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洲追隨美國對俄實施多輪嚴厲制裁。近日,多傢外媒報道稱,對俄制裁產生的外溢影響令歐洲通脹高企,經濟持續承壓。歐洲內部對於制裁給自身帶來的問題愈發擔憂。

  進退兩難

  據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報道,德國議員烏韋·舒爾茨日前警告稱,受歐盟對俄制裁政策影響,歐盟最大經濟體正面臨進一步的經濟衰退和“去工業化”。舒爾茨在所屬政黨網站發表聲明稱,對俄經濟制裁已重創德國經濟。舒爾茨表示,對俄制裁以及德國執政聯盟采取的經濟措施,正導致德國直接走向“去工業化”,“2023年德國經濟前景令人失望”,“汽車行業的糟糕業績繼續導致制造業產出下降”。德國金屬和電氣工程行業雇主協會聯合會主席斯特凡·沃爾夫也認為,德國經濟不再具有競爭力,預計今年下半年可能陷入衰退。

  歐盟統計局7月31日公佈的初步數據顯示,德國今年二季度GDP環比零增長,不及市場此前預期的增長0.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計,2023年德國經濟將萎縮0.3%。

  不少歐洲企業同樣面臨歐洲對俄制裁帶來的負面影響。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對600傢歐洲大型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其中176傢企業因為削減、出售或關閉其在俄羅斯的業務而產生資產縮水,損失超過1000億歐元。這一數字還不包括俄烏沖突導致的能源價格上漲、生產成本上升等間接因素造成的損失。

  據統計,俄烏沖突爆發前,歐洲有超過1800傢大型企業在俄擁有業務,目前仍有超半數繼續在俄經營。分析認為,受歐洲對俄制裁影響,許多歐洲企業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離開俄羅斯將對自身經營造成直接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留在俄羅斯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政治經濟風險。

  自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洲國傢追隨美國對俄實施多輪制裁。5月,英國政府宣佈擴大對俄制裁,包括對俄羅斯生產的貴金屬征收懲罰性進口關稅以及對某些英國產品實施出口禁令。6月,歐盟就第11輪對俄制裁方案達成一致,其中包括旨在打擊對已有制裁的規避行為的措施。俄羅斯方面通過削減燃料供應並實施盧佈結算等方式對歐洲進行報復。

  “對俄制裁給歐洲國傢造成的沖擊程度不完全一樣,其中兩類國傢受影響最大:一是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度較高的國傢,如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傢;二是產業結構以制造業及能源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國傢,如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制造業大國。”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嚴少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

  致命沖擊

  “近年來,歐洲經濟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後遺癥’的持續影響,處於緩慢恢復之中。俄烏沖突爆發後,這一恢復過程被打亂。對俄制裁給歐洲國傢帶來的最大沖擊是加劇歐洲‘去工業化’擔憂。”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張健向本報記者分析稱,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傢在高端制造業領域擁有比較優勢,這種優勢的一個重要基礎是來自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如今,這些歐洲國傢正在承受對俄制裁的代價,即失去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不得不從其他國傢采購更昂貴的能源,這導致歐洲許多制造業企業特別是能源密集型企業面臨生產成本不斷抬高,被迫減產、停產或將生產線外遷。

  標普全球公佈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7月歐元區制造業PMI下降至42.7,為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最低水平。作為歐洲制造業大國,德國表現不佳,其7月制造業PMI暴跌至38.8。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的報告指出,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削弱瞭歐洲高耗能產業的競爭力,造成市場份額損失。

  德國工商總會今年夏季發佈的經濟普查報告也顯示,能源和原材料價格波動是德企面臨的最大風險,其中80%的能源密集型企業將其列為頭號風險。德國信用機構“信貸改革”的報告顯示,由於成本負擔過重,2023年上半年德國申請破產企業數量同比上漲16.2%。此外,許多企業計劃或已著手將其業務轉移至能源相對低廉的國傢,例如漢莎航空、西門子等在內的幾十傢企業考慮在美國擴產增資。

