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於超凡 塗蕾 李炫旻 倪浩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法國的企業傢們都想搭上馬克龍訪華的專機。”法國《西南報》6日如此評述此次馬克龍總統中國之行期間法國經濟界的深度參與。法國新聞網站“Le petit journal”同日報道稱,超過60位法國商界領袖陪同馬克龍訪華,這是法國經濟界將對華合作置於重要戰略地位的顯著標志。其中,空中客車、達能、法國電力、歐萊雅、地中海俱樂部、賽峰集團等法國企業都已長期在華經營,並建立商業基地。《紐約時報》稱,在美國加緊對盟友施加對華“脫鉤”壓力之際,歐洲依舊看重同中國經濟合作的重要意義。
從航空、核能到地鐵工程、海水淡化
空中客車公司4月6日表示,空客將在天津建設第二條生產線,拓展A320系列飛機的總裝能力。目前,空客在全球共有四座A320系列飛機總裝設施,分別位於德國漢堡、法國圖盧茲、美國莫比爾和中國天津。此外,空客還與中國航空器材集團有限公司簽署160架空中客車民用飛機的批量采購協議,包括150架A320系列飛機和10架A350-900寬體飛機。根據空中客車的預測,未來20年,中國的航空運輸量年均增長率將達到5.3%,顯著高於3.6%的世界平均水平。
面對目前部分歐洲政客和學者主張對華“脫鉤”的聲音,空客全球CEO傅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空客對中國的投資也體現出對於中國投資環境的信心,他認為,中國經濟、中國航空行業是非常高效、非常可靠、非常具有競爭力的。“我們現在面臨一個非常復雜多變的環境,比如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全球在物流方面的挑戰,以及資源的稀缺。”傅裡還表示,航空業是國際化的行業,空客是一個國際化的公司,需要全球范圍內的供應鏈,也依賴於全球范圍內的業務。
作為歐洲航空強國,法國的航空企業對中國航空市場的復蘇倍加期待。隨同馬克龍此次訪華的法國航空企業賽峰集團在華經營多年,並參與中國國產大飛機項目合作。賽峰集團時任中國區總代表兼賽峰中國總經理白幻德曾表示,中國的民航業將繼續引領全球復蘇,未來中國機隊規模將增長到超過4000架。賽峰將進一步強化在中國的維護、維修、大修業務和客戶支持服務,並在北京建立首個專門為中國客戶服務的起落架系統支援中心。
德國《商報》6日稱,經濟合作是馬克龍訪華的重要議題。隨行的貿易代表團與中國企業簽訂多個合作協議,除航空業外,法國電力公司與中企簽署瞭核能和風能合作協議,達飛海運集團與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簽署16艘超大型集裝箱船訂單,法國火車制造商阿爾斯通收到瞭上海地鐵工程的訂單。
“中法兩國在環境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兩國都堅定地致力於環境保護、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續發展。”陪同馬克龍訪華的水務處理巨頭蘇伊士集團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集團預計將在中國擁有高增長和更多的新項目,特別是在節水、海水淡化、廢物管理、脫碳和數字化等領域。法國《西南報》6日報道稱,蘇伊士集團同中企此次簽訂瞭海水淡化項目的合同。
此外,為促進中法兩國經貿文化交流,“法國電商周”活動於4月6日正式啟動。法國駐華大使白玉堂表示,“法國電商周”幫助法國商品在中國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推廣,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優質商品,有助於促進兩國合作特別是經貿領域合作。
歐洲的兩大“經濟火車頭”都駛向中國
《紐約時報》6日報道稱,歐洲一直受到拜登政府的壓力,要求其通過對敏感技術——如可能具有“軍事用途”的半導體等領域實施更多貿易限制來孤立北京。近來,關於同中國經濟“脫鉤”的說法被頻繁提起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訪華前的一次講話中表示,歐盟國傢需要降低風險,並“重新平衡”與中國的經濟關系。但許多歐洲領導人在尋求同中國維持經濟上的密切聯系。空客的態度表明,歐洲看重中國作為其主要貿易夥伴的重要性。目前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歐洲最大貿易夥伴,2022年中國是歐盟商品出口的第三大目的地,也是歐盟商品進口的最大來源。
