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位於東非海岸靠近赤道的坦桑尼亞桑給巴爾島(Zanzibar)正值長雨季,這個季節對於島上的居民來說是一年中難得的舒適期,卻也暗藏健康風險。

  桑給巴爾衛生部奔巴熱帶病防治規劃部疾控專傢薩利赫·朱馬(Saleh Juma)這幾天正在桑給巴爾奔巴島港口城鎮姆卡尼(Mkoani)的姆坦加尼(Mtangani)村的學校進行以“健康用水、預防血吸蟲病”為主題的健康宣教。進入雨季後,奔巴島上的水塘變得充盈,水塘數量也開始增多。這時候,傳染病防控與宣教工作必須跟上,因為這些水塘裡很可能潛藏著埃及血吸蟲病的幫兇——水泡螺。

  媒介生物水泡螺是埃及血吸蟲病的中間宿主。水泡螺在旱季難以被發現,在雨季則大量出現在池塘、河流和小溪中,人群接觸含有被埃及血吸蟲感染水泡螺的水體易患病。這對於喜歡在水裡玩耍的孩子們十分危險。

  薩利赫·朱馬這次跟學生們講述的主要是安全用水的重要性、水泡螺是什麼樣子,以及出現哪些癥狀需要就醫……安全用水、疾病查治、媒介螺控制這些在中國血吸蟲病防控綜合治理中的經典做法,通過中非衛生合作項目傳遞到瞭當地公共衛生機構手上,為當地有效控制疾病的流行,實現血吸蟲病消除目標發揮瞭重要作用。

  中國“三位一體”模式助力非洲血吸蟲病防控

  桑給巴爾奔巴島上的水塘(受訪機構提供)

  血吸蟲病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的78個國傢和地區。世界衛生組織將血吸蟲病歸入“被忽視的熱帶病”,其為僅次於瘧疾的全球第二大寄生蟲病。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20年全球約有8億人生活在血吸蟲病流行區,2.41億人需要接受治療,其中90%以上的分佈在非洲,感染情況在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和缺乏適當環衛設施的貧窮社區尤為嚴重。桑給巴爾是血吸蟲病的重度流行區。

  2011年,桑給巴爾奔巴島24所學校的調查結果顯示,血吸蟲病平均感染率為15%。薩利赫·朱馬回憶桑給巴爾曾經的血吸蟲病疫情:部分傢庭中有半數孩子感染瞭血吸蟲病,而大部分醫院沒有診治血吸蟲病的能力。有些孩子雖然得到瞭藥物治療,但極度缺乏健康知識,而且水中的傳播媒介水泡螺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下水遊泳玩耍時再次感染瞭血吸蟲病。雖然世界衛生組織稱埃及血吸蟲病為被忽視的熱帶病,它的危害卻不小。其成蟲主要寄生於人的膀胱組織,可以導致患者出現血尿和排尿困難、腎積水和腎衰竭等病癥,甚至可以引發膀胱組織癌變,嚴重影響發育和生殖。“每次看到桑給巴爾的孩子們持續被這種疾病折磨,內心十分難過。”薩利赫·朱馬說。

  為幫助當地實現消除血吸蟲病目標,自2003年以來,消除桑給巴爾血吸蟲病傳播組織(Zanzibar Elimination of Schistosomiasis Transmission,ZEST)等多個國際組織在桑給巴爾開展血吸蟲病防治研究工作。桑給巴爾奔巴島衛生署雅庫佈·肖卡(Yakub Shoka)表示,多年來雖然一直有國際援助組織來這裡控制疫情,但是血吸蟲病的感染率仍然反復,難以控制到較低水平。“作為發展中國傢和地區,當時我們非常希望得到中國的幫助,解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疫區百姓。”

  2013年,中國血吸蟲病防治專傢組來到桑給巴爾調研當地血吸蟲病疫情,隨後中國、桑給巴爾和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共同簽署關於在桑給巴爾開展血吸蟲病防治合作項目諒解備忘錄。2016年,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承擔瞭中國援桑給巴爾血吸蟲病防治技術合作項目,開啟瞭中國與國際組織在非洲國傢開展衛生合作的首次探索。2017—2020年,中國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累計派出30人遠赴桑給巴爾開展血吸蟲病防治技術合作項目。

  “中方專傢每批5人,和我們的20多名技術人員共同開展現場工作。”薩利赫·朱馬說,“我們這裡氣候炎熱,經常斷水停電。項目初期我們有些同事擔心中國專傢不能適應這裡的環境,但6批中國專傢與他們並肩作戰,深入一線,排除萬難,開展覆蓋全奔巴島的血吸蟲病篩查與治療、水泡螺查滅、環境改造、信息系統建設、健康教育等一系列工作,讓我們真切感受到瞭中國專傢的“真、實、親、誠”。三年下來,示范地區血吸蟲病感染率由8.92%降至0.64%,居民的健康意識也大幅提升,實現瞭10年來其他國際組織沒有實現的目標,我們都為能取得這樣好的成績而興奮。”