  “受新冠疫情影響,歐洲經濟本就面臨高通脹率、高失業率、供應鏈斷裂等問題,對俄制裁進一步加劇瞭這些問題。從生產端來看,對俄制裁導致俄歐能源逐漸‘脫鉤’,歐洲國傢很難在短期內找到合適的替代方案來彌補失去俄羅斯廉價能源的損失,這就使得制造業成本大幅上升。從消費端來看,能源短缺導致能源價格飆升,必然會影響歐洲國傢商品價格,進而推高通脹率,增加民眾生活成本。”嚴少華說。

  有分析指出,俄羅斯是歐洲高端制造業原材料的重要供應國。高端制造業產業鏈環節多,供應鏈精確且復雜,上遊環節遇阻意味著產業鏈、供應鏈源頭性的斷裂,這將對全行業形成致命性沖擊。盡管歐洲在對俄制裁過程中盡可能地避開會“卡自己脖子”的領域,但隨著俄羅斯相繼出臺報復性反制措施,歐洲高端制造業正陷入難以自拔的被動境地。

  雪上加霜

  法新社報道稱,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盟對俄羅斯實施瞭前所未有的制裁,但歐盟外交官承認,歐盟的制裁已接近極限。

  “當前,歐洲對俄制裁進一步升級加碼的空間不大瞭。不過,短期來看,制裁還會繼續,難有回旋餘地。在此背景下,歐洲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應對制裁給其自身帶來的沖擊。自去年能源危機發生後,歐洲一直在尋找辦法。歐盟出臺瞭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尋找可以替代俄羅斯的能源供應方,另一方面發佈‘綠色協議產業計劃’,加快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嚴少華認為,隨著歐盟相關政策逐漸發揮作用,歐盟國傢今年在能源方面面臨的壓力相比去年可能會有所緩解,但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

  意昂能源集團首席執行官萊昂哈德·比恩鮑姆指出,歐盟因俄烏沖突改變能源結構,減少進口俄羅斯能源,這一趨勢還將持續,因此歐洲的能源危機遠未結束。“從長期來看,因為我們無法獲得俄羅斯管道輸送的便宜能源,預計天然氣價格還會上漲,可能會是現在的二至三倍。”萊昂哈德·比恩鮑姆說。

  歐盟統計局7月31日公佈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繼今年第一季度零增長之後,歐元區經濟二季度環比增長0.3%。分析人士指出,盡管歐元區經濟恢復增長,但受高通脹、全球需求疲軟和貨幣緊縮政策等因素影響,增長停滯的風險依然存在。歐元區主要經濟體中,德國和意大利由於制造業規模更大,對商品的需求仍在萎縮使其經濟繼續受到影響。

  “在可預見的未來,歐洲經濟扭轉向好的難度較大。一方面,歐洲能源安全形勢沒有根本好轉,歐洲的工業制成品又失去瞭俄羅斯市場,歐洲產品競爭力還將持續下降;另一方面,美國出臺《通脹削減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等,吸引歐洲企業赴美投資,這將使歐洲經濟雪上加霜。”張健分析稱,作為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經濟輻射力強,特別是與其周邊國傢的經濟緊密融合。如果德國受對俄制裁影響,經濟狀況無法得到有效改善,那麼未來3到5年內,德國周邊國傢乃至整個歐元區經濟也將遭遇麻煩,歐盟整體經濟政策以及政治社會穩定都將受到負面影響。

  還有分析指出,高端制造業是歐洲實體經濟的核心,是引領歐洲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之一。如果歐洲國傢難以打通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梗阻,未來或許難保其在高端制造業的領先地位。到那時,歐洲所要面臨的將不僅僅是經濟衰退的問題,還可能在實現“戰略自主”的道路上更加舉步維艱。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