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特意不设置面试,只根据高考成绩招收新生。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的做法让很多人不解,且听校方解释——
面试可能对“穷孩子”不公平
昨日,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最后一个省份结束提前录取。 今年有1万多名大陆学生报考这所大学,但只有260人被录取。 由于不进行面试,有人质疑他们选才的科学性:“只看高考成绩是不是片面的?” . 事实上,香港中文大学早在1998年就开始在内地自主招生,2005年宣布放弃面试,根据内地高考成绩录取新生。 香港城市大学也是如此。 “本科招生免面试”写在学校的大陆招生规定里。
两校管理层放弃采访记者的解释是:为了“公平”。 由于条件有限,香港学校往往只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置面试。 但是,招生的地域范围在不断扩大。 承担不起“赶考”成本——面试套餐财富因素影响人才选择,仓促面试的“科学性”存疑。
面试对“富家子弟”更有利
香港中文大学招生及学生资助处处长周陈文万最近忙得不可开交。 她和同事要在7月中旬之前审核内地学生的高考成绩和相关材料,然后公布录取名单。 为此,他们几乎处于“撤退”状态。 状态。
但没想到,7月5日,她“出关”接受记者集体采访,并与大家分享了一些“重要信息”:“香港中文大学扩招至内地25个省份,我们希望尽快覆盖剩下的西北地区。” 只要有人才,学校就给奖学金。” 周陈文婉连忙解释了她所在学校在内地招生本科的思路:把受教育的机会留给所有的人才,而不是少数人。
其中一项具体措施是“内地招生不设面试”:“部分港校在内地部分沿海城市设立面试中心,但前来面试的学生大多来自较好的家庭,因为他们需要去花钱。” 有过几次升学经历的周晨文万发现,“进城赶考”的费用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报名费、交通费、食宿费三人要上千元几天两夜,陪考的家长多花钱就更难了。
经济因素总是影响教育公平。 面试会加剧不公平吗? 现实是,一些“富家子弟”可以去北京、上海参加各种花费数万元的“港澳大学面试培训班”,而另一些孩子……一些香港学校开始反思对此。 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招生放弃面试。
面试易滋生“信任关系”
一些香港学校的招生人员也无奈地指出,主观性很强的面试很容易滋生“信任关系”。 某人找到工作后不久,他们就会开始收到“请发邮件”。
香港学校有不少“海归”,在国外大学工作多年。 他们大力支持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让他们颇为难受的是,“请托”实在是太难了。 “在国外,也有委托关系,但在入学前,被委托人询问孩子是否符合入学资格,仅此而已。但在国内,大部分委托关系明明知道孩子不合格,却坚持关于被列入录取名单。”
“如果只看高考成绩,就简单了,没有灰色地带。” 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程兴博士这样说。 此前,他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教学助理院长和教务长办公室执行主任。 旅美25年,先后在多所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我支持包括面试在内的自主招聘,但在中国,这个开口一旦打开,各种‘关系’就会侵入。”
“5分钟决定”是不可靠的
此外,部分香港学校因质疑仓促面试的科学性而放弃面试——内地的面试大多只持续一两天,但要考察数百名学生,平均每人只分配5-10分钟,这么仓促,可以断定A同学一定比B同学好
不过,一些内地学生对香港学校的面试有一些批评,也有学生抱怨很多想法不能用英文面试表达。 一位参加过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面试的高中生,经过对比,直言香港学校的面试题“浅薄”:“可能是同学们的英语水平有限,面试问题明显比较浅,比如问'你知道有哪些科学家吗?上海交大的题目是'耳机广播的原理是什么?'这样看来,港校的题目,似乎很难检验不同学生的真实水平,区分成绩。港校的面试,就是考英语口语水平,或者说综合素质。”
周陈文婉说:“我们都知道女生比男生更擅长表达,文科比理工科更优秀,所以仅仅通过几分钟的表达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是不靠谱的。”
上海某名校校长告诉记者,在国外,大学招生面试绝对不是几分钟的问答,而是从高二开始。 一年内将组织多项活动,形式多样,包括个人访谈、小组访谈、邀请校友访谈、邀请参观学校等,力求多角度考察了解。
已有评论我要评论
編輯:碩谷新聞聚合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