  “取得這一成績的關鍵,就是我們在這裡實施瞭中國式的血吸蟲病綜合防治策略。”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援助桑給巴爾血吸蟲病防治技術合作項目負責人楊坤表示,在中國專傢到來之前,非洲血吸蟲病防控工作主要實施基於國際援助的目標人群化療,但媒介控制、環境改造、安全用水、健康教育等綜合防治措施無法普遍實施。”

  寄生於人體的血吸蟲有6種,以日本血吸蟲、曼氏血吸蟲、埃及血吸蟲引起的血吸蟲病流行范圍最廣,人群普遍易感,目前尚無特效疫苗。發表在《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的《我國血吸蟲病防治策略的科學基礎與“十四五”展望》文章指出,日本血吸蟲是中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據記載已有2100多年歷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患者達1100萬,僅在調查的長江下遊江浙一帶38個縣中,就有近500萬血吸蟲病感染者。經過有效防治,中國血防工作取得瞭顯著成效,血吸蟲病流行區均已達到傳播控制標準。楊坤介紹說:“作為血吸蟲病流行最嚴重的省份之一的江蘇省,一直采用傳染源和釘螺控制並重的綜合防治策略,依靠科技創新所取得的滅螺藥、診斷快速篩查、信息化管理、農業和水利環境改造工程等新技術,全省血吸蟲病疫情持續穩步下降,於2019年實現瞭血吸蟲病傳播阻斷目標,現在已經連續14年沒有本地感染病人出現。現在中國專傢把這套經驗帶到非洲,將中國的經驗、本地需求和國際規則有機結合,成功在非洲落地,防治效果得到瞭當地政府的高度肯定。中國、世界衛生組織和桑給巴爾三方血吸蟲病防治合作項目已被寫入《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

世界衛生組織評估專傢組評估援桑血吸蟲病現場媒介控制工作(受訪機構提供)

  “感謝你們的共享!三年的時間裡為我們消除血吸蟲病起到瞭更好的示范。”時任坦桑尼亞桑給巴爾總統謝因表示,中國政府和人民為桑給巴爾提供瞭許多無私援助,血吸蟲病防治項目是桑中在醫療衛生領域長期友好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中國援桑給巴爾血吸蟲病防治技術合作項目等公共衛生援外項目不僅為當地有效控制瞭疫情,促進疾控體系的建設,還控制瞭傳病媒介,改善瞭當地百姓健康飲水環境,產生瞭綜合性社會效應。更重要的是,中非衛生合作實踐經驗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指南和國際規則制定,為全球其他發展中國傢控制和消除熱帶病提供瞭重要支撐,為推動中國參與全球衛生治理作出瞭重要貢獻。”世界衛生組織技術官郭傢鋼說道。

  瘧疾防治“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按蚊是瘧疾的傳播媒介

  瘧疾是非洲面臨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2022年世界瘧疾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約95%的瘧疾病例發生在非洲,造成約59.3萬人死亡,占全球死亡病例數的96%。在我國,瘧疾已經被消除。2021年6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發佈新聞公報稱,我國正式獲得世衛組織消除瘧疾認證。這不僅極大壓縮瞭全球瘧疾分佈的“版圖”,也提振瞭全球消除瘧疾的信心。

  2000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把青蒿素類藥物作為首選抗瘧藥物。以屠呦呦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傢們經過大量實驗,從中草藥中發現並提取出青蒿素,成功挽救瞭全球數千萬名瘧疾患者的生命,加速瞭全球瘧疾控制和消除的進程。時至今日,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已成為世衛組織推薦的抗瘧標準治療方法。

  在與瘧疾的長期較量中,除瞭青蒿素的研制,我國還完善瞭瘧疾媒介監測和瘧原蟲抗藥性監測體系,制定瞭“線索追蹤、清點拔源”的工作策略,探索總結出“1-3-7 ”工作規范。世界衛生組織消除瘧疾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主任、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所長曹俊介紹,“1-3-7”工作模式被用來控制瘧疾引起的繼發傳播風險,即1天內進行病例報告,3天內完成病例復核和流調,7天內開展疫點調查和處置。這種模式已在全國推廣,並作為典型“中國經驗”成為全球消除瘧疾的典范,被正式寫入世衛組織《消除瘧疾監測與督導評估》並向全球推廣應用。《Malaria-free Certification in China: Achievement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National Malaria Elimination Programme》文章指出: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啟動瞭非洲和東南亞國傢瘧疾控制合作項目如中—英—坦瘧疾防控試點項目,並在“1-3-7”工作規范的基礎上探索出有效降低當地瘧疾疾病負擔的“1,7-mRCTR”(malaria Reactive Community-based Treatment approach)策略。

