,但熬到12點1點左右已經覺得自己撐不住瞭,大腦強制宕機,強制下線, 再不睡第二天比狗還困。 接下來的黑夜是神秘領域,身體健康和探索2點以後的世界隻能選一個。 來美國後:今天沒通宵,不錯 不知道是時差作祟還是確實太忙瞭,很多留學生到美國後熬夜的頻率和長度就呈指數式上升。本來在國內就挺能熬的同學們到瞭美國後更是大熬特熬,前一天晚上在電腦前坐瞭個把小時,眼睛一睜一閉天就亮瞭。 十一二點睡覺已經被劃入早睡的范疇瞭,一兩點鐘是穩定發揮,三四點才躺下的也大有人在。 對於小編來說,一兩點左右大腦仿佛遁入一種空門狀態,變得異常清醒,靈感如泉,趕due的手指也敲得飛快。兩點一過,大腦又自動宕機,可惜這和國內不一樣瞭,作業也沒寫完,隻能頂著麻木的腦子繼續寫,疲憊地滑進被窩時已經四五點瞭。 不過還是溫馨提示一下:熬夜傷神費腦,還可能提高 猝死、失眠、神經衰弱 等問題,更可怕的是一旦熬成瞭習慣,想早睡都早睡不瞭瞭,趁暑假大傢還是要好好調整自己的作息啊!尊重多樣性
來美國前:媽媽快看那個人好奇怪! 在國內雖然說現在社會環境也越來越包容,但有時候反思一下,自己還是會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別人。不是漫展季的時候,街上走過一個漢服小姐姐都忍不住要多看幾眼。 後來認識的大傢裡面打唇釘耳釘的也有瞭,紋身紋瞭個大花臂的也有瞭,再看路上打扮得有些不一樣的人也不會有太大反應。 然而,在國內第一次在做research瞭解到transgender和LGBTQ的時候,還是不免覺得這就是美國的 “政治正確”,“財富密碼” ;雖然覺得下面的評論說“男不男女不女”“這種人就不應該存在”的時候,雖然知道這是有偏見的發言,但是心底裡卻感覺自己也和他們一樣, 不能完全接受 。 來美國後:尊重祝福 到美國之後,才發現以前judge別人是“怪胎”的那一套確實是太狹隘瞭。展現給國內大多數人看的確實是“政治正確”的那一面,但人傢都是活生生的人,隻不過願意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而已。 在美國的大街上走著,能看到穿著特大號T恤,走起來能把整條人行道都堵住的胖胖大叔大媽;能看到發辮盤得極其復雜如藝術品的黑人姐姐;也能看到光明正大拉著手的同性戀人。 小編也從最初看到這樣的人時表面波瀾不驚,實際上還是當個新聞和朋友聊起來;到每看見一次,在心裡默默羨慕一下他們的勇敢和自在;最後就完全不當一回事兒瞭。社會上“正常”的標準也是人定的, 有人同意也就會有人不同意 。個人選擇,沒有好壞之差,隻是不一樣而已。中華小當傢養成
來美國前:勉強能吃 雖然沒到燒廚房的地步,但小編在國內時,偶爾下個廚, 也是經常被油星爆得吱哇亂叫 ,要是把做飯過程全錄下來堪比B站翻車區up主。煎炒蒸煮一點基礎食材還可以,一到魚蝦內臟這種稍微棘手一點的食材就束手無策瞭。突然上頭搞點烘焙,也很容易稀爛:不是吃起來像夾生,就是太甜或太淡。 來美國後:直接開飯館 俗話說, 不是好大廚的留學生不是好留學生 。來美國一年後,別說炒幾個小菜瞭,鍋碗瓢盆油鹽米醋都自己購置瞭。走進一個中國留學生的租房,廚房裡一定整整齊齊一溜生抽老抽蠔油味精等瓶瓶罐罐;如果這堆東西出現在瞭學校的公用廚房裡,那不用想瞭,一定是中國留學生的。不僅架勢足,大部分中國留學生的也確實廚藝被鍛煉得爐火純青;小到幾個炒菜,大到處理排骨魚肉,都能做得像模像樣。大一點的學校又集中瞭來自東北的、江南的、兩廣地區的學生,大傢每個人都把自己傢鄉的菜系特色融入到自己的手藝裡, 什麼甜口的、酸辣口的、麻辣口的都能滿足,的確是能開一個飯館瞭。
小結
其實很多人都總結過出國後同學們思想生活習慣發生的變化,人變得獨立、堅強、生活技能點從無到拉滿,都是老生常談的留學生們的收獲。不過凡事有好也有壞, 這一次小編就總結瞭幾個更加接地氣兒的留學生身上的改變 ,大傢有沒有共鳴呢? 出國一年+後的你,又有瞭什麼變化?歡迎來評論區分享~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