在去年11月的“旋風式訪華”期間,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北京和柏林應該攜手合作。他帶著一個龐大的德國企業代表團出訪,傳遞出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商業往來必須繼續的信息。法國則是僅次於德國的歐洲第二大對華商品出口國,作為歐洲的兩大經濟火車頭,德國和法國在不約而同地積極尋求同中國建立更加緊密的貿易聯系。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歐洲經濟項目負責人董一凡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雖然在對華問題上,歐洲和美國一樣都在強調競爭以及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但是與美國主張與中國“脫鉤”進行經濟對抗不同,歐洲正在尋求自己的對華戰略。董一凡表示:“歐洲存在一個很大的擔憂,在突發地緣政治問題等情況下,產供鏈突然遭到沖擊,將重創歐洲經濟。在這種情況下,與一直主張開放包容合作的中國加強合作,是歐洲經濟穩定的重要保障,歐洲在尋找,也需要這種安全上的保障。”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大使近日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美國向歐洲國傢施加瞭巨大壓力,不遺餘力地迫使歐洲與中國“脫鉤”,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瞭。但是,歐盟官員向我保證,“脫鉤”不是歐盟的政策。良好的中歐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是雙方繁榮發展的基礎。
歐盟商會在發給《環球時報》的回復中表示,中國和歐洲貿易關系緊密,雙方企業投資規模也在加強,未來歐中之間的投資應該比現在規模更大、范圍更廣。歐洲公司相信中國經濟的潛力,並期待中國發出積極的改革開放信號。歐盟商會認為歐中雙方都感興趣的具體領域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世貿組織改革、國際標準制定和數字化協調。
供應鏈深度連接
德國《經濟周刊》6日稱,數據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實現瞭前所未有的增長。歐盟在經濟上對中國變得越來越依賴。2021年歐盟和中國之間的商品貿易額為6960億歐元。對於歐盟而言,中國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歐盟和美國之間的貿易近年來有所下降,但同一時期歐盟與中國的對外貿易額大幅增長。中國不僅是歐盟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國,也被許多歐洲公司視為投資地點。博世、大眾和寶馬在中國擁有大量員工和部分生產設施。
在歐洲,也有一些人在渲染對中國的“過度依賴”,並誇大“風險”。德國《柏林日報》報道稱,在能源危機之下,歐盟希望減少對中國在太陽能、風能、熱泵等能源技術上的依賴。奧地利《新聞報》近日以“綠色歐洲‘中國制造’”為題報道稱,歐洲安裝的太陽能系統中,有3/4來自中國。
盡管如此,德新社引述德國聯邦采購物流協會的報告稱,德國公司同中國的供應鏈深度連接,超過一半的公司計劃擴大在中國的采購。該協會的負責人表示,德國與中國打交道時應該更加現實。一些德國公司在中國實現瞭30%到40%的營業利潤。如果轉移到歐洲生產價格太貴瞭,其他地區也很難替代中國。
董一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通貨膨脹、能源危機和碳中和問題上,中歐在產供鏈上具有明顯的互補關系。中國以強大的制造能力為依托源源不斷輸出的商品,有助於歐洲平抑通脹水平;而在能源和新能源領域,中國也具有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尤其是在新能源領域,中國高度重視多年發展,很多領域已在國際上領先,具備瞭相當的水平,這是歐洲所需要的。另外,歐洲企業在一些領域內仍處於產業鏈條的上遊,這對於正在謀求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的中國企業而言也非常重要。董一凡說,中歐之間不斷重塑著雙方對於氣候變化以及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共識,不斷增進合作的意願,將有利於歐洲擺脫能源危機,推動能源轉型進程。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