  我國積極與非洲等地的發展中國傢開展瘧疾跨境聯防聯控,廣泛推進國際抗瘧合作,采用技術培訓班或現場示范項目等形式,進一步推廣中國經驗。2021年8月18日,非洲法語國傢瘧疾防治官員研修班在商務部援外培訓定點單位——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開班。該研修班為期14天,來自佈隆迪、塞內加爾、剛果(金)、加蓬、毛裡求斯、馬裡等7個發展中國傢的62名學員,接受瞭瘧疾和其他傳染病的課程培訓,同時得到瞭與中國抗瘧藥生產企業線上交流的機會。

“一帶一路”國傢傳染病防治官員研修班線上授課(受訪機構提供)

  世界衛生組織地方辦事處的衛生官員,一位曾在這裡參加過瘧疾培訓的非洲學員萊姆森表示:“感謝中國提供機會和平臺。我在這裡不僅聽取瞭中國知名瘧疾專傢的理論授課,還接受瞭瘧疾防治技術的實踐培訓,這對我在回國後開展瘧疾防治工作幫助很大。”

  自2002年被認定為商務部援外培訓定點單位後,江蘇省血防研究所、世界衛生組織消除瘧疾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的防治和科研人員為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老撾、菲律賓、孟加拉、巴基斯坦、斯裡蘭卡、尼泊爾、蒙古國等80多個國傢的2066名學員提供瞭以瘧疾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技術培訓。此外,他們還開展瞭以血吸蟲病、艾滋病、新冠病毒等為內容的“一帶一路”國傢傳染病防治培訓項目以及深化中非友誼的文化交流課程。

  曹俊表示,中國經歷瞭從“外援”到“援外”的過程。近年來,中非衛生合作從派遣援外醫務隊、捐贈醫療設備或藥品等臨床層面逐步拓展至公共衛生層面,不僅關註非洲的衛生狀況、疾病診治,更著眼於疾病的防控、公共衛生體系和能力的構建和加強等方面。開展瘧疾、血吸蟲病等常見傳染病的援外工作不僅讓非洲同行學習瞭相關防治知識,也為他們在當地開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註入瞭新鮮血液。

  中非衛生合作未來可期

  從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的“十大合作計劃”將中非公共衛生合作計劃納入其中,到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八大行動”提出同非洲共同實施健康衛生行動,再到2021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的“九項工程”中位列第一的衛生健康工程,中非衛生合作與時俱進,不斷深化。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一帶一路”中非衛生合作迎來更多發展機遇。

  消除熱帶病是很多非洲國傢面臨的共同挑戰,中非需從問題和薄弱環節入手,加強雙方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合作。國傢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雲屏表示,近三年,非洲國傢體會到瞭加強本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特別是提升傳染病監測能力和公共衛生實驗室檢測能力、加強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發展數字化醫療衛生基礎設施、促進醫藥本土化生產、完善公共衛生治理的重要性,並希望與中國開展公共衛生領域更多層面合作。

  如何深化中非衛生合作?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系主任兼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許銘告訴記者,一方面可在中國開展衛生援外等人力資源培訓,建立一支永遠不走的力量。同時,讓更多的公共衛生項目走出國門,在非洲多開展如瘧疾、血吸蟲病援外這種“小而美”且便於在其他區域實踐推廣的項目。此外,在推動中非公共衛生合作本地化方面,中方可繼續加大對藥品生產本土化能力建設的支持。比如,支持加快中國企業產品的預認證,推動非洲醫藥產品監管一體化進程,以非洲本地化生產助力本國產業化等。

  從基礎設施、物資和派遣醫療隊援助轉向以技術合作為主,助力非洲國傢提高衛生體系自主發展能力。王雲屏表示,未來中非衛生合作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回歸“聯合自強,自主發展”這一南南合作的初衷,要在合作共贏原則和正確的義利觀指導之下,進一步加大公共衛生技術合作和公共衛生管理與政策的交流合作,幫助非洲國傢提升醫療與公共衛生體系自主發展能力,實現人類共同的衛生安全和共同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創新中非衛生合作機制、技術和產品的研究與應用。許銘表示,在中非衛生合作雙邊對話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多邊合作機制,重視與世界銀行和國際非政府組織(NGO)等組織的交流合作。同時,加快基因測序、人工智能、實時診斷、生物傳感器、虛擬現實、遠程醫療等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支持企業提供針對非洲需求的價格合理、質量可靠、國際合規的產品。

  “10年過去瞭,中國援桑給巴爾血吸蟲病防治技術合作項目幫助我們提高瞭疾病防控水平,更讓我們的國傢和人民深入瞭解瞭中國醫生和中國經驗……”薩利赫·朱馬說,“聽聞中國在今年下半年將啟動新一輪援桑給巴爾血吸蟲病防治技術合作項目,十分盼望他們的到來,我們離消除血吸蟲病的目標更近瞭。”(記者 張恪忞 趙延靈,實習記者 黃炯芮 張夢迪,設計師 顏妮,校對 梁雅琴)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