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邢曉婧 於金翠 王子璇】德國聯邦議院左翼黨議員塞維姆·達格德倫(Sevim Dagdelen)日前結束訪華行程,她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獨傢專訪時表示,如果沒有和中國的密切合作,德國除瞭面臨重大社會動蕩之外,還有可能面臨自我孤立和工業衰退。所謂對華“脫鉤”“降低風險”的做法對德國和歐洲經濟而言愚蠢至極。達格德倫表示,德國政府不應參與美國正在推行的對華對抗政策當中,應該加強與中國的關系和對話,並倡導歐盟推行獨立的對華政策。
達格德倫現為德國聯邦議員、外交事務委員會議會小組協調員,同時擔任聯邦議院德中議會小組副主席。達格德倫曾表示,美國及其盟友向俄羅斯發起軍事挑戰的悲劇,現在似乎正在以一場危險的鬧劇形式對中國重演。美國正想方設法將德國和日本推到前臺。針對德國向烏克蘭提供“豹”式坦克的決定,達格德倫批評“該決定是歷史錯誤”。
達格德倫於5月29日至6月6日訪問北京、成都和上海,與中國政府機構、高校學者以及相關企業交流會談,重點討論瞭德中關系、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世界多極秩序等議題。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達格德倫說,美國試圖將德國推向其對華對抗政策的前線,德國政府必須抵制這種行為。德國幾十萬個工作崗位依賴於良好的德中關系,特別是制造業和貿易方面的合作。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2022年德國和中國雙邊貿易額約為3000億歐元。如果沒有和中國的密切合作,德國除瞭面臨重大社會動蕩之外,還有可能面臨自我孤立和工業衰退。與達格德倫交流的德國公司對此也持有相似觀點。
訪華期間中國對話夥伴的智慧給達格德倫留下深刻印象,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西方想當然地認為,可以基於外部評判好壞的標準“擺佈”中國,這是最嚴重的誤解。“西方精英群體並未真正擺脫殖民歷史思想,他們在伊拉克、阿富汗等殘酷的戰爭中負有責任,但長期的傲慢導致他們有種錯覺——他們可以或者必須‘調教’‘全球南方’國傢。”達格德倫說,“他們還沒有從思想上認識到一個多極化的、高度重視主權和相互尊重的世界。”
在美國和歐盟的一些人主張與中國“脫鉤”時,德國外長貝爾伯克4月訪華、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5月訪問德國。另據新華社報道,秦剛5月31日在北京會見德國總理外事顧問普呂特納。雙方重點就共同做好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籌備工作深入溝通,並就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看法。
談及近期中德之間頻繁的互動時,達格德倫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這些外交接觸非常重要,若能恢復迄今為止已達成卻被擱置的對話形式,定期進行政府間磋商,進而發展德中友好關系就更好瞭。不過,德國政府目前似乎並未推行獨立的對華外交政策,而是基本聽從華盛頓的“指示”,這對德國民眾不利。
值得註意的是,歐盟各國外長5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的一場會議上討論瞭中歐關系,由歐盟對外行動署起草的一份內部文件稱,盡管需要降低歐洲所面臨的風險,但不應斷絕與中國的聯系。美國《政治報》網站評論認為,在華盛頓和北京的關系緊張加劇之際,歐盟正呼籲各成員國政府保持與中國對話。
“不幸的是,這些隻是煙霧彈”。達格德倫說,“降低風險”是“脫鉤”的另一種說法,這對德國和歐洲經濟來說是種愚蠢至極的做法。事實是,歐盟想要對中國發起一場經濟戰爭。歐盟正在考慮對俄羅斯實施第11輪制裁,中國企業首次被列入其中。歐盟成員荷蘭追隨美國對中國采取芯片出口管制,從中期來看,由於巨大壓力,預計歐盟也將向華盛頓的路線靠攏。
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大使日前赴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和俄羅斯5國訪問,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同各方進行溝通。達格德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德國有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毫無疑問可以在眾多領域進行合作,以期在談判桌上盡快結束俄烏沖突。然而,若德國政府與美國選擇對俄羅斯發動北約代理人戰爭,向烏克蘭提供越來越多、越來越重的武器,同時加劇對莫斯科殘酷的經濟制裁,那麼為和平解決俄烏沖突留下的空間則很小。達格德倫稱,“我對中國調解俄烏沖突的毅力和決心非常尊重,無論短期內成功的機會有多少,都必須嘗試這種努力。”
達格德倫表示,德國正在向北約的代理人戰爭和針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傾註大量資源,可問題是,這種做法能夠持續多久?能源和食品的高通脹率讓德國人遭遇瞭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工資縮水,德國經濟陷入衰退。最新調查顯示,約2/3德國人反對向烏克蘭武裝部隊提供戰機。“然而,給我的印象是,隻有當華盛頓方面願意考慮立即停火時,我們才會看到柏林有所改變。”達格德倫這樣說。
“美國的精英們踏在屍體上行走。”達格德倫曾呼籲美國軍隊離開德國,並稱“美國外交政策的特點是戰爭、違反國際法和支持政變”。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達格德倫進一步解釋說,美國在世界歷史上留下瞭一條血腥的足跡,為保護其帝國主義利益,美國的精英們踏在屍體上行走。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60至70年代發生在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的戰爭造成數百萬人死亡。
佈朗大學沃森國際和公共事務研究所最新調查顯示,“9·11”之後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也門、利比亞和巴基斯坦的戰爭中至少奪取450萬人的生命,使3800萬人流離失所。美國發動的戰爭給這些國傢的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駐紮阿富汗20年之後,該國一半以上的人口現在仍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
“然而,沒有一位美國總統對在戰爭中死去的數百萬人負責,這證明瞭西方的雙重標準。”達格德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為應對全球霸主地位的衰落,美國冒著可能觸發大規模戰爭的風險,升級針對中國的政策,在此背景下試圖以犧牲歐洲為代價,讓歐洲作為美國對華沖突的前線。她認為,美國試圖阻止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國傢發展獨立的外交政策,是對未來德中、歐中關系的最大阻礙。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